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二十九章 靈霄殿Ⅰ

作者 ︰ 孰不依

王太後歷經數朝,早在宮中遍植親信。有了這些耳目,宮中大小事情消息極其靈通。王莽到未央宮巡視傳國玉璽的事,很快就有眼線傳入王太後耳中。王太後听到消息,不免對蕭何托夢的事警覺起來。

九門守護神在灰飛煙滅之前,曾經給王太後一封聯名上疏。其中提到白帝宮鬼母和崆峒山西門君惠,懷疑他們已經將白帝之子打入皇宮。如果皇室真有內賊,大漢天下危矣。

「難道佷兒王莽就是九門守護神所說的內賊,白帝宮的少主?」王太後越想越怕。琢磨王莽遲早要來尋傳國玉璽,便有意將傳國玉璽藏于別處。思來想去覺得揚雄是個可以托付的人選,這麼一個低調的人要是做一點隱秘的事情,誰都不會懷疑到他。便著人去召來郭公公。

郭公公以為又是去求取揚雄的文章,所以到了長樂宮,一見到王太後就跪下道︰「稟告太後,昨日老奴剛從揚雄那里回來,未見任何新作。即便太後令其制作,只恐也還需要一些時日。」

郭公公又接著解釋道︰「以前,黃門郎揚雄常常以賦施諫,意圖勸戒皇上關注民生。然因勸而無果,如今揚雄除了偶用辭賦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與牢騷之外,已經很久不再作辭賦了。」

王太後听了,默不作聲,面色凝重,久久注視郭公公。而後又揮手讓左右退下,除了兩個心月復宮女再無閑人。

郭公公見這個架勢,才明白今日到長樂宮只怕不是為了辭賦,知道王太後遇到了難處。誠惶誠恐地道︰「太後,老奴跟從太後數十載,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太後今日不知有何難事,老奴斗膽,願為太後分擔一些難處。」

王太後這才點了點頭,讓宮女托出一個密盒和一封信,對郭公公道︰「哀家這里有一些要緊的東西,你趕緊轉托給揚雄,讓他妥善保管。人在物在,物失人亡。你听清了,絕不可讓這東西有任何閃失。」

郭公公有些顫抖地爬起來,向前邁了兩步,小心地接過密盒和信簡。道︰「太後,老奴就算拼了這幾根老骨頭,也要把這些物件交給揚雄。這些年來老奴在宮中也還有些眼線,老奴一定暗中關注揚雄。讓他把這些東西妥善保管好,不走露半點風聲。」

王太後緊緊盯著郭公公的臉,道︰「你不想知道這里面是什麼嗎?」郭公公將密盒置于身旁,又跪下磕了一個頭。道︰「太後想讓老奴知道自然會告訴老奴。如果不告訴老奴,老奴明白那是自己不該知道的東西。」

「但是,如果這是足以壞了你性命的事呢?」王太後緩緩道。郭公公又磕了個頭,惶然道︰「老奴年近古稀,遲早要見閻羅,生死之事老奴早已淡然。太後難道不信任老奴嗎?」

「那倒不是。哀家明白地告訴你吧,密盒中是傳國玉璽。大漢天下即將面臨一場重大變故,這傳國玉璽決不能落入謀逆者手中。哀家這才召你來,將傳國玉璽轉托給揚雄。」

王太後沉默了一會,才憂心忡忡地道︰「大漢天下將來能否重新興起,就看這傳國玉璽能否送到老劉家真命天子手上,此事事關重大。哀家將這個使命交付給你,你不要讓哀家失望才是。」

郭公公一邊听一邊微微發顫,到後來更是不停地磕頭。口中喃喃道︰「老奴以性命擔保,人在物在,物失人亡。」

郭公公離開長樂宮不久,王莽的車駕便來到了長樂宮。

王莽在書房等候王太後期間,四處打量了一番。隨手抽出架上一卷竹簡。開卷一看,居然是揚雄的《太玄經》。王莽與揚雄共事多年,對揚雄的文筆還是頗為欣賞的。所以在這里見到揚雄的著作,自然也十分在意。找了個地方坐下來正要細看,卻听得王太後的腳步聲,便趕緊收起竹簡,順手揣進懷中。

