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二十三章 國丈樞密使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十三章國丈樞密使

煙塵漫天,蹄聲得得,從石會關通往團柏谷的道路上擠滿了殿前軍的步騎,正在趁著涼爽的好天氣向團柏谷方向進發。(天才只需3秒就能記住)

當然,鐵騎軍並沒有騎馬趕路,大周雖然能夠通過靈州從西州回鶻那邊買來河曲馬等良馬,甚至可以通過與契丹沿邊部族的走私貿易買來契丹軍馬品級的良馬,但是軍中的馬匹數量仍然有限,能夠讓馬軍做到一人一馬都相當不容易,哪里會讓他們在一般行軍的時候都騎著馬折騰。

所以行列當中的馬蹄聲不算很響亮,除了幾員大將以馬代步,還有少數負責傳令的旗牌虞候在奔前奔後,牽著馬步行的鐵騎軍士卒不會比控鶴軍的同袍走得更快,然而他們沿路激起的煙塵顯然還是要 赫得多。

黨進點兵出擊,與陳廷山的一戰雖然不算怎麼過癮,效果卻已經讓王廷義很滿意了——以非常有限的傷亡快速折服數量相當的敵軍,迫使敵將主動投降,跑掉的敵騎沒有超過兩位數,這樣的戰果對本軍士氣的提振可不是一點半點。

更重要的是,投降的敵將陳廷山可是團柏谷的河東軍主將劉繼業的牙隊指揮使,這些天在石會關北門外窺探的並不是一般的河東軍斥候,而是劉繼業的牙隊,這個情報意義重大。

劉繼業派他的牙隊指揮使率領牙隊精銳前來哨探,充分說明了劉繼業對自己這邊的重視,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皇帝看重劉繼業絕不是心血來潮。另外,河東軍的主將牙隊戰斗力與作戰意志也不過如此,讓王廷義心中大定,劉繼業的厲害都能驚動皇帝了,不過看樣子卻未必能夠在兩軍陣前發揮出來。

跑掉的那幾個人肯定是追不上的,王廷義也沒有打算派人去追,根據偵諜司的情報,團柏谷的軍寨防御遠不如石會關,就算是提前防備,王廷義也並不認為區區木柵就能夠阻擋自己麾下的殿前軍,有沒有人去報信,結果都會是一樣的。

所以在河東行營接管了石會關之後,王廷義只是用黨進取得的那場大勝稍稍激勵了一下眾軍士,就率領先鋒部隊向團柏谷進發了,既沒有慢條斯理得猶如散步,也沒有急如星火地馳擊。

這一戰的計劃如此周詳,諸路大軍分工明確,各路轉運使保障有力,自己麾下的殿前軍訓練有素,確實不需要行險用什麼奔襲、奇襲之類的戰術,老老實實地按照皇帝的意思一路平推到太原城下就好了。(.天才只需3秒就能記住)

…………

「嗯?」

王廷義正在中軍旗下和崔彥進、黨進等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嘮嗑,議論著北漢死到臨頭還在鬧內訌的可笑,推測著那個劉繼業面對大軍壓境時可能的對策,再憧憬一下平定河東之後的封賞,雖然處于戰前的行軍當中,心情卻是輕松得很。

不過心情輕松並不等于懈怠荒嬉,王廷義一邊說著話一邊控著馬,視線還是時不時地往前哨方向瞟上幾眼,然後他就看見前哨的高招旗出現了一點異動,一面紅旗被高高地挑了起來,當下就不由得嗯出了聲。

王廷義這一聲疑問也驚動了身旁的另外兩個大將,兩人和王廷義一樣皺起了眉頭向前方眺望,就看見紅旗被挑起來之後,有一騎從前哨那邊急急地奔回。

然而也不必等到那個騎手跑回來匯報了,三個人很快就看到了從前方山頭冒出的滾滾濃煙,那種煙氣絕對不是軍隊開進時產生的煙塵,從前哨的那麼紅旗也可以知道,那絕對是煙火,而且從濃煙的規模來看,這股煙火顯然不是尋常山火所致。

「報!團柏谷方向燃起大火,除了河東軍的營寨紛紛起火之外,山上的銀坑好像也起火了,而且看上去火頭比營寨中的大火更猛烈。」

「 ……」

前哨虞候的匯報在總體上沒有超出王廷義等人的判斷,但是其中的細節還是讓王廷義吸了一口涼氣。

「這個劉繼業果真是個狠人!知道在團柏谷這里擋不住俺們,就舍得馬上開跑,要說光是開跑也就算了,這人還狠得下心把營寨和山上的銀坑全都用一把火燒個干淨?」

一向都因為皇帝的評價而對劉繼業特別心存芥蒂的黨進,這個時候卻是佩服起對方來了,佩服的主要還不是他的見機行事,而是「狠人」這一點。

王廷義可沒有興趣關心劉繼業算不算狠人,只是急忙向前哨虞候吩咐道︰「前哨速速去撲滅銀坑的大火,切記沿途小心打探,不可中了敵軍的埋伏。」

「在辭行之前陛下曾經反復叮囑,這團柏谷的銀礦非同小可,河東如此疲弊之地能夠養兵數萬抗拒王師多年,這個銀礦的收入居功不小,我軍一定要好好收回。不想那劉繼業跑就跑了,卻還能在倉皇之際顧得上去燒山上的銀坑,此人端的是不能小看了。」

