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四十八章 大國之患Ⅳ

作者 ︰ 孰不依

莊尤剛剛離未央宮,鬼母就趕到了宮中。王莽還是一臉苦相。

鬼母道︰「我兒何事憂心?」王莽見母親過來,便道︰「西北邊境吃緊,催要軍餉。關中一帶天災甚重,百姓苦不堪言。劉氏宗親極不安穩,到處煽風點火,叫兒日夜不得安寢。剛才莊尤、桓譚等人來奏請減賦放糧,府庫又無錢糧可放。一堆頭疼的事,孩兒真是煩惱不已!」

鬼母不屑,漫不經心地拿起王莽放在案上的皇冠,彈了彈,緩緩道︰「莽兒,你看見這頂皇冠了嗎?這皇冠兩側各系一條帶子,兩耳邊各穿一顆寶珠,稱為‘充耳’,知道為什麼嗎?就是為了提醒君王要多听忠言,對讒言充耳不聞。」

鬼母說完,盯著王莽半晌,道︰「明白娘的意思嗎?你不要事無巨細,良莠不分,什麼話都往心里去。」

王莽搖搖頭,指著放在案上的一堆奏疏,苦道︰「母親,這個道理孩兒明白,可是哪些是讒言哪些是忠言,哪些是良策哪些是取禍之道,孩子實在難以甄別。」

鬼母冷哼一聲,把氣撒在直言勸諫的官員身上。道︰「我知道是什麼人喜歡在你面前嘮叨,那個什麼桓譚好象倔得出奇,總喜歡給朝廷挑毛病,不如設法支開他。他不是精于音律嗎?就讓他到民間去收集民樂去,離長安遠遠的。如果他還有時間給朝廷挑刺,就再給他派些雞毛蒜皮的事,讓他自顧不暇,自然就不會胡亂琢磨了。」

王莽聞言,苦笑了一番,知道桓譚是個忠臣,不想折騰他。道︰「娘,這好象不是辦法。就算支走了他,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鬼母思索一會,道︰「我兒何需如此焦慮,娘有一個辦法,包管一箭三雕!」

王莽喜道︰「母親有何妙計,不妨說給兒听听!」

鬼母冷冷笑道︰「這是一個‘借刀殺人’的狠招,你真要听?」王莽點點頭。

鬼母道︰「如今不是西北邊境戰事將起嗎?那就設法將劉氏後人盡量充軍赴邊疆作戰,只要送到邊境,不是戰死就是餓死,這樣豈不借匈奴之手絕了後患?劉氏宗親被大量充軍,龐大資財自然要趁機收繳,彌補國庫虧空,豈不解了賦稅之憂?再者,西北戰事一起,朝野的焦點必定轉移,關中的災荒便退居其次,娘估計也就沒有人敢在此時提議開倉放糧了。這豈不是一箭三雕之計?」

王莽一听,由喜轉憂,喃喃道︰「母親還是念念不忘鏟除劉氏宗親。可是母親你再想想,如果挑起邊患,縱然可以逼迫劉氏宗親守邊作戰,趁機剪除異已,但那龐大的耗資又從何而來?靠沒收劉氏宗親的家財只怕是杯水車薪,還不得課重稅于民間?再說了,如果滅除劉氏後人的意圖敗露,內地的叛亂難免愈燃愈烈。」

鬼母面色一沉,「哼」了一聲︰「看來我兒對劉氏宗親還是網開一面,未免過于心軟。我兒休要忘記,你未曾登基前,名聲廣布天下,漢成帝不是也曾經絞盡腦汁要設法陷害你嗎?對你何時有過絲毫憐憫之心!如今劉氏後人處處與你作對,你還優柔寡斷,不肯下手,只恐禍至無日矣。我兒休要多慮,軍餉不足,直接向劉氏宗親強行舉債,老娘就不信他們敢不給。此事就這樣定了,不要再說。」

第二日,莊尤听說王莽擬旨要在西北用兵,並讓自己率軍出征,大驚失色,忙又聯合桓譚趕赴未央宮求見王莽。

莊尤上殿痛泣道︰「恕臣斗膽直言,大國之患在內而不在外,攘外必先安內。眼下關中大旱,哀鴻遍野,宜早做安撫。山東一帶天降狂雨數旬不息,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被海水吞沒,應趕緊賑災放糧。各級衙門事務繁多,根本就忙不過來。此時出征匈奴,絕非朝廷福音,望陛下三思!」

王莽冷冷地哼了一聲,「誰要是嫌人少事多忙不過來,可以立馬走人,不行衙門也撤了,改由其他衙門去辦,看他們還有什麼意見。」莊尤一听,知道剛才沒說到點子上,被王莽抓了把柄反駁回來,不敢再說,只好住口。

桓譚忙從旁補台,「稟奏皇上,臣仔細算過,出征匈奴就算動員五千騎兵、一萬步兵、三千戰車,另加五千人押送輜重,共計三萬人馬,一場仗打下來也得四五十億錢。如今府庫空虛,一時半時根本籌不到這些錢。所以,出征匈奴的事,應當緩行才是。」

王莽此時成了風箱中的老鼠,兩頭都是受氣。鬼母堅持要借刀殺人,剿滅劉氏後人,刻意征討匈奴,王莽不敢違逆。莊尤、桓譚對天下蒼生的處境感深憂慮,每一句話都入情入理,王莽也不便駁回。

