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還記得永樂二年的時候,曾有定安國國王烈萬華因女真遣使入貢,乃附表貢獻方物,因言其本為馬韓之種,渤海國遺黎,昔日渤海國為契丹所攻破,其酋帥糾合余眾,避地保于鯨海,建國改元,那定安國與兀惹城可有關系?」
郭煒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在三天之後的崇勛殿中了,這話是對著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監修國史盧多遜說的泡*書*(整個崇勛殿內也不只是坐著郭煒和盧多遜兩個人,宰相、尚書和樞密院的主要官員都在,顯然這是一次重要的朝議,而郭守璘和樞密院偵諜司北面房主事姚承贊也列席了此次朝議
郭守璘畢竟接觸東北方向的外交時間不長,能夠把遼國境內及其羈縻地的來龍去脈理清楚就已經很不錯了,想要他把整個東北地區雜亂無章的部族小國一個個都弄明白,不光是和史籍對應上,還要和地圖對應上,這要求仍然顯得太苛刻了一點
其實別說是郭守璘了,放在這個時代,能夠把湖湘、嶺南西路的蠻獠聚居點準確指出來的人都不是很多,遑論那些境外的稱藩小國這也就是郭煒本人在穿越前恰好工作生活于東北了,又有一點軍史愛好,才能對比進貢者的描述和浩繁的史籍記載,結合他自己的地理概念,從而形成初步的判斷
但是郭煒的精力不可能都撲到翻閱史籍這種機械性事務上面去,就算是那些使者的說詞,郭煒有印象的還好說,沒印象的同樣不可能自己親自去一一查實
不過好在有盧多遜,這個人頭腦聰明博聞強記,做宰相分管的又是禮部和史館這一攤子事,而且他也仍然有精力去做這方面的實際工作,最重要的是,他那個根據皇帝的關注點突擊翻查史籍的習慣一直都保持著,所以郭煒經常把盧多遜當成了人體百度即使不能算百科,在歷史地理這一塊總是不差的
盧多遜沉吟了一下,這才緩緩說道︰「自渤海國亡于契丹其治下諸族或臣服或流散,渤海靺鞨、黑水靺鞨或變為渤海、女真,廣布于海東之地,遼國與高麗之間自遼海到鯨海盡為生女真出沒之所,昔年定安國使者又是語焉不詳,故而其國所在難以確證**泡!書*」
听到皇帝把史籍中記載的「東海」說成了「鯨海」,盧多遜倒是有些明白,這分明就是皇帝不願意將遼國、高麗、女真人、定安國口中的東海和真正的東海混作一氣因而給了那片海域一個的名字不過「鯨海」這名字倒是名副其實,因為從以前的靺鞨、渤海到現在的生女真,他們確實都傳說在他們的東海可以捕到巨鯨,所以盧多遜對這個名字接受得很快
「難以確證……」
郭煒輕輕地敲擊著案幾,一時有些說不下去了,連盧多遜都不清楚的情況,想必就沒有人知道了……當然,這還不至于讓郭煒一籌莫展畢竟當年他學的歷史課本可是把渤海國的疆域都給畫出來了的而且譚其驤的那一套中國歷史地圖集他也翻過,盡管現在已經不可能記憶得那麼清楚了,但是當年的渤海國州府一直分到了鯨海邊上則是無誤的
渤海國靠著大唐的渤海都督府、忽汗州都督的名號起家,治下統合扶余、粟末、靺鞨諸族,統治中心偏于鯨海,能夠穩固管轄混同江以東、黑水以南、鯨海以西以北是很正常的;而遼國盡管攻滅了渤海國其統治中心終究是在草原上,而且耶律德光當年為了削弱其兄東丹王的勢力還將渤海國遺民大股內遷所以現在他們連黃龍府的東邊都控制不住,這種情況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定安國之類雜七雜八的名號,多半就是在某塊渤海故地渤海遺民建起來的
果然,郭煒還在這想著呢,盧多遜又根據他的記憶補充道︰「天成初年,契丹耶律阿保機攻渤海國,雖言拔其都城,俘其大王,並以其地為東丹國,實則渤海並未盡滅,其後王歷長興、清泰仍遣使朝貢,當在故都附近,只是勢力已經不顯顯德初,渤海酋豪崔烏斯等三十人來歸,其後隔絕不能通中國,想必那時才是渤海真正亡國之時,或亡于遼國,或為定安國所代,按此推之,定安國當在黃龍府以東,兀惹城多半就是定安國的西邊重鎮」
