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第七十九章 瘦佛西行Ⅲ

作者 ︰ 孰不依

玄奘師徒經過大大小小數十道劫難,才到達靈山腳下。

不管世事滄桑如何變幻,八百里靈山仍如往昔莊嚴肅穆。處處披覆著皚皚白雪,在秋日映照下熠熠生輝。七色光芒在空中踫撞、散射,永不停歇地勾勒出一幅幅十分霸道的佛門禁制。雷音寺依舊深藏于靈鷲峰,隱約可見。

玄奘翹首遠望,寒冷的靈鷲峰似乎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大片千丈雪蓮之間。靈山腳下弱水三千里,波濤之上一座獨木橋橫絕兩岸。孫悟空指著那座獨木橋道︰「那就是千萬年間證道成佛者月兌胎換骨所必經的‘凌雲渡’。」

遠煙一抹,起于弱水之上。不久便見一名老僧飄然而來,立于橋頭道︰「那邊來的莫非東土取經人麼?」

玄奘抬頭觀看,卻不識得來人。那老僧微微笑道︰「老衲乃釋迦牟尼座前大弟子迦葉尊者,依師尊吩咐至此迎候諸位!」

玄奘前生本來與迦葉尊者並不陌生,但轉世凡塵卻早已忘了當年情由。迦葉尊者也不計較,引著眾人過了凌雲渡,上了雷音寺。

迦葉尊者一邊走一邊微微笑道︰「金蟬子本應五百前便到雷音寺,不想今年才到!老衲等人都是被命中注定的劫數哄得團團轉。唉,還好,今年總算相逢了。」玄奘雖然听不明白,但也諾諾稱是。

迦葉尊者引玄奘師徒沿小徑而上,轉過數處突兀怪石,方才得見雷音寺真容。雷音寺背倚千丈玉壁,樓台殿閣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白鶴棲于松柏枝頭,偶爾長唳聲入雲霄。整個靈山上空則霞光籠罩,縹緲如煙,果真是萬劫無虧**堂。

玄奘師徒剛進大雄寶殿,見釋迦牟尼已高坐蓮台,十地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分列兩旁,便急步上前,向釋迦牟尼拜了幾拜,而後轉身向左右僧眾也行了禮,又復向佛祖長跪,才將通關文牒奉上。恭敬道︰「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遙詣靈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佛祖垂恩,早賜回國。」

釋迦牟尼微微笑語,洪亮的聲音彌漫到整個殿堂,「東土南贍部洲,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卻多貪多殺,多欺多詐,不遵佛教,造下無邊之孽!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月兌苦惱,解釋災愆。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

釋迦牟尼言畢,轉頭對迦葉尊者道︰「伽葉尊者,你引他四人,到珍樓之下,先將齋食待他。齋罷,開了寶閣,將我那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撿幾卷與他,教他傳流東土,永注洪恩。」

迦葉尊者聞言,即奉佛旨,將玄奘師徒領至樓下用過齋飯,而後引到藏經閣,看遍經名。迦葉尊者這才對玄奘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吧,好傳經與你去!」

悟空聞言,不明究里,搶道︰「什麼物事?我等來路迢遙,不曾備得。」迦葉尊者笑道︰「分明就在聖僧身上,偏偏說不曾備得!那也好,白手傳經,自然都是無字真經了!」

孫悟空哼了一聲,也不理會迦葉尊者,只管與八戒沙僧向迦葉尊者討經。一卷卷收在包里,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八戒與沙僧挑著,卻來寶座前叩頭。師徒四人謝了釋迦牟尼佛,一直出門。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的听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知道迦葉尊者將無字之經傳去,便暗笑道︰「無字真經乃金剛般若至上心法,東土眾僧愚迷,如何能夠識得,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話說玄奘剛離了靈山,便想翻看佛經,不料一看之下,驚得臉都變了顏色︰雖然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經卷卻是一字全無!孫悟空忙湊過來看,不由得捶胸叫喚,高聲道︰「好個迦葉尊者,竟敢戲弄老孫!」師徒四人急急轉身,又奔雷音寺來。

孫悟空三蹦兩跳進了大雄寶殿,對釋迦牟尼嚷道︰「佛祖!我師徒受了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佛祖吩咐傳經,卻被迦葉尊者故意將無字的經書教我們拿去。我們拿這些無字經書何用,望佛祖敕治!」

釋迦牟尼笑道︰「你且休嚷,迦葉尊者問你等要人事,我已知曉。佛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來取,迦葉尊者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極好的上品。可惜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或許難以領悟!」

釋迦牟尼又對迦葉尊者道︰「迦葉,還是將有字的真經,每部中各撿幾卷與他吧,事畢即來此報數。」

迦葉尊者復領四人,到珍樓藏經閣之下,笑道︰「聖僧,佛祖也說了,佛經不可空取,好賴總得有所表示吧!」

玄奘無奈,只得在身上搜了搜,唯有一只紫金缽還值些銀兩,便雙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窮寒路遙,不曾備得人事。這缽盂乃唐王親手所賜,教弟子持此,沿路化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萬望尊者不鄙輕褻,將此收下!」

