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十五章 花名冊

作者 ︰ 康保裔

第十五章花名冊

「張昭,大唐乾寧元年生人;韓熙載,大唐天復二年生人;陶谷,大唐天復三年生人;劉溫叟,大唐天祐六年生人;範質,大唐天祐七年生人;魏仁浦,大唐天祐七年生人;王溥,大唐天祐十八年生人;李崇矩,後唐同光二年生人;王著,後唐天成三年生人……」

廣政殿上,郭煒正在翻閱著吏部根據他的要求呈送上來的主要文臣履歷,他在當前的著眼點就是各人的出生年份。(!.贏話費)嶺南那邊暫時還沒有更新的消息,再說郭煒對嶺南道行營也是比較放心的,所以對嶺南的局勢進展了解了一下就算,他此時需要操心操心朝堂上的急務。

王樸和竇儀兩個人的病逝,讓郭煒猛然意識到了,自己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年紀怕是要到線了。

這兩個人和王景、王晏、郭崇這些老一輩的武將可不一樣,那些武將都是和郭威一輩的人物,有些比郭威的年齡都大得多了,並且武將終究是刀口上舌忝血的生涯,早年總會在身上留下一些金創傷病什麼的,以這個時代的醫療水平,舊傷復發而卒是太容易的事情了。

王樸和竇儀可都是文臣,即使工作勞累也總不至于和槍林箭雨中出生入死那樣艱危,而且他們的輩分還要比郭威晚那麼一點,竇儀是後晉天福年間的進士,後漢初才入朝的,王樸則是後漢乾祐年間的進士,被郭榮拔擢的。

然而這樣的兩個朝臣就這麼老病故去,終于讓郭煒意識到了,郭榮留給他的那些朝廷大臣已經開始漸次凋零,該是逐步在朝堂上體現出郭煒特色的時候了。雖然他這些年也是一直在栽培新銳,但是並沒有在高層大規模換血,如今看來是很有必要為此做足充分的準備了。

光是樞密使和工部尚書的繼任者倒是不算怎麼復雜,畢竟郭煒和宰相、樞密副使的合議基本上已經定調了,郭煒此時在討論結果當中選定兩個人頒詔的話,朝堂上是一點阻力都沒有的。

但是郭煒現在想的是未雨綢繆。如今兩個大臣病逝是趕在郭煒在京的時候,而且征伐嶺南也基本上不會出大問題,這樣換一換人還好說,可要是踫上什麼大戰並且還是郭煒親征的,那朝堂上連續地倒下來好幾個大臣的話,郭煒就得焦頭爛額了。(.天才只需3秒就能記住)

結果吏部的材料一呈上來,郭煒看著幾個大臣的年齡就有些發毛。

竇儀是大唐天祐十一年生人,王樸是天祐十二年生人,算起來都沒有超過五十五歲,在現在的大臣里面還算是年齡居中的!

所謂的大唐天祐年,也就是唐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哀帝的年號。真正的天祐年其實只有四年,後面就是後梁了,不過後梁之後的後唐、後晉與現在的大周說起來都是出自于河東一脈,根據李克用興復唐室的口號,後梁自然是偽朝,所以在李存勖稱帝改元之前就一直都是使用天祐年號了。

就像郭榮,實錄上面記載的生日就是唐天祐十八年,歲在辛巳,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于邢州之別墅。

現在郭煒這麼一看過去,首相範質、忠正軍節度使魏仁浦、刑部尚書劉溫叟、戶部尚書陶谷、西京留守韓熙載和吏部尚書張昭都比竇儀、王樸的年齡要大,其中陶谷和韓熙載就已經比他們大了十多歲,張昭就更加夸張了——直接比竇儀大了二十歲!

就算是比他們兩個要年輕一些的人里面,次相兼禮部尚書王溥也不小多少,只有樞密副使李崇矩和次相兼兵部尚書王著小了有十多歲的樣子。

看來文臣和吏員出道比武將還要難還要晚啊……對比著旁邊樞密院吏房提供的一些武職和樞密院人員資料,目前當道的禁軍將領可大部分都是和李崇矩、王著他們差不多大小的,甚至還有很多更年輕一些。

不過郭煒稍微想一想也就釋然了。

這個時代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亂世了——當然,郭煒只是趕了個末尾——亂世里面軍人傷亡大,加上勢力興衰加速,武將的替換速度就很快了,勇于拚殺或者投靠得當的年輕中下級軍官很容易就能升起來。

反而是文官呢,因為這些朝代變動的不徹底性,除了一些關鍵位置會由新主身邊的幕府親信佔據之外,大多數人都是累朝沿用的,這樣他們的升遷之路與和平時期的差別並不是很大,熬資歷那是必須的。

