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佛緣 寫作感悟Ⅰ

作者 ︰ 孰不依

截止今天,公元二○一○年四月二日,含辛茹苦多年的《昆陽之戰?佛緣》終于結稿,望著厚厚的六大本草稿,確實感慨萬千。剛要擱筆的那一刻,心中忽然有了些頓悟,不揣淺陋,想以漫談的形式擺出來,海闊天空,東拉西扯,謹供大家參考。

在我看來,寫小說,就是讓自己系統地闡述對社會、對生活的感悟和看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促使自己認真思考問題的動力。一個人水平高底,不是取決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取決于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運用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運用得不好,看再多的書也是無濟于事。如果一個人只顧埋頭讀書,不願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認識和體會,不能將自己的知識充分運用起來,那這種學習就毫無意義。小說寫作就是運用知識、陳述觀點的一個方式。所以,這幾年雖然歷經艱辛,但我仍然願意盡我所能,匯報自己對人生、對歷史的點滴看法。

前些年我在部隊當兵,曾在軍內外十余家報刊雜志,包括國家財政部、國家衛生部、總後勤部等單位主辦的全國全軍性刊物發表了六七十篇理論或者宣傳性質的文章,得了大大小小幾十本榮譽證書。但與學術文章、理論文章的寫作相比,寫小說更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人文知識,這種鍛煉價值不是專業文章能夠替代的。所以經常在專業領域筆耕的人,不妨去寫寫小說,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建議。

寫小說,首先是積累知識,這是一個讀書學習的過程。在《昆陽之戰?佛緣》的寫作過程中,我對讀書學習又有了一番新的領悟。既然談讀書學習的問題,有必要對讀書學習劃一個框框,解釋到底什麼是讀書學習,怎麼理解讀書學習。

第一個觀點,讀書不等同于學習。學而時習之,謂之學習。孔夫子不經意之間,就已經給出了學習的基本含義。內容兩條︰一是掌握知識,二是付諸實踐。只有二者結合,才稱之為學習。很顯然,讀書只是第一步,即掌握知識。如果學不致用,掌握再多的知識也是白搭。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讀了書是不是就能夠運用于實踐呢?難說。因為讀書本身具有很多學問,讀書得法可長學問,讀書不得法往往會弄成一盆漿糊,更談不上指導實踐。

第二個觀點,讀書是淨化心靈的良方。人類歷史所形成的輝煌文明,主要還是通過書籍來進行傳承的。從書籍中獲取知識營養,是古往今來一切求學者首選的學習方式。讀書的作用,不僅在于掌握知識,指導實踐,讀書的樂趣還在于,它能夠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淨化自己的靈魂,是修心養性的重要法門。一個沉浸于典籍文章當中的人,思想自由穿梭于古今中外數千年時空之間,心無羈絆,往往也就容易淡泊名利,不被身外之物迷惑,能夠拿一雙清醒的眼楮去洞察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被理智而不是感情或者利益所支配,是知識分子區別于常人最顯著的特征。只有將理智奉為第一準則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第三個觀點,做人就是做學問。學習不一定非得讀書,不要以為在學校上學,那才算學習。也不要以為只有書籍等載體上可以學到知識。知識是無所不在的,蘊含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有心學習的人,在那里都能學習,從任何事物身上都可以得到學問。有一句話常被提及,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怎麼理解?是不是要我們每天都得去看書,不,它是要求我們每時每刻都要用眼楮和心靈去觀察世界、思考問題,不只是翻書這麼簡單。有一句對聯說得好,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每個人的一輩子,其實都是在做學問,寫文章,最後都得要有一份成績單,由後人來評判。

第四個觀點,讀書學習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流傳千秋萬代。每一個人來這個世界上走一遭,都應該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東西,也就是俗話說的「鳥過留聲,人死留名」。這個目標不算低,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成功,但一定要努力拼搏,賭上一把。如果兩手空空地來,稀里糊涂地去,說輕了是對生命不負責任,說重了是對生命的糟踏。人的生命總有盡頭,以哪一種方式將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有多種選擇。但幾千年的歷史表明,最主要的方式還是讀書學習,寫文章、做學問,以文章流傳後世。

