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真正的學問未必都會明白地寫在紙上,必須善于從字面之外去讀懂該讀的東西
讀書最戒讀死書,文字是死的,知識都是活的。要真正看懂讀透文字,必須從字面之外去探求。佛家曰︰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是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真正的知識學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因為語言終究是蒼白的,書不盡言,不可能完整復原最真實的感悟。所以《西游記》曾經寫道,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最初取回的是無字真經,是比有字的經文更高深的學問。迦葉尊者此言並非謬談,而是充滿哲理的說法。
文字本來就難以將知識學問的精要完整地表述出來,更何況還可能摻雜一些人為的因素,這樣一來,事實與真相後人就更難把握。要真正讀懂那些隱晦的文字,必須要與特定的時空背景聯系起來,還要善于以正常的邏輯思維能力去仔細甄別,才能去除浮塵,還歷史以真相。兩漢之交那個短暫的王朝,也就是王莽的大新朝。史書上記載了王莽的很多荒唐事,包括大搞符讖之類的東西,王莽祭天誰哭得凶給誰晉官,等等。這些事說起來是笑話,卻經不住推敲。在中國古代有一些傳統,地方官員對朝政得失不敢直言,喜歡采取一種變通的方式表達意見,感覺朝政清明,就找一些理由上報吉祥的瑞兆;如果感覺朝政失當,就經常上報一些災荒之類的惡兆。說到底,就是借助各種符讖來表達民意罷了,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至于王莽給哭得凶的人升官,完全是顛倒是非,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無論是誰,都不可能這樣做。唯一能夠講得通,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因為王莽曾經救濟了大批的窮人和書生,這些長安百姓死心塌地要追隨王莽,王莽才收編一部分人進入衛隊。再說大新朝有一位著名的將領名叫莊尤(嚴尤),就因為他追隨王莽,結果一念蹉跎成瓦裂,一生功名都被淹沒在歷史長河當中。仔細考察後才發現這是一個軍事奇才。在中國歷史上,為了對付邊遠少數民族的襲擾,不少朝代都費了很大的心血去應對,就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為此把國家拖累得近于崩潰。但這個莊尤,僅以三萬人馬,幾乎兵不血刃,突襲了盤據東北的高麗政權。想想後來的隋煬帝,為了征服這個民族,最終鬧得自己腦袋搬了家。對照起來看,莊尤的赫赫戰功就更令人稱道了。大新朝命運的轉折點是昆陽之戰,當時的主帥王邑哪怕听從莊尤一次建議,也不可能一敗涂地,但是歷史卻不是這樣。歷史總是沾染了太多的塵埃,歷史總讓人悲哀,一個熟悉歷史的人,一定會被深深的痛苦所困擾。
讀書不僅要書里書外一起讀,也要善于正反兩面一起讀,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讀。這里說的正反,並非順序上的正反,而是內涵上的反正。比如,《孫子兵法》講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那麼反過來講,自己的底細如果被對方模透,就很容易處于必敗之地。因此,兵法不僅要算敵算已,而且要隱真示假巧施詐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無所不在,做人做事也經常閃耀兵法的光輝。一篇好的文章,謀篇布局機關重重,前呼後應,左右關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虛實相濟,懸念迭出,這跟兵法又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再說人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萬,必有壞蛋。有的人一眼就能看透深淺,人品、境遇如何,一句話、一個表情就表露無遺,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說的就是這個理。有的人城府極深,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自然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總之要根據對象隨機應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不也是兵法的翻版嗎?除了做人做事,再進一步講,社會政治經濟領域之中也不泛權謀之術,能否洞察其中的玄機,全靠悟性。世間萬物,一理相通,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提高讀書學習效率的重要法門。
第四、讀書學習要善于融會貫通與系統集成,這樣才能升華成為帶有哲理的創見
我們看到的任何事物,首先表現為某種現象,但現象背後都應該隱藏有深刻的哲理。讀書學習不能被文字表面的含義所拘束所迷惑,要善于從字里行間尋找帶普遍性和指導性的東西。如果只是在寒窗孤燈下誦讀那些破爛發霉的書經,不能吸取營養為已所用,不能究天人之變、成一家之言,那只會空耗歲月。我們常常听到一句話,看到一句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官員一上來就喜歡踢幾腳。原因何在?我以為,燒三把火不完全是為了樹形象,將相關事例歸集起來分析,就可以發現最主要的「潛規則」,這樣做能夠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既然別人搞的一套吃不透模不準,那不如我自己搞一套,讓別人跟著我的路子走,這樣便于把主導權抓回來。當然,三板斧要砍得是地方,偏了不行。如果純粹是逞官威玩三板斧,既非先發制人又非後發制人,那就沒有什麼策略可言,自當別論。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要善于從某一類事情中發現共同點。但有時將不同時期的例子放在一起比較,也能悟出些道理來。比如史書中記載,西漢文景之治,錢爛在少府,糧食霉在倉庫,文景帝都不肯提高俸祿。而到了王莽大新朝初期,府庫中有點節余就忙著散發出去,一片善心想做好事。結果口子一開,財力不夠,難以持久,想要勒緊口袋或者搜刮民財時,就算你把心掏出來,也沒人會理解你。就是這個王莽,一心改革為蒼生謀福的謙謙君子,一個在二千年前就想搞社會主義變革的理想主義者,最後卻落得個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歷史兩相對照,為什麼一個摳門的人做成了善事,一個大方的人卻成了冤大頭?說明統治者的出發點與結果可能完全背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本以為很好的事情,也難免出現難以預料的後果。對任何事物的評價都並不簡單,切不可自以為是。
