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十五章 說客

作者 ︰ 康保裔

第十五章說客

「桂帥,你久在嶺南朝堂,當今南漢主如何行事,恐怕不需要在下向桂帥一一分說吧?這十多年來,其但知寵信內宮,宮女嬪妃多冠帶而為內朝,大事均操之于婦人之手,親昵小人,腥臊並御,忠直日疏。(!贏話費)陸光圖被貶郴州,邵廷琄以忠見疑而死,德高望重如桂帥,也是沉寂多年。如此昏聵胡為之主,保之何為?」

桂州城的衙署之內,周軍的使者邵崇德正站在中間侃侃而談,奇怪的是,雖然邵崇德言語之間對劉鋹多有指斥,屋內的那些南漢將領卻是沒有一個人出頭呵斥的。

桂州刺史李承珪端坐在東首,只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地不言不動,也不知道听沒听進去邵崇德的這些話,看他那毫無反應的樣子,其實更像是睡著了。

坐在西首的招討副使康崇保卻是將邵崇德的話听得真真的,不過他既沒有出言呵斥對方無禮,也沒有附和對方向潘崇徹進言,只是听得在那里坐立不安的,身體一直在那里動來動去的,眼楮卻是時不時地看向潘崇徹。

潘崇徹面無表情地坐在上首,在邵崇德公然說出指斥劉鋹和招降自己的話時,臉上仍然是紋絲不動,也沒有出聲打斷對方的話,只是一個勁地斜睨著邵崇德。

這個老兒!听他說官話的口音,卻也是五嶺南北的人,方才其自報家門,是道州錄事參軍,那多半也就是道州當地人。他倒是從楚國到武平軍再到大周,改換門庭都已經習慣了,所以勸起別人來的時候也是那樣的理所當然。

邵崇德卻不去管這些人都在想些什麼,既然他們都是一言不發的,沒有出聲打斷自己說話,更沒有出口駁斥,那就說明自己的使命大有機會。勸降桂州守軍的主張是他首先提出來的,雖然朱昂和張思鈞隨後都附和支持了他的建議,但是他還是自告奮勇地做了這個使者。

原先邵崇德只是以為勸降之舉聊勝于無,除了因為雙方的優劣關系而對自己的生命安全大有信心之外,他並不認為自己此行成功的把握就很大了,不過看眼前眾人的反應,說不定這一戰的最大功勞真的還歸于自己了。

想到這里,邵崇德又繼續添了一把火︰「在下祖籍京兆,唐末家父因中原喪亂而舉族南遷,荊南高季興不以禮相待,遂至湖南,歷全州、連州等官任。(最穩定,,.)以在下數十年間之見聞,如當今南漢主這般酷虐百姓凌辱臣下的卻也是僅見,而我朝及當今天子則是一掃中夏百年積弊,順天應民,北驅胡虜,南撫吳蜀,嶺南士民望王師如盼雲霓!大軍未發之時,百姓已經多有越嶺投北之人,連州李廷珙即是個中翹楚,桂帥與麾下效此前驅卻是猶未為晚。」

「陸光圖……」

「李廷珙……」

「邵廷琄……」

邵崇德說的那些嶺南百姓如何如何,固然是義正辭嚴,不過主要還是一個話頭而已,說實在話,除了真正讀聖賢書讀得理想主義聖徒情結發作的人之外,並沒有什麼官宦士人會真的放在心里,也就是以此立論比較冠冕堂皇罷了。

不過在邵崇德的言談間提到的三個人名卻是讓在座的三位南漢將領各有感觸。

陸光圖算是官宦勛貴之家出身,只因為劉鋹寵信內官,而陸光圖身為外官卻不屑這些殘缺之輩,就被劉鋹發配到了郴州——當然,大家都知道郴州算不上什麼偏遠之地,不過劉鋹是把郴州當作南漢的極北之地來發配人的,這一點眾人卻也是心中有數。

對于陸光圖的遭遇,同為刺史而家世還遠不如他的李承珪自然會興起同病相憐之感了,劉鋹是怎麼看待和對待他們這些外官的,李承珪顯然也是感受頗深的,「世受皇恩」的陸光圖再怎麼受貶斥都還能堅持殉國,他李承珪可沒有這麼高的覺悟。

當然,要讓李承珪背上貳臣的罵名獻城投降,卻也並不容易,至少現在李承珪就感覺面子上稍微有些過不去。他倒是沒有打算死守殉城的,要不是潘崇徹鎮在這里,他其實早就想棄城而走了,臨敵而走總比陣前降敵更好接受一些。

不過邵崇德方才的說辭倒是有點打動李承珪,只要把劉鋹看成僭偽,而把大周和郭宗誼看作承五運而當正統的正朔和天命之主,棄暗投明卻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李承珪想到此處,雖然還是一副雷打不動的樣子,心中卻開始活泛起來。