迦葉尊者哈哈大笑,道︰「貧僧要等的就是這只紫金缽,聖僧早些將這紫金缽拿出來,也就不勞再跑一趟了!」

玄奘得了經書,倍加珍惜,一路回到長安,歸而著書。玄奘將西天取回的佛經都譯了一遍,每每長嘆文章之事,寸心千古,不可不慎。所譯經文,雖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而通讀下來,卻如風行水上,讓人心曠神怡。數年過去,三藏經書才譯成漢文《大藏真經》。

功德圓滿之日,正值秋日。玄奘寫了最後一個字,擱筆起身,出門望天。見秋深葉落,時聞寒蛩,頓生無窮之感。

玄奘方欲誦念,忽聞得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四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聖僧跟我回西天去也。」玄奘不由自主地從台上起于九霄,相隨騰空而去。

數個時辰,眾人又到了雷音寺大雄寶殿。釋迦牟尼道︰「玄奘,汝前世名喚金蟬子,未經法令擅往東土,又因不識世間險惡,謬贊魔道,故而塵封六百年。今日取去真經,又送回紫金缽,甚有功果,封汝為旃檀功德佛。你可有話說?」

金蟬子經釋迦牟尼點化,才又回想起前塵往事,感慨萬千,嘆道︰「謝佛祖。當年弟子只是想去東土尋一個求經人,沒想到自己就是取經傳經之人,真是陰差陽錯,讓人感嘆。不過弟子經此重重厄難,總算有不少感悟。比如九天諸神雖然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沓冥之上,無所不能,以為能夠為天下蒼生做主,殊不知九天諸神想要行善積德也極為不易。」

釋迦牟似乎知道金蟬子想說什麼,微微變了臉色。金蟬子不曾覺察,仍然嘆道︰「玉帝酒醉誤事,劉秀與劉季一筆之誤竟致天下蒼生血雨紛紛,數百年上千年之後仍舊仇怨難解。那白帝之子本非邪惡之人,卻夾在九天諸神的爭斗之間,成了世人眼中的惡人。這都是九天諸神行事不慎造孽啊!」

大雄寶殿上一片靜默,只剩下金蟬子的聲音。「雖然人世的塵埃總有吹盡的時候,真相總有大白之時,但想起來畢竟是可悲可嘆。弟子沒有其他願望,唯願九天諸神行事慎之又慎,休造孽緣,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沉默良久。

觀音菩薩知道不少九天諸神的軼聞,忍不住從旁插話,緩緩道︰「金蟬子休要責怪佛祖,佛祖為了救苦救難,當年可是想了不少辦法。當年佛祖憂心天下紛爭,邀請了儒家的至聖先師、道家的太上老君一並商議,由西王母作東,想協商個辦法出來,還天下蒼生以安寧。並請人間天子周穆王駕八駿趕赴昆侖山,作為旁證者。」

金蟬子愣了一下,周穆王駕臨昆侖山曾經听說過,但周穆王為何而來,這還是第一次听聞,不由得豎起耳朵洗耳恭听。眾僧多與金蟬子一樣,也都只是靜靜聆听。

觀音菩薩繼續為釋迦牟尼辯護,道︰「哪知昆侖瑤池之上,各方神聖經年累月吵吵嚷嚷,無法決斷。佛祖請周穆王表態,周穆王只管品嘗仙界的珍果,哪管九天諸神爭吵,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

觀音菩薩回憶著當年往事,一字一句緩緩述說。「後來不知是誰提議,干脆來個比武奪位,設立五方天帝各管一方,又商議凡世間誰獲得天機印誰為人間天子。這個法子本來十分粗糙,沒想到諸方神聖連日紛爭心煩意亂,竟然認可了這個簡單的法子。所以九天諸神定下的規矩其實很不完善,等到拿到人間去施行時已經是秦末漢初了。」

觀音菩薩一邊說一邊長嘆,「九天諸神的規矩頒布後,誰也沒有料到,天界會有人暗中與下界勾結,分別讓自己中意的凡人獲得天機印。這樣一來,天規就出了岔子,天庭都搞不清楚到底該承認誰是真命天子了!所以無論是劉季還是項羽,劉秀還是王莽,他們都只是被煮在了這鍋夾生飯當中!」

金蟬子听得連連搖頭,道︰「難道就不能及時修訂天規嗎?」

觀音菩薩嘆道︰「想要九天諸神踫頭討論事情,哪有這麼容易?別說是那時,如今又過數百年,這些規矩仍未修補,早就千瘡百孔。今後人世間還難免出現類似的悲劇,這怪得了誰?」

釋迦牟尼合掌搖頭,示意觀音休要再講。眾人靜下來後,釋迦牟尼才長嘆道︰「不是我釋迦牟尼不願憐憫蒼生。汝等應當知道,九天諸神並非佛門一家,天上的事情決非本座說了就能夠算數。人間的這些悲劇,說到底,就是九天諸神紛爭,令出多門,難以調和造成的。我釋迦牟尼又能如何?」

諸方神佛默然。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