第五、讀書學習是為人生目標服務的,我寧願追求一個淡泊名利的人生
人生本就是一道大棋局,如何走好這盤棋要及早規劃。人生在世有意義的事情很多,比如建功,比如樹德,比如立說,比如藝業,次一些就是純粹養家糊口,最差的則是終其一生仍不知其所當為。但要建功須得有一處施展抱負的舞台,要樹德須得有堅韌不撥的意志,要立說須得仰仗淵博深厚的知識,要藝精一門也得要有很高的悟性。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同,閱歷不同,知識積澱不同,人生方向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不能認清自己的優長,一味追隨大流,那人生多半要陷于困境。只有綜合分析自己的性格、愛好、閱歷和知識儲備,才能破除人生迷霧,找到正途或捷徑。
當然,要客觀地評價自己也絕非易事。我們如果留心雜志上的學術文章,經常會發現,有時一篇幾千字的學術論文,甚至支持不了一個學術觀點。所以,我也不相信年度總結那薄薄的幾張紙能夠勾勒出一個人的靈魂來。如果真想做到這一點,我建議不妨先去寫一部帶思想性的長篇小說,它不僅反映作者的寫作靈感,而且反映作者的靈魂世界,透過那一批血肉豐滿的人物群像,可以洞察作者靈魂世界的各個側面。我們對自己的把握也應該像看小說一樣,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從各個側面去審視、分析自己的思想構成。你會發現自己的靈魂深處,居然有那麼多從未察覺的東西,一個真實的自我擺在眼前,可能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雖然古往今來,才智之士多在仕途上發展,但仍有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隱退下來,不與時人爭一時之短長,賦詩作文、默默耕耘、痴迷藝業,但這些人未必沒有成就。即便是那些在仕途上發展的人,譬如蘇氏三大家、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等,真正讓他們名垂後世的,不完全是他們的政績,很問也不錯,都是追求事業的一種方式。只要不讓一身才學用非其所,盡付東流,做什麼工作都一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千條萬條,本無高下之分,完全不必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
醉心于做學問、寫文章是不是就很好,也不一定。因為世間之事,總是有利有弊。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每一個人生都應當有追求目標,這種目標妥當與否,取決于自己的利弊權衡。我相信,一個善于將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壓制或者逆轉,把有利因素運用到極限,在困厄當中始終看到光明和希望的人,才是通達世理超月兌凡俗的人。這樣的人,世間萬物盡在自己掌控之中,人生定位一定非常精準,因為他知道自己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能夠毅然決然去走自己的路。相反,一個雞腸小肚的人,心胸狹窄容不下一根針尖。他不會去關注人生目標,注定干不了大事,人生也不會太精彩。我們不希望任何人整天小肚雞腸地琢磨別人。
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效用是有限的,不如追求淡泊的心境。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在物質生活並不豐裕的時候,會感到一粥一飯都很滿足,但到了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反而茫然無措。所以物質追求雖然是最基礎的,但的確不是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追求,還是精神追求,還是知識學問。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做學問、寫文章肯定是枯燥的,但只要能夠沉浸其中,就會發現這種生活其實也充滿了樂趣。你能夠感到與數千年間的歷史人物都是朋友,你會覺得那些人就活生生地存在于你的周圍,沒有孤獨、沒有寂寞,只有思想交流,這種觸及靈魂的思想交流彌足珍貴。有了這樣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能淡然處之。
人生苦短,做不了幾件事情。除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真正要做一件像樣的事,可能就得耗費三五年甚至十來年的時間。一個追求事業的人絕不會把有限的生命用在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他一定會集中精力抓住主線,去安排自己的點滴時間,時間是不可以浪費的。否則,必定會深深自責。我想,人都是生活在歷史當中,每一個人最終都要成為歷史,不能只顧身前投機鑽營,還得盡力為身後留一塊心靈墓地。人一輩子一定要努力去做哪怕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情,能夠讓後人記得我們的事情。即便不一定成功,總比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混日子要強。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當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候,要能夠對自己說,我這一輩子曾經奮斗過,就算終究不過是當了一塊鋪路石,也起碼為來生奠定一個好的起點。
在這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錯亂年代,居廟堂之高不如處江湖之遠。細想起來,不少才學高明的同學同事窮愁落魄遠甚于我,有的甚至已經作古,來如風雨,去如微塵,相忘于江湖之上,湮沒于草莽之間。與他們相比,我至少還可以夜深掌燈觀青史,與古人笑論千秋。回想少年時代壯志凌雲的豪情,再看如今事事難堪的境況,滿腔熱血盡成笑談。人生落寞,夫復何言。亂七八糟扯了這麼多,很多觀點大家不一定贊同,這也很正常,因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不過,說真方也罷,賣假藥也罷,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