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十四章 迫降

作者 ︰ 康保裔

第十四章迫降

桂州城,也就是桂林城,戰國時的楚越交界地帶,秦時屬于桂林郡,自那時候起就是嶺南的戍守要地,著名的靈渠,通過連接湘江和灕江而連接起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水路交通,也就是在秦軍伐嶺南的時候鑿通的,而這條靈渠就在桂州北面的靈川縣。(!.贏q幣)

當然,現在這里還是桂州的治所臨桂縣,而灕江還被稱作灕水,桂州城就位于灕水的西面,另外灕水的一條支流陽江在桂林城的南面自西向東注入灕水,整個桂林城就處在山水環繞之間。

對于進攻桂州城的周軍來說,因為兵力並不夠多,不足以實行圍城,而只能全力攻擊一面,所以城北的桂山、西北的寶華山和城西的隱山都不在他們的考慮範疇,真正限制他們攻城自由度的也就是桂州城東面的灕水和東南隅的灕山,以及東北面的虞山。

灕山也就是著名的象鼻山,正處在陽江和灕水的交匯處;虞山又叫舜山,橫亙在灕水的東側,而桂州城這一段的灕水即使是在如今的枯水期都難以徒涉,這些山水形勢一限制,從灕水下游過來的周軍差不多就只能走桂州城東面強渡灕水之後攻城這一條路了。

所以張思鈞帶著伏波旅第六軍追擊潘崇徹來到桂州城外的時候,很自然地就選擇了駐軍于七星岩下。

十月初七,賀州道行營都部署何繼筠率領行營主力來到了七星岩。

…………

「灕水難以徒涉,敵軍又把江上的浮梁燒了,如今只能自昭州等地大力搜羅船只,等待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一鼓渡江,然後再一鼓破城。」

七星岩下的中軍大帳中,賀州道行營隨軍轉運使宋琪正在發言,他卻不是什麼軍事外行,而為行營大軍籌集各種物資正是他的分內事,所以他首先提到的就是在灕水沿岸新佔州縣大量搜羅船只,便于大軍渡江。

「可惜我軍追擊得慢了一步,讓那潘崇徹有機會燒斷浮梁。還是在追擊敵軍的時候過于貪圖俘獲了,沒有抓住時機餃尾直追,讓敵軍有了喘息之機,逃過了灕水之後還想得到去燒浮梁!」

張思鈞說到這事就恨恨不已,說起來這也不是作為全軍先鋒的第一指揮的個別責任,當時整個伏波旅第六軍都是贏得開心,追得興起,沿途大量抓捕潘崇徹落下的散兵游勇,光想著俘斬的戰功去了,卻沒有想到應該緊逼著敵軍的後面,讓他們只能一股腦地跑進城去,而根本來不及燒斷浮橋。(!.贏q幣)

何繼筠擺了擺手說道︰「這卻也怪不了你們,敵軍在你們窮追之下四散,固然是倉皇之極,然而凡戰必須未算勝先算敗,追擊的時候肯定是要提防敵軍有些詭計的,先抓捕沿途的散兵而不餃尾窮追,也是應有的謹慎。再說就是你們餃尾直追了,只要敵軍狗急跳牆,待其主將入城之後就立即燒毀浮橋,結果與現在依然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不過可以多殲滅其兩千人而已。」

作為早年跟隨父親何福進、後來自己鎮守一方打老了仗的一員宿將,何繼筠當然很清楚實際作戰是不可能把紙面計劃執行得絲毫無誤的,中間出現不同的狀況才是正常,而完全按照紙面計劃進行則是奇跡,所以用最好的結果去求全責備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隨時都能夠找到當前局面下的良策。

「這兩天你們已經測過灕水的水深和寬度了?」

「灕水難以徒涉」這個概念,是張思鈞向與會眾人灌輸的,作為全軍的先鋒,他的話當然具有先入為主的功效,而且這話也應該不是胡亂講的,不過何繼筠還是需要正式確認一下。

張思鈞點點頭︰「是的,我軍斥候在虞山以南、灕山以北測量了多處,灕水寬倒不是很寬,在如今的冬季枯水季節寬不過一里,但是江中間水深可以沒過馬頸,所以想要靠乘馬鳧渡都是很難的。而且我軍此次越嶺而來,軍中並沒有多少馬匹,民夫轉運的車隊也以牛、驢為多。」

「這麼說來……還真的只有大量搜集船只以後再于敵前強渡了?」

何繼筠的眉毛虯結起來了,他確實有一點犯難。

敵前強渡倒不是什麼太大的難題,根據張思鈞他們的匯報,桂州城里面的這個潘崇徹應該是被伏波旅打破了膽,真要是湊夠了船只以後發起全軍強渡,何繼筠相信潘崇徹面對洶涌而來的周軍,一則未必敢于出城阻渡,二則應該也無力阻擊,最後大概還是會縮回城里面去。