再說文官除了蔭補出身的能夠很年輕就入仕,依靠科舉入仕的就不會太年輕,哪怕他是罕見的天才也罷。就像竇儀算天才了,其父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個個進士及第,竇禹鈞都以「竇燕山」的「姓氏+籍貫」格式和事跡進了後世的著名開蒙讀物《三字經》,竇儀本人十五歲能屬文,中進士也得到了後晉天福年間二十四五歲的時候。

而另一部分吏員出身的朝臣,作為一個小吏要冒出頭來更非易事,不是在基層干了多年而嫻于吏事的話,也不可能從中月兌穎而出了,這樣他們真正出道的時候年齡肯定不會太小,比如魏仁浦。

那麼現在問題就很大了……這年頭,就算文官普遍比武將活得長,竇儀和王樸這樣五十出頭就病逝的並不具備一般性吧,那範質、劉溫叟也接近六十了,韓熙載和陶谷更是六十多了,張昭則年過七旬,這些人怎麼的也必須有備份了。

當然,張昭看著還是精神矍鑠的樣子,大概和武將里面的符彥卿一樣都是時代的異數吧,不過這種人顯然沒有什麼參考價值。現在這個時代可不是郭煒穿越之前的那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中七十歲的人還很健康,就是照規矩要退了都相當的戀棧,在郭煒眼下的這個世界,「人生七十古來稀」還是很正確的一句話,即使是高級官員,七十歲在閑職上養老的還有不少,依然擔任要職的就相當罕見了。

王溥四十六七歲,李崇矩四十三四歲,王著三十九接近四十歲,這就已經是目前郭煒的兩府高官里面最年輕少壯的了,以這個時代人的健康狀況來講,提拔的年輕人還不夠多。

按照前面議定的人選,李崇矩接任樞密使,調呂胤或者薛居正回朝任工部尚書,還要選人擔任樞密副使。在這里面,呂胤是後唐天成二年生人,比王著還要大一歲,勉強還可以算年輕人了;而薛居正則是大唐天祐九年生人,比竇儀還要大著兩歲呢,那可實在不好說是年輕人了。

不過眼下資歷威望和從政經驗足夠的人選,找來找去也就是他們了,知江陵府李昉、監察御史知瀛州王祜的資歷都稍微欠著一點,再說他們其實比呂胤還要大兩三歲,不能歸入第三梯隊的。

更年輕的倒是還有,譬如翰林學士承旨盧多遜和兵部職方員外郎呂端,都只有三十出頭的樣子,不過這兩人明顯資歷威望和從政經驗什麼都缺,還有得歷練的。

而有資格接任樞密副使的人呢,不外乎就是軍咨部尚書張鐸和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書王贊了。

在這兩個人中間,其中張鐸和王樸一般大,再說又是武將出身未必嫻熟吏事,郭煒心中並不屬意于他。

王贊倒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這人小吏出身,是郭榮的潛邸舊人,在三司任職多年,然後出任客省使、領河北諸州計度使,任職期間修理邊臣不法很有一套,而且為北伐幽薊籌措後勤做得相當不錯;在郭煒收取幽薊之後,他出知滄州負責河北諸州轉運,在任上兢兢業業很有作為;大軍征蜀的時候又出任鳳州路隨軍轉運使,征蜀之戰進展極其順利,轉運之功不可埋沒;之後王贊因功升任宣徽南院使、度支部尚書,這些年的征戰也沒少了他的操持。

王贊的問題就是年齡和李崇矩差不多大,這種接任都算不上梯隊了,不過也沒有辦法,夠資格的人也就是這麼幾個,哪怕是從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張崇訓、知昇州兼水陸計度轉運事趙玭當中超擢一個人,那這兩個人誰也不比王贊更年輕啊……

所以還不如就這麼按照常規升遷呢,只是真的需要加強一下官員梯隊建設了。

嗯,那就讓呂胤入朝來做工部尚書,培養培養好入相了,至于薛居正就留著他編史書吧。在樞密院那邊,王贊升任樞密副使,把張崇訓調到樞密院接替王贊的職務,再讓趙玭入朝負責三司。

至于成都府和昇州的繼任官員,因為這兩個地方都已經基本上安定下來了,此時既不是新佔領區,也不是邊境前線,倒是不再需要郭煒去特別關注,等到政事堂草擬了名單之後再圈閱一下就可以了,不過倒是可以將盧多遜和呂端出知地方的安排和這些放到一起去統一處理。

郭煒對著案幾上的兩份花名冊,結合著與兩府會商的結果,慢慢地斟酌著幾項重大的人事安排。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