我想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談《昆陽之戰?佛緣》寫作當中的心得體會。

第一、無論什麼學問都具有一定局限性,是非對錯、適用與否都必須要結合實際分析判斷

古人認為,辭多類非而是,多類似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就是講,很多觀點或理論雖然總體上具有借鑒價值,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針對特定的人或事來說,則未必可行,或者說未必是最佳的選擇,甚至未必是對的。比如,我們常常講要善于取長補短,見賢思齊,作為一般性的指導原則,對于一位少年求學者來說,這句話當然沒有多少問題。問題是性格已經成型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讓他改弦易轍,難上加難。我們的生命極其短暫,不能不選擇有效的策略。通過取長補短,提高綜合素質這種方式來奠定做人做事的基石,雖然不失為一種途徑,但有可能並非最佳方法。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優點既不能發揮,缺點亦無從克服。從古往今來的名人軼事當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人實際上不善于取長補短,而是非常在意揚長避短。尤其亂世之中更重偏才,自古英雄也多出亂世。為何?就是這些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沒有埋沒自己的特長。做到揚長避短,既有利于選擇一條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得淋灕盡致,成就一世功名,同時回避了自己並不擅長的東西,以免被撞得頭破血流,這是十分明智的策略。人生皆有使命,但未必每個人都能看清自己使命所系。個人認為,那種善于揚長避短的人,往往能夠非常明智地看清楚自己人生道路,從而進退自如。他們將知識學問為已所用,不為世間萬物所惑,不被浩如煙海的學問知識所湮滅,制人而不制于人,是非常高明的才學之士。相反,那些冀求成為通才的人,往往都成了毫無特色的庸才。所以,取長補短不一定對,揚長避短不一定錯,能不能帶著頭腦去學習,哪些話該听,哪些話不該听,是首當其沖的問題。

做人最可悲的一點,是腦子長在自己肩上,卻被別人支配著思考問題。比如,道家提倡順天應時、听天由命。從個人來說,一身之窮達當安命,沒什麼大錯。但對公事國事來說,則不可言命,必須主動作為。聯系到我們自己,總結了一句話,就是要以道家觀點做人,儒家觀點做事,辯證法的觀點格物致知。做人要低調,不妨消極出世。做事要高調,不能對存在的問題熟視無睹,無所事事,應當積極主動地去出主意、想辦法。做學問要深透通達,則肯定離不開辯證法。沒有任何一種學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它肯定離不開諸多前提和假設。比如說,秦末漢初,項羽劉邦並爭天下,項羽最終兵敗垓下。項羽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眾說紛紜。包括易中天、王立群都在《百家講壇》發表過不少看法。有人說,項羽濫殺,到處屠城滅地,所以該失敗。如果照此推論,秦國的虎狼之師比項羽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再說,後來的元朝、清朝也是靠著大屠殺奪得大片疆域,推而廣之,有幾個朝代開國之初沒有搞過大屠殺,為什麼獨獨項羽該失敗?顯然,這不是一個必然的因素。還有人說,項羽不善于用人,最主要的論據是拿韓信說事。歷史的事實是什麼呢?韓信在項羽帳下時,是跟隨項羽身邊參與運籌的軍事參謀,到了劉邦帳下是治米都尉,到底誰善于用人,是明擺著的。至于蕭何月下追韓信,那不是劉邦的本事。韓信為什麼背叛項羽?不是項羽不識才,而是人品決定的。項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子弟,韓信活埋母親、凌辱兄嫂,是一個品質惡劣的不良青年,兩人性格上水火不相容,這是韓信出走的關鍵。後來韓信要面子、要地盤、要待遇,最後丟了性命。說明什麼?說明韓信貪得無厭!這樣一個要挾領導、不知進退的人,以項羽的剛烈,怎麼可能容得下他?要說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我個人以為還是孔老二的仁義道德害了他。秦朝覆滅後,項羽不肯獨吞天下,偏要分封諸候,結果諸候不領情,明里暗里反對他。項羽家鄉觀念極重,不在關中這塊險要之地扎根,卻想為父老鄉親臉上添彩,跑到彭城定都。鴻門宴上,項羽只消一劍,便絕了後患,偏偏被仁義兩字迷惑,徘徊不忍,才被劉邦逃走。項羽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少叫老百姓吃苦,居然想出與劉邦單挑的主意。垓下之敗,項羽本來可以渡過烏江,偏偏有愧于心,感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竟然以死謝罪!他不耍陰謀詭計,做事直來直去,由是觀之,豈非敗在仁義二字?在中國歷史上,「君子斗不過小人」幾乎是一條鐵律,楚漢之爭就是最典型的例證。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同樣是為了說明一個主題,讀書學習得有主見,不能人雲亦雲。

