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唐 正文 門閥相關之隴西李氏

作者 ︰ 听晴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起源

隴西李氏源自于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到了周朝時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師。其後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博陵崔、範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李氏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于匈奴,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于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有些也是附會。

隴西十三房支

隴西李氏十三房支,他們是︰

範陽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孫);

頓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廣孫)

北朝時期有李平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子李諧,文辯為時所稱,與盧元明二人才器,並為鄰國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學甚有家風。庶弟李蔚,涉觀史傳兼屬文詞,昆季並尚風流,長裾廣袖從容甚美。弟李若,聰敏頗傳家業,風采詞令有聲鄴下,時人稱為京師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學不倦,後為中書教學博士修撰國史。子李志,博學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屬文。志佷子李昶幼年已解屬文,有聲洛下。唐朝時有狀元李琚,善書法尤工"八分書"。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

始祖李潛。唐有李渤,和兄長李涉一起隱居廬山一心讀書,因隨身帶著一只白鹿而被稱為白鹿先生,現今白鹿洞書院立有先賢祠。李遜與弟李建皆好學講習不倦。

丹陽李氏,始祖李倫;

安邑李氏,始祖李蓋;

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涼李氏,始祖李系;

姑藏李氏,始祖李函;

始祖李承,是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因此這一房稱為姑臧大房,即後世墓志銘所說的「稱閥閱者姑臧大房也」。李承長子李韶,學識豐富,時修改車服及羽儀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長子李,曾孫李師上,聰敏好學,雅有詞致,為符璽郎,文林館學士,後與範陽盧公順,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稱為康寺三少。李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學,為著作郎,典修儀注。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學。弟李行之善守門業,多識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篤好古文,精心典禮。曾孫李義琰是唐高宗時宰相,器宇軒昂,博學多才。義琰有佷孫李稹,有清名,但是卻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職配不上自己的門第,所以給人寫信、扎子,落款只寫「隴西李稹」而不寫他的官職。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學士之一。其孫李亶,為修書學士,撰寫《古今內範》一百卷。李亶孫李揆,為唐肅宗宰相,少聰敏好學,善屬文,美風儀,善奏對,每有敷陳,皆符獻替。李揆佷李益,著名詩人,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另一佷李隨,狀元及第。曾孫李專美少篤為文,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唐太宗曾降詔以戒其弊風,終莫能改。其間有未達者,必曰︰「姓崔、盧、李、鄭了,余復何求耶!」唯專美未嘗以氏族形于口吻,見寒素士大夫,恆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隨佷孫李蔚,清河崔程姨夫,為唐僖宗時宰相,子李洵,「閩中文章初祖」

黃滔以文士禮儀對待,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另一佷孫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動如飛,傳之藩鄰,無不聳動,即時巨川之名聞于天下。李韶弟李彥,為中書博士,時朝儀典章,咸未周備,彥留心考定,號為稱職。子李充,為太學博士。子李士英,有文才。彥之六代佷孫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贈詩雲「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為古文運動先驅之一,李舟著韻書一部。彥弟李虔,子李曉博涉經史,早有時譽。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經史。子李大師好學,無所不窺,善綴文。子李延壽為二十四史之南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諺為太學博士,弟李義遠亦為國子博士。又承弟李輔,為中書博士。長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書郎。伯尚弟李仲尚,儀貌甚美,少以文學知名。年二十,著《前漢功臣序贊》,時人號為後生可畏。輔弟李佐,子李神俊,風韻秀舉,博學多聞,篤學好文雅,老而不輟。凡所交游,皆一時名士,汲引後生,為其光價,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

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

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始祖李琰之。少機警善談論,經史百家無不悉覽,號曰神童。為國子祭酒,秘書監。曾孫李大亮有文才。佷孫李迥秀雅有文才,飲酒斗余廣接賓朋,當時稱為風流之士。

又有京兆房李晟,為中興大唐名臣。涼昭王之後有「文章李杜在,光焰萬丈長」的偉大詩人「詩仙」李白。隴西李氏又有偉大詩人李賀,文學史上經典傳奇小說的作者隴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復言。

隴西李氏祖籍地

蘭州大學的張書城老先生,甘肅渭源人,1950年夏天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為中國李白研究學會、國際李白文化資料中心特約研究員,著書講述了隴西李氏的前前後後。

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故槐里,遷成紀。」千百年來,槐里就成為人們關注的地方。可以說,槐里是李廣的第一故鄉,成紀是李廣的第二故鄉。而在李廣和他的父親李尚前往成紀之前,李氏就已經在這個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幾百年。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關于李氏在古隴西相關的記載,最早是從李崇開始的,李崇也就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時擔任隴西守。秦以郡為最高地方行政區劃,每郡置守,掌管其郡。