目送著前哨虞候帶著自己的最新軍令重新奔往前哨方向,王廷義轉頭向崔彥進二人解釋著自己方才的軍令,心中對團柏谷銀礦設施的存廢頗為忐忑。

「命令全軍加快步伐,盡快趕到前面去滅火!」解釋完了,王廷義又繼續向身旁的旗牌虞候下令,「團柏谷的營寨燒了也就燒了,想必晉陽以南就只有劉繼業這一支河東大軍了,此人既然退去,我軍完全可以進至太谷縣下寨,無需心疼團柏谷的營寨,只是這個銀礦最好不要被毀了……」

…………

「劉都虞候,陛下命你守御團柏谷,為何擅離職守來到此處?」

一萬多北漢軍堵在洞渦河邊,兩支中軍頂在一處,一邊高舉著「劉」字大旗,一邊則是「馬」字大旗,一個年過六旬人的一身文臣裝扮駐馬于「馬」字大旗旁邊,正在厲聲責問著劉繼業,而劉繼業則已經下馬立于道左,正在行禮恭听。

王廷義帶著他的河東行營先鋒部隊忙于滅火的時候,劉繼業早已經率領他的數千人馬一路退過了太谷縣城、徐溝鎮,一直退到了洞渦河邊,卻在這里遭遇了從太原城趕來的新任樞密使馬峰,還有他從太原城帶出來的數千侍衛親軍。

馬峰乍一看到本該在團柏谷的劉繼業居然率軍返回,而且看軍隊規模竟然是全軍返回,團柏谷那邊顯然並沒有留下軍隊守御,不禁大為驚異。只是他看到退回來的軍隊毫無敗相,軍中依然旌旗林立,軍士們依然衣甲鮮亮,從劉繼業的臉上更是看不到一絲頹喪,馬峰還是有一些困惑的。

周軍在潞州一帶集結大軍,這個情報北漢上下早就知道了,而且還知道那里的兵力不下于五萬步騎。馬峰之所以會在粗粗整頓京師的侍衛親軍之後,就匆忙親自率領數千人趕赴團柏谷,正是因為擔心劉繼業的兵力不足,不足以抗拒周軍的進攻,這才不顧朝中尚未完全安定就領兵去團柏谷履任自己的監軍之職。

不想離著團柏谷還有老大一段路呢,居然就踫到了劉繼業率領全軍退回來。

如果說劉繼業及其麾下是丟盔棄甲神色惶然地出現在馬峰的面前,那他雖然會心中不快,甚至心懷恐懼,但是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困惑了——以不到一萬人的兵力守衛團柏谷,肯定是擋不住兵力在五萬人以上的周軍進攻的,在兵敗之余棄守團柏谷逃回來也就不稀奇了。

問題是劉繼業的部隊軍容相當齊整,根本就不是打了敗仗的樣子,這就很讓馬峰不解兼不快了。

劉繼業可沒有想到馬峰一下子琢磨了那麼多事情,只是有問有答︰「周軍勢大,半天不到就攻下了石會關,卑職曾經遣牙隊到關前刺探,結果被周軍以相當兵力擊滅。周軍如此戰力,絕非職部數千人馬可以抵敵,死守團柏谷徒勞無益,唯有太原堅城才是用武之地,所以卑職在燒毀銀坑之後就帶著全軍退了回來。」

「你怎敢如此大膽?!陛下命你守御團柏谷,就不說怎樣誓死抗敵吧,卻又怎能不戰而逃?」

馬峰有些憤怒了,軍中一直傳說這個劉繼業如何如何能耐,如何如何善戰,結果卻是一個聞風而遁的懦弱之輩,真是有負先帝收他為養子!

「哼!在敵前不戰而逃,你該當何罪?你就這樣將團柏谷棄守,讓周軍如入無人之境,我卻不能不顧陛下的托付。今日戰情緊急,我作為監軍也無暇治你的罪,你且領著殘余的牙隊回京師領罪去吧,留下這些部眾給我,且看我在此破敵。」

馬峰這麼一句話,直接就要收了劉繼業的兵權,不過作為樞密使和劉繼業的監軍,他這麼干倒是在情在理,劉繼業只要不想造反,那就無以抗拒。

馬峰倒也不是傻的,他並不會以為憑著自己手下和劉繼業手下的這一共萬余人就可以抵擋潞州那邊過來的五萬多周軍了,不過周軍總兵力五萬多,前鋒肯定不會超過兩萬,憑著自己的地利人和,挫一挫周軍先鋒的銳氣還是做得到的。

不管怎麼說,身為新君的岳丈,新任的樞密使,可沒有理由像劉繼業這樣不經一戰就逃跑的。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