「嗯有道理」郭煒隨手輕輕地拍了一下案幾,「定安國自言糾合渤海余眾建國改元,想來與遼國寇仇餃恨極深,而且其國力尚存,所以那黃龍府衛將叛遼敗于刺離水之後,尚能以殘部走保兀惹城遼軍不能深入進討,途中有一強悍生女真部族或在其次,定安國收容叛軍才是關鍵,只不過遼人諱言罷了」
以郭煒的見識,這個時代的松花江流域很難支持什麼農業國家,以前的渤海國也不過就是半農業半漁獵的,倚仗著大唐的聲威,以流域間少量的農業人口統合山林內大量的漁獵部落,勉強組合起一個國家來當渤海國被契丹一擊打破中樞之後,都城的人口又被強制遷走,這個國家盡管並沒有被遼國完全佔領征服,卻也因為缺少核心紐帶和粘接劑而分崩離析了,剩下來的那麼一點農業人口與親近的漁獵部族應該不可能建得起兩個國家來,所以先後入貢的渤海國與定安國多半就是一個國家的先後兩個政權
像遼軍這種最喜歡對農業區打草谷的,居然會在秋冬之際從兀惹城那邊退下來,可想而知那邊的自然環境有多嚴酷了
其實黃龍府的東邊不過就是一條混同江和一條刺離水而已,接下來的河流上游固然有山嶺叢林阻隔,但是過了刺離水之後,就可以沿著混同江的主干進軍,單從地形地貌來說並不是問題這要是擱在南邊,順著河流沿岸推進可是最便利的行軍方式了,就算混同江早早地就結冰了,也不會妨礙大軍取水,不會妨礙行軍,遼軍恐怕純粹就是被凍回來的
「陛下是想要降詔定安國,命其共同討擊遼國?」
看到皇帝這麼興奮,再回想一下方才盧多遜和皇帝的交談內容,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李昉試探著問了一句
朝廷今後幾年的工作重點將是興師伐罪,嚴懲遼國的無端挑釁,這事在前幾個月就已經由兩府共同討論通過了趙闊的供詞、定難軍這些年向朝廷請援的表章……都說明了遼國確實對大周的西北地區心存覬覦,加上皇帝這一次因為趙闊在朔方軍的所作所為而勃然大怒,自然沒有誰會堅持反對出兵討伐遼國的主張再說皇帝根本就不冒失,並沒有因怒而驟然興兵,沒有強求在夏秋之際立即發兵北伐,而只是要求兩府原則性通過討伐遼國的方案,即便是保守如王溥都不太可能反對,何況現在的三個宰相都沒有王溥那麼保守呢
正是因為兩府已經通過了討伐遼國的基本方針,郭守璘才會奉詔出使遼國,向遼主發出最後通牒這要是大周根本就沒有做好討伐的思想準備,那最後通牒一旦被遼主拒絕豈不是讓自己下不來台?至于現在麼,則一切都在計劃之中,最後通牒是按計劃發出去的,被遼主斷然拒絕也是符合計劃的進展,只不過計劃中的雷霆打擊還不會來得那麼快而已
在兩府原則性通過的方案當中,運籌司確實考慮了北疆各個軍鎮的配合,甚至考慮了怎麼使用駐高麗北境的侍衛親軍,乃至如何征調當地高麗人的錢糧以及差役,還考慮了如何吸引定難軍共同參戰,如何驅使鴨淥水兩岸的女真人參戰,不過聯絡遙遠的定安國卻不在當時的計劃之內,皇帝這還是第一次提到
其實這也不奇怪
高麗北境現在已經被駐扎當地的侍衛親軍和派駐的都監完全控制住了,無論是征夫還是征糧其實都可以自作主張,就算要南邊的高麗國供應糧草都只是一封詔書的事情,完全可以等到即將出兵的時候再去通知也不遲,不虞走漏了消息
定難軍也是一樣的,他們北面河套地區的部族和遼國相鄰,不然遼國也不可能年年越過黃河擄掠,那麼到了正式出兵的時候發一封詔書令李光睿協同就是了定難軍最近幾年連連向朝廷請援,總不會在朝廷興兵反攻的時候倒打起退堂鼓來?而且在運籌司的計劃里面自有吸引定難軍參戰的辦法
這兩個和朝廷不算密切的地方都不用擔心提前走漏消息,其他朝廷可以掌控的軍鎮就不擔心了但是要遠赴東北聯絡定安國與黑水邊上的女真部族就不同了,那地方無論是從鯨海過去還是直接從陸上走,都需要穿過遼國羈縻下的女真部族,盡管這些部族對遼國的忠心遠不如對大周商品的熱愛,但是很難說信使就不會被哪一支給阻截了
為關鍵的是,听說長白山與黑水那邊冬天大雪封山封路幾乎長達半年時間啊……現在才想起來聯絡他們,那怎麼也得等到開春以後(未完待續)
百度搜索泡書閱讀最最全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