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二十七章 九門禁制之變Ⅱ

作者 ︰ 孰不依

王太後回到長樂宮已是四更時分,已然十分疲憊,便吩咐左右都各自歇息。但王太後未歇息,宮女們如何敢回轉。王太後不得已,很快回寢宮去了,在宮女服侍下不一會也就進入了夢鄉。宮女們見王太後睡去,紛紛打了一陣呵欠,才各自陸續離去。

王太後剛剛進入夢鄉,就突然見到一個儒生模樣的人迎過來,跪拜在王太後面前。王太後十分納悶,道︰「你是誰?哀家並不認識你,起來說話吧!」那儒生站起來,道︰「太後,臣下是跟隨高祖數十載的侯蕭何。今日有為難之事,不得不來驚擾太後!」

王太後驚道︰「你是大漢三杰之一的蕭何?蕭大人對大漢天下居功甚偉,有什麼事盡管開口。哀家定當轉告當今皇上,為開國功臣解除煩憂。」

蕭何搖搖頭,道︰「高祖生前待臣下不薄,臣下並無什麼奢求。臣下自兩百年前命歸黃泉,就被上蒼指派到未央宮守衛天子九門。今日驚擾太後,完全是擔憂大漢天下安危的緣故。」

「哦,那蕭大人且慢慢道來!」王太後听蕭何說得嚴肅,沉下心來要搞個明白。

蕭何想了想,道︰「太後今晚到未央宮看望安漢公了?」王太後不知蕭何何意,有些不悅,道︰「蕭大人認為哀家深夜看望自家佷輩有何不妥嗎?」蕭何又搖搖頭,道︰「太後不肯呵護宣帝的後人劉嬰,卻經常看望佷兒王莽。臣下要請教的是,姑佷與子母孰親?」

王太後一听,以為蕭何是想干預皇室內部事務,不免有些怒形于色。這些日子王太後被王莽仗義疏財的行為所感染,經常攜帶不少財物深入民間,訪貧問苦,知道王莽在民間有很高的聲望,听了蕭何的話自然反感。道︰「哀家尊你為開國功勛,但你也需自重。望你切莫妄議皇室!」

蕭何也不顧王太後的憤忿之色,錚然道︰「近日,長安城異象頻顯,臣下擔心有人陰謀篡奪大漢江山。遍觀朝中大臣,到底誰有這種可能?說句不中听的話,臣下以為安漢公將來有篡位之嫌!要是當真如此,請太後听臣下直言。立宣帝後裔,則千秋萬歲後,太後配食太廟;若立佷,則未聞佷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望太後三思!」

蕭何這段突如其來的勸諫,讓王太後忍無可忍。怒道︰「蕭何,你休得胡言,我佷兒勤于國事,忠心不二,何曾有篡位之心?今晚哀家剛從未央宮回來,安漢公的作為哀家一清二楚,容不得你說三道四!你誣指什麼我王家篡奪大漢,乃大逆不道之罪。莫非你以為哀家不敢降罪于你?」

蕭何之所以突兀地冒犯王太後幾句,只是想試探王太後的心思。見王太後動怒,蕭何確信太後忠于漢室。便深深一揖道︰「豈敢。臣下預感有股異端怪力沖著傳國玉璽而來。這傳國玉璽白日里掌控在皇上手中,夜里則為九門守護神合力掌控,所以我們感受得到凶兆。太後對大漢天下忠誠不二,如果有一天未央宮傳國玉璽不保,我蕭何等九門守護神有意將傳國玉璽轉送太後保管。只要傳國玉璽不失,大漢一脈則不會斷絕。臣下此請,望太後三思。」

王太後感覺蕭何的話匪夷所思,越听越氣,厲聲斥喝道︰「來人,把這個冒充侯蕭何的人拉下去!」不料,王太後身邊的人卻沒有動手,那蕭何化作一股青煙,轉眼之間就飄散去遠了!

