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十九章 討價還價

作者 ︰ 康保裔

第十九章討價還價

「嗯,廷宜可是有什麼前瞻與後顧之憂?這一點盡可以放心,經略西北終是朝廷大事,自然會給你配上天朝儀節,沿途羌戎當不會留難;至于廷宜的家小卻是太後至親,更是無需廷宜擔心的了。」

郭煒看出趙匡義心中那片刻的遲疑,笑了笑溫和地說道。

趙家兄弟這類人能力還是有的,盡管野心偏大了一些,郭煒到了現在也有自信可以駕馭他們,不過他仍然不想太過冒險。郭煒不想耍手段直接整死他們而令旁人寒心,如果有條件把他們扔到邊境去開疆拓土,那當然是既利用了其野心能力又不會被其野心反噬的兩全之策。

當然,要確保不被反噬,這種邊境地區的選擇就很有講究了,幽州那一塊肯定是不成的,一則對手偏強,二則當地條件偏好,而且趙家本來就是涿州人,那麼他們為了野心以當地的資本割據自立或者以遼國為外援作亂都是有可能的,安祿山、劉仁恭、趙德鈞都在那里笑呢;河東自然更是不能考慮的了;嶺南和蜀地也不行,這兩個地方反攻中原的資本是不夠,但是割據自立的條件卻很充足,當地已經基本漢化,多世襲幾代就有可能被當地人認同。

想來想去,西北確實是最適合趙家兄弟的用武之地。

趙家和夏州黨項李氏不同,盡管趙弘殷曾經被封過天水縣男,但是他們在黨項人、吐蕃人和回鶻人當中是沒有一點根基的,即便是在當地的漢人世家里面,其聲望地位也需要有朝廷的背書才能成立,自立的條件比折家在府州、楊家在麟州還要差,沒有幾代人的耕耘是絕對不可能的。而過了幾代人之後,郭煒可不相信經過自己教的中原會壓不過西北一隅,趙家的後代或許在西北那樣嚴酷的環境中能力會有所保持,但是自立和反噬的能力應該就沒有,多半還是會傾向于沿著絲綢之路繼續向西北開拓,從而成為大周經營西域的馬前卒。

就算趙匡義最終選擇了交州,郭煒也是不怎麼擔心的。安南的情況與嶺南就稍有區別了,一則當地的漢化不算徹底,二則那地方已經足夠荒僻,就算是割據自立成功,也不過另一個時空的歷史重演,永久月兌離中國的安南終究也只是極南方的癬疥之患,而要是後代經營得當,讓趙家成為黔國公沐家也並非不可能。

不過還是趙匡義選擇了涼州更好一些,這樣就省得郭煒再去找一個願意為了功名心遠赴西鄙的人才了,而且趙匡義出鎮涼州之後,郭煒將來會更有借口把趙匡胤也往西域方向推。至于安南,在郭煒的心目中仍然要比西北更好經營,兩邊的氣候、物產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漢人生存性是一方面,印度文明的競爭和馬刀傳教的競爭也是有明顯差別的。

既然趙匡義傾向于去涼州,那麼郭煒自然就樂得推他一把,繼續堅固其決心,但凡他的躊躇、顧慮好解決,那就要迅速地打消它。

「奉君命而不惜家,這本是臣子分內事,再說京中有太後在,臣並不憂慮家中事。奉詔持節出使西域,乃是為天子傳播聲教,臣也不擔心沿途羌戎的留難。」

在做出了選擇之後,趙匡義現在其實已經很在乎這一次出使和之後的正授涼州刺史之命了,就算真的很憂心家中,趙匡義都不可能承認的,更何況他現在還沒有子女呢,眼下心里面唯一牽掛的只有崔氏了,卻哪里會因此而動搖這個機會?

他現在表現出來的為難,只不過是為了向皇帝提條件要人而已,難的是既要給自己爭取幾個便于合作的有用之人,又不會給皇帝造成疑忌。

所以看了看皇帝面帶疑問靜候答案的神情,趙匡義還是稍微醞釀了一下,才沉著地說道︰「臣經過了安南、高麗的兩次出使,方才知道使團人員配置的重要,此次即將出使西域,更要為今後經略涼州熟悉地理民情,臣卻是需要一些人才襄助。只是臣在軍中和州郡都未曾獨任方面,身邊並無可靠部曲,所以不得不靦顏請陛下撥付些人手。」

「嗯……原來如此!」郭煒點了點頭,雙目緊盯著趙匡義笑著問道,「那麼廷宜可有什麼合意的人選?只要那些部門騰得出來,朕絕不吝嗇。要知道廷宜將來與你兄長共同經略西北,若是有所成就,能夠恢復漢唐威勢,朕是不吝公侯之封的,他們能夠跟著你辦事,卻也不會誤了前程。」