莊尤不明白王莽的苦衷,只知苦苦勸諫,最終惹惱了王莽。王莽怒道︰「你以為你是朝廷重臣,就你關心天下蒼生,是不是?既然不肯奉旨出征,那朕也不難為你。來人,即日免去莊尤大司馬官職,讓他好好在家休養幾天,不要總在朕面前喋喋不休!」

桓譚大驚,趕緊上前勸阻,王莽只是不听。莊尤無奈,只好再奏道︰「如果陛下定要出兵,請听庶民一言。匈奴境內無處籌糧,一切均要漢軍自帶,有無斬獲都要按時返回,否則自己就要困死在沙漠之中,所以,歷來攻打匈奴的戰役沒有超過一百天的。現在從全國各地調集部隊,準備長期作戰,其效果肯定不好。不如派遣精兵北入沙漠,對匈奴實施閃擊作戰。」

王莽處在氣頭上,怒道︰「這些事不勞你莊尤教訓朕!」猛然起身拂袖而去。莊尤、桓譚兩人沒有辦法,只得黯然回府。

王莽回了內宮,冷靜了許多,又反復尋思,覺得莊尤言之有理。便吩咐宮中傳旨︰「一是征討匈奴的三十萬大軍,不能在一地征召,避免給當地造成重大負擔;二是為了避免戰線太長,主要在北部邊境沿線的郡縣征集兵馬;三是大軍集結于邊境,不得擅自出戰,只要能夠威懾匈奴,讓匈奴無法進軍即可。」

王莽下旨完畢,長嘆一聲道︰「天下蒼生不要怨朕,朕已經盡力避禍,只能如此了!」

王莽篡漢之後,劉家的勢力衰落。劉伯升、劉秀兄弟隱居南陽,行事低調,仍不免被當地官員催逼甚急。一日,一名乞丐生病倒斃在劉秀家門口。南陽地方官听說後,立即遣人通告劉伯升,說這個乞丐必須要經過地方官驗尸才能掩埋。

劉伯升接到通告,大為吃驚,對劉秀道︰「大事不好,他們一定是想借機敲詐我們。這些狗官下鄉驗尸,必定要帶一大群奴才,至少浩浩蕩蕩百余人。他們在這里不管呆三天還是五日,我們就得管吃管住,上下打點。這兩年遭遇災荒,我們劉家余糧不多,手頭拮據,要應付這一群狗東西,恐怕得傾家蕩產,連灰也剩不下。」

劉秀听了,忙道︰「依兄長之見,何以應對?」劉伯升想了半天,道︰「我們既然成了他們的靶子,就算逃過這一次,他們也會繼續給我們找麻煩。既然難以生存,不如狠心舉家避難,遷入伏牛山蟄居算了。」

劉伯升兄弟本想避禍,哪知南陽地方官更加陰險,立即上報朝廷,告劉伯升草菅人命,畏罪潛逃。消息傳入九重門總壇,西門君惠得知消息,立即決定派人追捕劉伯升兄弟。

原來,西門君惠在長安城郊,常常向宛洛一帶觀望天象,這日在山上發現星象起了變化,地藏所在星座有月兌離二十八宿拱衛圈的跡象,心中大喜。接到南陽地方官的奏報後,證實了自己的判斷。即刻吩咐血魔哀章,牽著他那頭「破鏡獸」趕緊前往伏牛山,尋機刺殺地藏轉生的劉秀劉文叔。

劉秀跟隨兄長劉伯升,領著數十族人連夜出逃,趕往伏牛山,去向僅告知宗佻一人。剛出南陽不遠,就一路听聞或親見旱蝗並發,遍及郡國。廣闊原野之上,糧食顆粒無收,災民饑餓而死不計其數,尸橫遍野,滿目瘡痍。

有的地方,青壯餓死,老弱更難苟延,幸存者亦無力葬埋死者。棄尸日久**,瘟疫遂生,先是本家本戶遭害,後是左鄰右舍被殃,弄到後來,整村整鄉染疾而亡。

路旁橫七豎八的尸骨當中,每走一里就能見到三兩具被割掉四肢、殘缺不全的人尸。毫無疑問,那割掉的四肢都被一些餓瘋了的流民吞噬了。幕幕人間慘劇,讓人不忍目睹。

眾人數日下來,且停且行。處處樹木柘萎,遍野黃土,竹籬歪斜,茅舍在風中搖搖欲墜。分明是初夏時節,倒象一副寒冬臘月的荒涼景致。偶爾遇到一些衣衫襤褸的行乞者,也都是朝不慮夕奄奄一息的待斃之人。

一路之上的樹木皆傷痕累累,有些樹木還嵌著幾顆牙齒,想必是流民饑不擇食,拿樹皮果月復,結果用力過猛,牙齒便留在了樹上。

劉秀見一顆枯樹邊靠著一位老者,以為尚可救治,不料上前一看,卻是一個垂死之人在咽一撮泥土,泥土尚未咽下,人就猝然倒地死去。

劉秀天性慈善,見到百姓遭災,不覺戚然淚下。劉伯升看不得劉秀如此豆腐心腸,怒道︰「這都是王莽這個亂臣賊子惹了天怒,才導致蒼生蒙難,你光哭有什麼用?今後還得靠我們把漢家天下奪回來。就你這個樣子,豈不叫人失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