不過要湊夠可以供萬人規模的軍隊橫渡灕水的船只,想必不是那麼容易的,說不得就要在這里臨時打造了,這樣一來行營大軍在桂州城這邊耽擱的時間就未免太多了一點。

行營都監梁迥在南鄉鎮督造供大軍順流而下直趨番禺的戰船木筏,到現在還沒有搞定一半呢,听說韶州道行營在韶州那里打造艦船木筏加上搜集船只,現在也還沒有完成,可見這事蠻費時間的。

當然,也可以選擇在敵前強行架設浮橋,不過那同樣需要搜集大量的船只和木料,並且還得做出被敵軍燒毀相當一部分的計劃,最終搜集材料所需的時間和人力卻也未必就少了。

如果在桂州這邊耽擱的時間太多了,那麼整個嶺南道行營會攻番禺城的時間就得往後推遲,這邊拖的時間越長,荊湖和江南那邊的轉運負擔也就越重,一旦把時間拖到了春耕,那麼一則嚴重影響整個南方的農業生產,二則嶺南這邊的雨季到來,火銃兵的作戰效能恐怕就是大幅度降低了。

何繼筠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倒是沒有把伏波旅新裝備的火帽銃和以前的燧發火銃區別看待,因為他對火銃的了解一直就是以前的燧發火銃,火帽銃理論上的優勢還在試驗當中呢,偏偏這個時候嶺南的天氣並不足以將二者的優劣展現得很分明。

「大帥,屬下有一言。」

道州錄事參軍邵崇德自從進了大帳之後就一直是若有所思的樣子,此時忽然發覺在何繼筠問完話之後,帳中短時間內居然陷入了冷場,于是就適時地發話了。

何繼筠驚訝地看著這個一直只負責本州轉運民夫的老吏,頓了半晌才點頭示意︰「嗯,邵參軍有何見教?」

「屬下以為,這桂州城未必需要強攻……」

邵崇德其實還沒有考慮得太成熟,他作為從嶺南遷移到道州生活的土著,對當地的軍情民情自認為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不過他離開嶺南也有十多年了,而且他對軍事缺乏了解,說不好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不是行得通。

可是看到大帥這里一犯難,帳中居然是一片沉寂,邵崇德總覺得這不算是什麼好事,那麼把自己不夠成熟的想法說出來,權當是拋磚引玉,總好過大家就這樣沉悶地接受唯一的方案。

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用那自然是最好,嶺南之戰能夠早一點結束,既是為君分憂,也是有益于嶺南百姓的大好事。

就算是自己的想法屬于異想天開,這些宿將們都不看好,那也還可以繼續按照原計劃去找船,也不會損失什麼。

想到這里,邵崇德堅定了一下自己的語氣︰「听張都軍頭所言,那嶺南偽命桂州管內招討使潘崇徹已經被伏波旅打得喪膽,一路被追擊都不敢安排伏兵,甚至連斷後的隊伍都安排不了,可見其軍心已經大喪。如此則不妨遣一使者,以利害說之,若能使其全軍全城而降,則桂州百姓幸甚,大帥善莫大焉。」

「吾卻是听說這潘崇徹乃嶺南劉氏累朝勛臣,只是以一般利害說之,恐怕未必可行……」

何繼筠听了邵崇德的話,皺著眉頭想了想,最後還是沒有什麼把握。

「大帥所慮卻是不然,這潘崇徹固然是嶺南劉氏累朝勛臣,卻當今南漢主殿前卻並不受器重,只因當今南漢主偏信內宮和宦官,而這潘崇徹雖然也是內臣,平素行事卻少有阿諛內宮,所以失寵已久,只是原先的嶺南偽命桂州管內招討使吳懷恩意外遇刺身亡,南漢主這才不得不臨時起用了潘崇徹。」

衡州錄事參軍朱昂對于南漢朝堂上的這些齷齪倒是清楚得很,邵崇德提出的這個方法,他略略一想之下,竟然發覺意外的可行,所以立即發言表示支持。

「其實……其實除了這潘崇徹不受寵信以及一般的利害關系之外,我軍還有相當具有說服力的東西,應該足以打動潘崇徹了。」

兩位錄事參軍的話卻是讓張思鈞的眼前一亮,見眾人對他的話不明所以,當下就繼續補充道︰「潘崇徹躲入桂州城內,所恃者無非是東面的灕水、南面的陽江和桂州城的城牆,灕水其實不足為恃,最多就是拖延一些時間而已,至于桂州城的城牆麼……」。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