李崇的後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亂時戰死,朝廷追贈太尉,「葬于狄道東川」,他的兒子李伯考奔喪時,將家徹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今天的臨洮。李伯考是李廣的爺爺。

結合其他各個方面的內容,人們認為「隴西郡狄道東川槐里」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

槐樹里在臨洮縣城東面一個叫東二十里鋪的地方,盡管它的正式名稱叫做槐樹里,但在當地居民的口語中依然稱作「槐里」。公路邊上一個不大的石碑,上面寫著

「古槐里」幾個字。許多專家的研究表明,這個槐里就是隴西李氏的祖籍地。

張書城老教授考證後認為,槐樹里就是《史記》中記述的槐里。幾十年來張老先生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曾經兩次到過此地。他認為,大量的史實已經證實,今天臨洮縣的槐樹里就是記載中的「槐里」。同時,張老先生從唐五代西北方言以及今天臨洮的方言入手,徹底破解了李曰高子孫的墓志中記述的「都鄉風華里」的歷史迷霧,最後確證李氏子孫口傳手記的「都鄉風華里」就是今天臨洮的

「東鄉槐樹里」。

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可以這樣說,史料中記載的隴西李氏祖籍地「隴西郡狄道東鄉槐里」就是今天臨洮東川二十里鋪的槐樹里。

前身後世

隴西李氏從最初扎根的狄道,隨後擴展到全國各地,最後發展成了中國的第一大姓,這背後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遷徙之路。

《史記》記載,隴西成紀李氏,漢武帝末年因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滅頂之災,狄道李氏也受到了這次事件的牽連,都已經「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西晉至北周時,隴西李氏再次興起,累世為官,成為功著關隴的隴西豪族。

隴西李氏的這次興起是從李暠開始的,隴西李氏第一個做皇帝的就是西涼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生于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為隴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漢初征西將軍李仲翔之19代孫。公元400年李建號「庚子」,在敦煌建立西涼政權,稱西涼王,後遷都酒泉。後來李暠後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國各地擔任過官職,後來他們就將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後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隴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為興盛。這就是武陽(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肅武威縣)房、丹陽(治今河南項城縣東北)房、敦煌(治今甘肅敦煌縣)房。唐朝時期,這四房出宰相十名,榮顯功高,流芳百世。

在這里面,最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張書城老先生認為,李陵裔孫李穆、李賢就是隴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來,李陵投降匈奴後,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拓跋氏,按照胡人的習慣,往往要跟隨母姓,所以李陵的後裔就姓了拓跋。李陵死後不久,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李陵兒子遷大澤之東。大約在漢宣帝末年,李陵後裔的拓跋部落通過聯姻等方式,形成了一個鮮卑拓跋部。幾百年後,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發生了一次慘案,由于環境變化,北魏皇室霸佔了李陵後裔的拓跋姓氏,為保存自己,李陵後裔又恢復了李姓。這一點,在寧夏固原出土的《李賢墓志》中已經說到了。

李賢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為官並且在敦煌安家,成為隴西李氏敦煌房的遠祖。

漫長的歲月中,李氏已經發展到1億多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今天在臨洮也有不少。「現在,臨洮有八萬人姓李,佔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臨洮縣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給我們介紹了情況。

整個臨洮境內,以李姓命名的村莊達到76個,可以說遍地都是「李家莊」。僅僅是「李家灣」就有10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村莊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紙房李家」,他們或許有造紙的絕活;「窯頭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窯或者其他什麼的窯邊上。還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戶李家、小戶李家、單莊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稱,成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古今變化

古隴西今臨洮

甘肅省臨洮縣,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

先秦時期,臨洮有古有隴西的稱呼,因為地處隴水之西而得名(注︰出《山海經》,隴水即現在發源于渭源的東峪溝河,位于臨洮東)。現稱臨洮,得名因地處洮河之濱。從南向北流過的洮河,是遠古時期為戌、狄、羌與先秦華夏民族之間的天然交界。地處洮河東岸的臨洮,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軍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發展到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從臨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東岸開始修築長城,一直向東延伸到遼東,構成了秦代長城基本輪廓。因此,洮河與長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並依次在臨洮建立了隴西郡,成為秦國三十六郡中最西邊的郡,郡治今臨洮縣城南。西漢初,隴西郡仍然是西部軍事政治門戶,並且成為張蹇出使西域,衛青、霍去病征討匈奴的後勤基地,為打通河西走廊,迎來絲綢之路的輝煌,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此,臨洮逐步發展成為絲綢之路出長安後的第一個重要驛站和商埠。唐代,臨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軍事重鎮。漢唐邊塞詩人反復吟唱。並有哥舒翰著名將領助守戍邊,並有姜維、鄧艾、李思齊等在此血殺疆場,留下眾多歷史遺跡,有古代民諺和城中的唐明皇手書為證。

今隴西為古襄武

今天的隴西縣,因為沾了「隴西」二字的光,就成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隴西」。其實,今天的隴西縣僅僅是古隴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才在今天隴西所在地設置了隴西縣。也就是說,今隴西縣得名比古隴西郡得名晚了1270年!