至于李廷珙,這人祖上是出仕于唐的,算官宦之家出身,卻不是南漢的勛貴之家,而且幼孤寄養于舅家,在南漢的仕途其實是他自己一力打拚出來的。以這等出身做到了土軍都知兵馬使,應該說李廷珙為南漢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結果這人最後還是得棄官而走,可見外官武臣在劉鋹手下的確是很憋屈。

康崇保就對李廷珙的人生軌跡有更多的感觸,他自己追隨潘崇徹多年,在其帳下立下了許多戰功,按理說有戰功又有潘崇徹這樣的內官罩著,他這等外官武臣的際遇總會比尋常的外官更好一點吧?其實還是差不多的,因為潘崇徹根本就不屬于得寵的內官,似乎真正有點能力的內官也一樣無法得寵,非得要會逢迎的才行,尤其是要懂得怎麼逢迎那幾個女國師女相之流。

听說李廷珙投了北朝之後很受重用,勛階、檢校官、兼官和寄祿官給了一大堆,並且還能在郴州掌一定的軍權實職,可見天子的氣度是相當恢宏的。康崇保的眼珠子轉了轉,最後還是看向了潘崇徹,他這個招討副使徒然掛名而已,只有潘崇徹讓他帶兵,他才能夠號令那部分軍隊,真正掌控全軍的終究是這個內官老上司。

潘崇徹卻是在感嘆和他同為內官的邵廷琄。

在內官武臣當中,和潘崇徹比起來,吳懷恩和邵廷琄都要算新貴,兩人都要比潘崇徹更得劉鋹的信重,吳懷恩和邵廷琄分別擔任西北和北面的軍事重任的時候,潘崇徹早就賦閑多年了。

可是這樣兩個內官當中少有的知兵之人,離開興王府外任之前又很得劉鋹信重,一旦遠離了劉鋹,最終卻是都遭遇橫死。

邵廷琄的死因是很明確的,有人向劉鋹投匿名書檢舉他在洸口駐地招輯亡叛、勤練士卒、大修戰備將圖謀不軌,結果劉鋹派陳延壽到洸口轉了一圈,就確認檢舉屬實,很快就賜死了邵廷琄,即使洸口的駐軍士卒圍住軍門向使者陳情也于事無補。

這可真是荒唐!邵廷琄在洸口搞的那些動作,不正是奉命去那里備御北朝所必須做的分內之事麼?這也能成為謀叛的根據了……不過想一想洸口的駐軍士卒肯為了邵廷琄和朝廷使者面質,在他冤死之後還為他立廟祭祀,可見其得軍心之甚,而前往洸口「核實」邵廷琄反狀的又是陳延壽這等阿諛之徒,這人還真是死得不冤!

其實潘崇徹自己也一樣經歷了和邵廷琄類似的事情。

吳懷恩遇刺身亡之後,劉鋹于倉卒之際只好暫時重新起用潘崇徹來桂州接替吳懷恩,結果沒過多久一樣有關于他在桂州謀叛的飛語頻頻出現于劉鋹的耳際,而劉鋹最終派了薛崇譽過來巡檢,這些事卻也瞞不過老成精的潘崇徹。

在薛崇譽下來巡檢的時候,如果潘崇徹沒有事先從興王府得信,如果潘崇徹沒有戒兵自衛之後才出見薛崇譽,他的項上人頭恐怕早就和邵廷琄一個結果了。

當然,如果不是北朝出兵及時,讓劉鋹還沒有來得及對薛崇譽的回報作出反應,恐怕賜死潘崇徹的使者已經從興王府出發了吧。不過潘崇徹可不比邵廷琄那般老實,他在興王府還是廣布眼線的,若是到了那種地步,他潘崇徹倒是還可以單身入朝請罪以求免死,總不至于去做邵廷琄第二。

這麼算起來的話,潘崇徹還真得好好感謝一下周軍及時出兵攻伐嶺南呢。

對于邵廷琄的死,這個北朝的道州錄事參軍顯然是打探得一清二楚的,不過潘崇徹相信對方肯定不會知道他和劉鋹之間最近發生的那些事,但是他的話怎麼就像是說到了自己的心坎里面呢?「邵廷琄以忠見疑而死」真是一點都不假,其實吳懷恩那麼奇特的遇刺身亡也是大有疑問的,「如此昏聵胡為之主,保之何為」?

「尊駕在這里舌燦蓮花,無非就是為了說降桂州城,其實天命、百姓之類的言語尚在其次,貴軍面對我長河堅城束手無策才是真吧?」

李承珪和康崇保兩個人的那點小心思,一生閱人無數經事極多的潘崇徹早就冷眼看了個分明,將無戰心,兵無斗志,就連潘崇徹自己都和周軍使者的說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就此投降本該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潘崇徹還有些不甘心。

邵崇德放聲大笑︰「哈哈……長河堅城?」

得虧臨行之前的那一次會議,得虧那個伏波旅第六軍都指揮使的獻言,邵崇德此刻笑得是如此的坦蕩,絕對不是史籍當中說客常用的虛張聲勢。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