就在王太後跺腳氣喘之際,忽又听得一陣呼叫︰「太後,太後……」

王太後睜開眼,原來是幾個宮女圍在榻前。宮女們見太後醒來,都松了一口氣,高興地道︰「太後醒了,太後醒了,從惡夢中醒過來了!」听宮女們一講,王太後也緩過勁來,暗想︰「原來是一場夢。哼,不過也太可惡了,這個蕭何竟敢誣蔑我王家謀權篡位!」

西門君惠從鬼城平都回來後,又過了數日,念起答應項王的三件事,便著人請來鬼母商議。

鬼母來到後,西門君惠開門見山,道︰「嫂子答應項王的事,切不可怠慢。得好好尋思一個辦法,讓佷兒能夠接受,朝廷百官不致激烈反對。不知嫂子可有什麼高見?」

鬼母有些沮喪,道︰「西門兄弟,說實話吧,當時急于請項王加盟,故而對他提出的條件慮之不詳。今日想來,這件件都是難事。嫂子這幾日也是發愁,不知該如何開口!」

西門君惠沉吟許久,道︰「嫂子,小弟有一個辦法,不知可否?」「那就趕緊說說吧!」鬼母有些急切。

西門君惠靜靜道︰「佷兒勤政愛民,心憂天下百姓。自己又處處節儉,對奢靡之風深惡痛絕,尤其是對上林苑的盲目修建頗多批評。如今,天下災禍頻仍,百姓多有游離失所,佷兒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不如給佷兒提議,上林苑地廣人稀,兩百年來修了不少毫無用處的館舍,可以將上林苑中的閑置館舍用于安置流民。這樣,既解決了佷兒心中憂患,又充分利用了那些廢棄的館舍,豈非兩全其美?」

鬼母一听就明白了,大喜道︰「老身知道西門兄弟的盤算了。為了做這些事必定要任命一批官吏去承辦,料想朝堂之上願意承辦此事的少之又少,我們正好讓項王提出的那三百孤寒去辦此事。趁整治上林苑這個機會,可以順便撤掉幾座宗廟。末了,我們以請功為由,讓莽兒封這三百孤寒一些官職。這樣,項王的前兩個條件就都可以兌現。」

西門君惠听了,點點頭。但鬼母遲疑了一陣,又道︰「好是好,只怕劉氏後裔不依……」

西門君惠卻胸有成竹,道︰「我們就說安置進去的流民是為了護衛陵寢,讓他們無話可說。撤掉的幾座宗廟嘛,就說是為了安置流民需要,先撤後移建,這樣既掘了漢家陵寢,又堵了劉氏後裔之口,料也無妨。不過撤宗廟的事不可事先泄露,要先斬後奏。」

鬼母還是有些不踏實,道︰「那,那就這樣?嫂子去跟莽兒交代?」西門君惠一擺手,道︰「不可,此事讓辛當去辦。辛當不是已在朝堂為官嗎?讓他去啟奏比我們親自出面好得多。」

過了些日子。黎明時分,未央宮大殿之上。百官分列兩廂,靜侯天子上殿。居攝踐祚的安漢公王莽,一如平日抱著孺子嬰從容上殿,坐上龍庭,听百官稟奏各方大事。

百官議事已畢,正要散朝,辛當站了出來,大聲道︰「啟稟皇上,今夏以來,江淮之間狂風暴雨不斷,不少郡縣遭風暴洪水浸襲,百姓流離失所。休要說千里之外,就是長安近郊,也有不少百姓拖家帶口,輾轉來到天子腳下,乞願有安身之地。安漢公仁厚愛民,常為天下黎民之冷暖而夙夜難眠。臣下不揣淺陋,想替陛下和安漢公分憂。現有奏本在此,望皇上御覽!」