古墓作證

古老文明的古城臨洮在洮河滋養下,出了影響歷史的眾多人物。首先是華夏第一大姓氏——李氏,發端于古代臨洮,並有眾多的歷史遺存和人物為證。

在臨洮縣城西,有寶鼎山(下李家)、曹家大山(下李家)兩個李氏祖先陵墓,從秦漢到民國年間,一直是李氏後裔祭祖之地。在臨洮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原駐民」

瓦房李家,紙坊李家等,並在臨洮縣城東二十鋪有李氏漢墓,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古代西涼的創始人—李暠,就是臨洮人,並因為李暠及其後代的繁盛,佔領祁連山—黃河之間的廣懋地區,控制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商貿往來,使得西涼政治、經濟以及歷史人物逐漸影響中原形成了李氏遍天下的局面,從而「祖籍隴西」,成為正宗李姓的一個標志。後來的李白、李世明等等無一不稱其祖籍隴西,等等因為李氏文化產生的影響不一而足。

鞏昌雄鎮

《辭海》對今隴西縣是這樣記述的,隴西縣在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漢時在此設置襄武縣,三國時為魏國隴西郡治所。唐時為渭州治所,宋置隴西縣。

從這些記載來看,今隴西縣就是漢代的襄武縣,雖然曾經也做過一段時間的隴西郡治,但並不是史籍記載中李氏扎根的隴西狄道。著名史學家史念海說︰「天下李氏在狄道」。

盡管今天的隴西縣雖然不是古之隴西郡,也不是隴西李氏的郡望,但仍屬古代隴西郡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歷史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為隴右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天的隴西縣即古襄武縣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地靈人杰,人才輩出的地方。中國文學史上的「隴西三李」都是今天的隴西縣人,「李公佐、李朝威、李復言」這三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唐人傳奇留遺不少。而後來 赫如是者,唯《鶯鶯傳》及李朝威《柳毅傳書》而已」。

從寫作風格看三個人各有特點。李朝威寫的《柳毅傳書》給人們講述了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這個故事被改編成了各種雜曲話本。這個誕生于中唐時期的傳奇小說,代表了我國唐代傳奇小說的最高成就。它同《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枕中記》等流傳不衰。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稱為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兩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李復言的《續玄怪錄•定婚店》中就曾提到這件事情︰唐代韋固在宋城南店遇一老人,這位老者在月光下翻書。他問老人,回答說,婚書,老人同時帶有紅色的繩子,用來拴住有情人,管宋城的人听說了這件事後,題其店曰「定婚店」。這就是俗稱媒妁為月下老人的來歷。

以諷世小說著稱的作家又有李公佐,也是隴西人。元和中曾任江西從事。他撰有傳奇︰《南柯太守傳》、《廬江馮媼傳》、《謝小娥傳》等。其中《南柯太守傳》記述了游俠之士淳于棼醉後被邀入「槐安國」,招為駙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內大治。不料與鄰國發生戰爭,緊接著公主去世,國王將他遣返故鄉。這時他被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人生原來不過如此而已。

除了「三李」以外,今隴西地還曾經出過眾多名人,如漢醫術方士封衡,與華佗齊名,著幾本醫書等。漢右將軍廉褒、宋少傅王德,抗金戰功赫赫,都是著名軍事人物。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于周秦,顯于大漢,而盛于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標的注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志。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隴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僅是某一地區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尋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1992年,甘肅省在隴西縣恢復重建「隴西堂」,並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3年又將「李氏文化」列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在1992年、1994年、2005年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甘肅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和隴西李氏文化研究開發中心先後成立,對隴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來、資料交流、新聞媒體介紹等多種形式,開展了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的宣傳活動。

《人民日報》——海外版,《甘肅日報》、《香港商報》、《菲律賓商報》等十幾家報紙;中央電視台、北方電視台、甘肅電視台、定西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台;世界李氏網、李氏網、隴西李氏文化網、蘭州大學網站、龍溪縣政府信息網等多家網站均發表有介紹隴西李氏文化或專業研究隴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資料。國家郵政局出版了有關隴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郵票和明信片。編排的《風雲隴西堂》也參加了第四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輿論宣傳和相關論文的撰寫,使隴西李氏文化在海內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代唐最新章節 | 代唐全文閱讀 | 代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