第二、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讀書學習上必須善于「取」與「舍」

我們只要留心古籍,便能發現很多古人自稱讀書學習不求甚解,略知大意即可。如揚雄,如諸葛亮,如陶淵明,皆如此。這與我們日常听到的精鑽細研、精宜求精等學習方法迥然不同。為何會出現這種差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泛泛地讀書學習往往效率較低,過目即忘,無甚益處。這是帶有普遍性的一種陋習,浪費時間和精力,實在不值一提。實際上,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方為學習。如何學以致用?反過來一想就行了,就是重在以用促學,通俗點講,就是做什麼事情讀什麼書,做事和讀書要統一起來。

人生在世不容易,總應該要做些事情,做事就得要有方向。做事的方向往往源于信念。所謂信念,首先是要篤信你所感悟的某種道理,然後要念念不忘,孜孜以求。讀書學習一定要遵循一條主線來組織實施,以你人生的信念和方向來牽引學習。凡是與自己所研究的課題或者說所探討的問題相關的內容,不要嫌多,務必都要瀏覽一遍。而後再確定哪些東西要精研細讀,從中吸取精華為已所用。與人生課題無關的東西可暫且擱到一邊,略知大概即可。說到底,這就是考查你的取舍能力。正如中藥房的藥材品種成百上千,對于一位病人來說,真正能夠對癥治病的藥方所需要的也就只有幾味藥,你必須知道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讀書也是這樣,必須要提高效率,要善于迅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些知識,而不是滿世界亂翻。

這幾年,我寫作《昆陽之戰?佛緣》,是因為自己對兩漢之交的王莽時期很感興趣,這里面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首先,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通過和平手段實現改朝換代的儒家門生,後來取代大新朝重續漢室血脈的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通過武裝斗爭奪取天下的讀書人。這兩個創造了歷史的讀書人,偏偏在讀書人編撰的歷史當中默默無聞,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對這段歷史關注的另一原因,與一場戰爭有關,大新朝失敗的轉折點是昆陽之戰,昆陽之戰就爆發在現在的河南省平頂山,我對那片古戰場還比較熟悉。第三個原因是當時王莽的大新朝還集中了幾個著名的四川人,比如揚雄,比如哀章,一正一邪,令人玩味。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促使我下定決心去探尋那一段歷史的真實狀況。我家屬不在濟南,我可以集中所有的業余時間去做這件事情。為此,我幾乎是在互聯網上搜羅了所有相關的資料,在圖書館查遍了關于兩漢時期的典籍著作,甚至包括《平頂山市地方志》和當地民間的所有故事、傳說。在此過程中,需要涉獵的書籍資料成千上萬,不可能一本一本都認真閱讀一遍,也是采取了一定的取舍原則,相關的細讀,無關的省略,同時要花費

大量的時間去甄別,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提煉出自己獨有的觀點。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幾年,非常辛苦,但給我的業余生活帶來了無窮樂趣。人一輩子,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難能可貴,因為很多人一生奔波,全都是忙碌別人安排的事情。

為了做點像樣的事情,就必須得壓縮其他時間,舍棄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活動。就像集中財力辦大事一樣,讀書也要集中時間打攻堅戰。一年四季,最忙的時候可能就是周末,整天呆在屋里干活,足不出戶,身不下樓。每頓飯就是一碗米飯再炒一份青菜。偶爾熬一鍋稀飯,早上一碗,晚上一碗,一天就過去了。清風自酌酒,落花人獨立,日子清苦但十分充實。

要沉下心來做點事情,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擋得住世俗的誘惑。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這些年,我很注意生活的儉樸。我始終保持節儉自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要形成對某種生活環境的依賴,雖知人世無常,要隨時能夠經受艱苦生活的磨練。把自己的期望值放得越低,人生的苦惱就越少,人生的快樂就越多。對于我這樣一個足不出戶的人來說,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我不會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費心勞神。對于物質生活,不必刻意追求,食可飽,衣可暖,無病無災,足矣。或許家人不會這樣看,但對于我來說,就這麼點期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昆陽之戰•佛緣最新章節 | 昆陽之戰•佛緣全文閱讀 | 昆陽之戰•佛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