王莽本要抱著孺子嬰下殿,听得辛當這般言語,正說在自己心坎上,便又回身坐下,令百官歸列。而後道︰「辛大人且先不要遞奏本,但說無妨。本公讓各位大臣一起听听!」

辛當按照西門君惠的交代,開口道︰「臣知道安漢公前些年曾經在長安附近建了五里坊,安置流民,深得百姓擁戴,穩定了時局。此事莊大人一手承辦,想必仍歷歷在目。」辛當掃了莊尤一眼,莊尤不知辛當賣什麼關子,只好默不作聲地點點頭,听辛當一字一句地說下去。

「如今天災又起,流民蜂擁而至,但是當年的辦法已不合時宜。一是長安城附近已無合適的地點建造百姓棲身之所;二來朝廷支用龐大,要劃出一筆數額巨大的庫銀只怕不易;三來遠水不解近渴,房舍沒建好,流民就可能變成暴民了。故臣下以為不如將上林苑放開,讓流民棲身……」

辛當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尤其是皇室宗親更是怒形于色。早有人大喝道︰「辛當,你住口!上林苑乃皇家禁地,歷代先皇陵寢所在,豈能將上林苑用做安置流民之所?此議絕對不行。辛當對歷代先皇大不敬,實屬大逆不道,望皇上依律論罪!」

說罷,劉氏一眾大臣都出列跪倒,大有不懲辦辛當決不甘休的架勢。

王莽既為辛當的言論深深打動,又被跪倒的一片劉氏宗親難住了。王莽掃視了一圈,見王邑、王尋、王涉等王家的大臣微微點頭,莊尤、桓譚等人則低頭默立。便點名問莊尤︰「莊大人,你看此議如何?」

莊尤垂頭而立,本意不想摻乎此事,見王莽終究還是找到了自己,不得已,只得站出來,緩緩道︰「辛大人所言,確有幾分道理。當年臣下奉皇上之命安置十萬流民,盡管省而又省,仍舊耗資巨大。如今國庫更加艱難,要再搞這麼一項工程只怕難上加難。但是,放開上林苑嘛,也有一些未解之處。上林苑乃歷代先皇陵寢所在,這些流民安置進去,對上林苑的監管恐怕是個難題。」

辛當見莊尤並非真心反對,心中更是得意。便又奏道︰「上林苑地跨長安、咸寧等五縣,縱橫三百里,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地廣人疏,監管不力,屢次有盜賊出沒。臣下以為,在上林苑中安置流民,從中選撥一批青壯之士,協助守護陵寢,不僅可以防止盜賊破壞陵寢,也可讓這些流民有基本的生活基礎,乃兩全之策。」

那些跪倒在堂上的劉氏宗親一听,又都氣呼呼地站起來,指著辛當鼻尖罵道︰「巧言詭辯!巧言詭辯!」

桓譚一向耿直,此時也出列道︰「上林苑百余年來,的確耗費不少資財建了大批館舍,這些館舍建成後多數閑置。將這些館舍用于安置流民,的確可以省下一大筆庫銀。眼前,西北邊事風聲日緊,將這筆庫銀用于邊防,對于國家來說,應是首上之選。」

劉氏宗親之中唯有劉歆站立一旁,王莽見劉歆未表態,便道︰「光祿大夫,你是皇室宗親,你說說此議如何?」

劉歆無可奈何,道︰「從感情上講,臣下不從此議;就國事而言,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又不能不從。」

王莽一拍手,大聲道︰「各位大人,听見了嗎?要以國事為重!辛當此議,準了!有誰願意承辦此事?」

那些劉氏宗親見王莽已經準奏,只得悻悻地站起來,紛紛瞪了劉歆一眼,卻又無計可施。見王莽要百官推薦工程監理人選,更是紛紛搖頭,無一人表態。

辛當見狀,又是暗喜,上前道︰「臣下深知此事阻力重重,各位有各位的難處,沒有誰肯輕易牽頭。既然是臣下提出的奏議,臣便不畏艱難,願承此重擔。」

王莽又掃視了一圈,等了許久,還是無人說話。只得道︰「既如此,那就責成辛大人去辦吧!有什麼難處,我安漢公為你撐腰。」

辛當深深一揖,道︰「謝過安漢公!」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