王莽恭恭敬敬地迎候王太後,以為太後一定會先跟自己聊上幾句家常,趕緊搜羅著話題。哪知王太後一進書房,卻徑自到高台上端坐,有些漠然地望著王莽。道︰「安漢公來此,不知有何貴干?」

王莽在階下跪拜,听到王太後的話,吃了一驚。想以前自己到長樂宮,王太後通常叫自己小名「巨君」,今日為何顯得如此客氣?

王莽模不著頭腦,只得小心翼翼地道︰「稟告太後,佷兒早朝之後去宮中檢視,竟然發現宮中丟了傳國玉璽。佷兒想此事非同小可,所以趕緊來給太後稟報。請太後裁決當如何應對!」

王太後不急不緩地端起茶盞,細細飲了幾口,並不直接回王莽的話,而是意有所指地道︰「安漢公不是去檢視吧?是不是想去取回傳國玉璽呀?」

王莽一听,臉色大變,急促地道︰「姑姑何出此言?佷兒並、並無此心!」一邊說話一邊不自覺地伸手去擦額頭驚出的冷汗!

王莽的一舉一動,王太後自然都看在眼里。與王莽的不自然相比,王太後心中更是吃驚︰「看來蕭何托信還邪門得緊。這王莽要是沒有篡漢奪權之心,何需如此緊張。看來蕭何的警告似乎並非虛言!」

王太後心思轉變極快,想起九門守護神那道聯合上疏,便又拿話試探︰「安漢公不要緊張。依大漢律法,天子年幼,哀家有監護之責,所以對大漢天下不能不睜只眼看著。噫,安漢公,你母親近日去府上了?」

王莽心中剛一放下,來不及轉彎,道︰「是,近日……」話一出口,王莽就知道壞了,忙改口道︰「姑姑,您忘了?佷兒母親早已離世,怎會去府上。不過,佷兒倒經常夢見母親來看望佷兒。」

「哦,對了,你母親早已去世了。你能經常記得你母親,這很好啊!」王太後有一句無一句地答著,心中卻翻江倒海一般,「莫不成鬼母已經跟王莽接頭,這王莽真的是白帝宮少主轉世?」

「今天怎麼啦?太後好象對傳國玉璽並不怎麼在意?」王莽愣了半天,揣摩王太後的心思,沒緩過勁來。于是又對王太後道︰「傳國玉璽乃國之至寶,如果不及早追回,一旦消息泄露,只怕勾起那些心懷異志的人非份之想!」

王太後這才不緊不慢地道︰「謝謝安漢公對傳國玉璽如此關心。有如此忠心耿耿的朝廷重臣,哀家真是替大漢臣民欣慰。不過,哀家忙了告訴安漢公,那傳國玉璽並未丟失,而是哀家帶回了長樂宮。按照大漢舊制,天子年幼,傳國玉璽由哀家代為保管也未嘗不何。安漢公,你說是不是?」

王莽一听,有些發懵,心中暗想原來如此,但口頭上又確實無話可說。只好道︰「依照舊制,天子年幼,傳國玉璽確實應由太後掌管。都是佷兒愚鈍,沒有及早將傳國玉璽送至長樂宮。佷兒叩請太後治罪。」

「罷了,罷了,安漢公忙于事務,無暇顧及此事,哀家是知道的。你且退下吧,多為大漢天下盡一些心力吧!」王太後揮了揮手,有逐客的意思。

王莽有些茫然,又磕了幾個頭,才向王太後告退,迷迷糊糊地回到府邸。一時郁悶,用手拍了拍胸脯,觸到那卷竹簡,記得是從王太後宮中取來的《太玄經》,掏出來隨手一擱,傻呼呼地呆坐在案前,對今日之事百思不得其解。