「臣離開禁軍多年,擔任朝中使職也不過些許時日,哪里知道什麼人才適合開拓西北。臣只是知道,無論是出使西域,還是將來戍守涼州,都非臣一人之力所能為,監軍、賓幕、都校都要得人,只要陛下肯調人來就行,人選但憑陛下和有司安排。」

听到皇帝的問題,趙匡義慌忙用言語來澄清自己。開玩笑嘛,自己這仍然背著一個大大的前科招人疑忌呢,哪里還敢隨意點名要人啊……盡管趙匡義確實很想自己選人來著,但是他心頭非常明白,這樣的蠢事萬萬做不得,老老實實地任憑皇帝安置人手就對了,反正只要是當真不存異心,自己挑人和皇帝派人就沒什麼區別。

郭煒眼中精光一閃,心中暗暗點頭︰「那麼廷宜對相關人選的履歷都有哪些期望呢?」

看樣子這個趙二的確是老實了不少,懂得夾起尾巴來了,那麼在掌控大局的情況下,郭煒倒是不介意盡量給他一些方便。說到底,趙匡義能夠在西北建功立業,那也是大周的成功,如果真的可以驅策趙家兄弟在西域擋住馬刀傳教的勢頭,就算是讓他們暫時成為半獨立的勢力又如何?畢竟時代還早,自己對府州折氏、麟州楊氏不都忍得下來嗎?只要不會像定難軍那樣動不動就劫掠漢境,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趙匡義聞言就是心中一松︰「以臣在安南和高麗的兩次出使經驗來看,偵諜司出身的人不可或缺,刺探地理民情此輩最是擅長;另外正如陛下說過的那樣,臣在軍旅之道上頗有欠缺,若是能有勝任方面的禁軍小將預為都校就好了;至于賓幕,有志立功邊塞的文吏均可,不過最好是熟知西北邊情者,若是通曉羌戎之言者更佳。」

郭煒再一次點了點頭,趙匡義若是不剛愎用事,那能力還是很不錯的,現在還沒有受到其兄用地圖遠程遙控軍隊的影響,自視也不是很高,目前倒是頗有幾分自知之明,所以選人的時候還是相當對路的。

從渝關都監到雄勝軍監軍,趙匡義通過和軍事主官董遵誨與柴庭翰的對比,多少也應該明白自身在軍事能力方面的不足了。當然,通過這兩處的監軍生涯,尤其是在雄勝軍支持征伐後蜀的後勤保障當中,趙匡義也認識到了自己在政務總攬方面倒是不顯遜色,而兩次出使的經歷更是給了他長袖善舞的信心,所以趙匡義選擇輔弼更側重軍事人才也就很正常了。

不過……要支持趙匡義的西北經略,這人選當然是配得越充足越強大就越好,但是人才總是稀缺的,哪里都很需要的啊……

軍事人才還好說一點,自從禁軍主要使用火器之後,武學倒是能夠開始量產標準規格的軍官了,在禁軍大部隊和主要戰略方向的大部隊,除了中高級主官之外,一般的將校倒是不需要特別杰出的獨當一面水平,容許用時間、經驗慢慢地磨礪他們,那麼挑幾個已經嶄露頭角的小將給趙匡義用倒是不心疼。

關鍵是偵諜司的人才一直都很緊缺,這一類人才要求的綜合素質太多了,可不是人群里面隨便找隨便有的,而且郭煒也並不是很熟悉相關的培訓流程,所以武學至今都不能實現量產,還經常需要從低級的文武官員當中發掘具備相應素質者進行武學特訓。

相較而言,熟知西北邊情、通曉羌戎語言的人卻是不難找的,尤其這種人只需要做趙匡義的賓幕,而不需要其他方面的特長,即便是趙家的嫡系都不必在乎了。

然而麻煩歸麻煩,對于郭煒來說,都已經基本統一了華夏的精華區,還能拿不出這點人才?而且已經滿口答應了趙匡義的,趙匡義的這種要求又是非常合情合理,就算是心中有些不舍,那也得實踐自己「絕不吝嗇」的許諾。

「嗯~廷宜果然忠勤王命,剛剛獲命便這般思慮深遠了……這些輔弼人才的要求非常合理,朕現在就可以許了你!至于具體的人員名單,朕自會交給樞密院和吏部甄選,等到有了初選名單之後,廷宜可以再來參詳一二。」

大方就干脆大方到底,反正選人的主動權始終都把持在自己的手里邊,郭煒確實不介意听一听趙匡義的意願,盡管听完之後的暗自分析未必是趙匡義樂意接受的。

趙匡義此刻卻分外的清醒明智,連忙推辭道︰「命官乃是朝廷大事,君權所系,臣安敢置喙!臣就在家中恭候聖旨,只待朝廷點齊人選,臣即可成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