千里眼、順風耳受玉帝指派下界,探查九重門的動向,首先到鬼城平都去了一趟,深入幽冥界從頭到尾翻了一遍生死簿,丟得遍地狼藉,就是沒有找到白帝之子的任何記載,結果一無所獲。尋思不能空著手返回天庭,怕遭玉帝責罰。兩人只好變了身形,化作凡人,一路北上到處打探消息,希望踫踫運氣。

這日剛到南陽郡,迎面來了一位身著道袍的道姑。道姑年屆中年,一襲白色道袍,飄飄欲仙,白襪雲鞋,高挽道髻,顯見年輕時候必定是風姿絕倫,容顏如雪。千里眼、順風耳從天庭初到人間,什麼都感到好奇,自然忍不住左一眼右一眼地多瞟了幾眼。

中年道姑似乎十分不悅,在與千里眼、順風耳錯肩而過的一剎那,突然將拂塵一擺,擋住了兩人的去路。言道︰「無量天尊!貧道曉陰陽之變,知鬼神之機,兩位是否請貧道佔一卜?」

「嘿嘿,怪了,今天倒有人要給我們佔卦,好啊,來一卦吧!」千里眼挪不動腿,心里本就有鬼,沒想到中年道姑主動搭話,頓時眉飛色舞、大呼小叫起來。十分興奮地扯著順風耳低聲道︰「我倒要看看這個道姑有多少本事!」

不料順風耳的臉色卻有些惶恐,悄悄拉了千里眼一下,湊在千里眼耳邊輕聲道︰「你用法力再看看這個道姑,千萬別給靈霄殿丟臉!」「哼,沒事,天上的神仙我都認識,栽不了!」千里眼想也不想,打拍著胸脯打包票。「如果是西天佛門的人,你也認識?」順風耳小聲提醒道。

千里眼來到下界,心中只有靈霄諸神,一時大意,有些趾高氣揚,忘了凡世間未必沒有其他門派的神仙高人。所以听了順風耳的話,才想起凝集法力向道姑打量,不料一望之下大吃一驚。

千里眼自忖法力高深,以為看透法相只在轉瞬之間。但眼前這位道姑卻始終是人相、壽相、眾生相走馬燈一樣變幻,看得千里眼眼都花了,法相仍是深不可測!

千里眼傻傻地盯住中年道姑,結結巴巴地道︰「閣下,閣下不是靈霄殿的人。不知是何方高人?」道姑微微笑道︰「你以為只有靈霄殿才有神仙嗎?你等不知貧道是誰,貧道卻知道你等是誰。」道姑一指千里眼,再指順風耳,道︰「你倆是奉玉帝之命調查九重門的千里眼、順風耳,對吧?貧道等候你們多時了!」

千里眼、順風耳相顧失色,道︰「不錯,在下就是千里眼、順風耳。還請前輩明示尊號!」「貧道乃佛桑香界淨瓶師太,前生與靈霄殿諸神還有些交往,對兩位也曾有一面之緣。」淨瓶師太自觀音尊者轉生而來,對前生的事隱隱約約記得一些。特別是對那些法力不如自己的仙人,多半能看穿對方法相,但對法力深厚的仙人則另當別論。

「淨瓶師太?諸神傳言淨瓶師太乃西天佛祖座前觀音尊者轉生。莫非前輩果真就是觀音尊者化身?」淨瓶師太對自己到底是否觀音尊者轉生,卻記不起來,但世間的傳聞還是听說過。淨瓶師太聞言,便點點頭,微微笑道︰「據說是吧!」

千里眼這時定楮細看,果然望見了穩座蓮台的菩薩法相。千里眼、順風耳趕緊收起踞傲之態,雙雙拜道︰「原來是西天佛祖座前的觀音尊者,怪不得如此神通廣大。觀音尊者既知我等來意,還望不吝賜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