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倫不僅是個書迷,還是個詩迷、歌謠迷,這使千慧極為興奮,似乎看到了未來的詩神,一個再造的自己。于是對小倫愛護有加,比親兒子還親。
小倫自小聰明過人,小時就是個孩子王。史料記載︰倫文敘「五歲時與群兒戲有術者。」後來他走街串巷,幫助父母賣菜。街坊、鄰居、「講古佬」他認識不少,听到不少膾炙人口的民間的笑話、妙語、段子,得到了「民間文藝」的浸泡,自己也成了創作者、傳播者。賣菜時,他口齒伶俐,能說會道,甚會招徠過客。為了促銷,他靈機一動,自編了一首《賣菜歌》,邊走邊唱,很好听︰
清早起,把菜賣,
挑起菜擔那個出門外,
—邊吆喝—邊賣,
一路走來一路賣。
小白菜那個水靈靈,
沙葛長得模樣怪,
毛筍皮厚咀巴尖,
山菇個個把草帽戴,
長把茄子穿紫袍喲,
金皮南瓜胖又矮……
小團蔥那個噴噴香,
黃瓜涼拌把胃開,
菜瓜愛穿花花衣,
朝天辣椒好厲害,
番茄那個甜又酸喲咧,
韭菜炒蛋人人愛……
山泉澆灌百菜鮮,
小倫我賣菜心花開,
四季蔬菜喲樣樣有,
歡迎大家都來買呀都來買!
賣菜嘍——賣菜賣菜……
歌詞用粵語唱出,聲調甜美昂揚,就像雨後菜園那樣生機勃勃。歌聲中,生意旺了很多。
當小倫唱給千慧听時,千慧不禁擊掌叫好,大大夸獎一番後,便從箱底拿出一本發黃的線裝書,那是他珍藏了幾十年的自己的詩集。這也是他唯一的「**」,竟然毫無保留的拿給愛徒看,由此可見已對倫文敘愛得無以復加了。
心有靈犀。倫文敘不看則已,一看便愛不釋手,覺得很對自己的口味。小倫怎麼也想不到,身披袈裟、循規蹈矩、習慣晨鐘暮鼓的師傅,竟然是位激情澎湃的詩人!兩者怎能合而為一呢?千慧笑笑,解釋說︰「往事如煙,一切俱往矣。老衲入佛門後即與過去的我告別了。見你在詩詞方面尚可造就,故從此,小倫想當個詩人,這正符合千慧的心願。從此,一個打造未來詩神的「希望工程」開始了。
關于作詩詞、寫對聯,千慧告訴小倫,能寫出老百姓听得懂的東西,才算好東西。什麼詩老百姓最易懂?——打油詩!
千慧特別鐘愛打油詩,自己寫詩走的也是這個路子。他特別推崇打油詩創始人張打油先生。千慧繪聲繪色給小倫講解張打油的故事。
這的確是個美麗的故事︰據說唐人張打油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不識幾個字,總之是個無名草根。但他的《詠雪》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一鳴驚人,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詩體,即打油詩,從此名垂千古。這首詩描寫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寫,由顏色而及神態。通篇寫雪,卻不著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躍然句上,每句每字,都十分生動、傳神。用語也很俚俗,本色拙樸,但具有原始的大美。
小倫听得入了迷,已滿腦子的張打油,滿腦子北方雪景了。
千慧看到小倫對打油詩听進去了,很高興,進一步鼓動他說,打油詩是個好東西,不僅普通百姓喜歡,大文豪也喜歡哩!接著,他給小倫講解蘇東坡作打油詩的故事。
大文豪蘇東坡作詩很通俗,膾炙人口,至今有很多美詞佳句流傳,有的還隨著飛船上了太空。有段時間,蘇東坡被貶嶺南,任寧遠節度使(是個無職無權的小官)。一日,蘇大學士出門散步,路遇當地一位為夫送飯的老婦,見老婦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是個道地的下里巴人。曠達率性的蘇東坡即刻有了詩句,隨口吟了出來,詩雲︰「蓬發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這兩句詩原本並無惡意,只是即景調侃而已。但老婦听出蘇學士有逃逗性,是戲侮之句。她想,大名鼎鼎的蘇東坡謫貶嶺南後,幾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蘇學士性格豪直,人品值得尊敬,但他也太喜歡挖苦人了,太不接受「禍從口出」的教訓了。應該再教訓他一下!老婦從容自如,反唇相譏,竟然也出口成詩。詩雲︰「是非只為多開口,記否朝廷貶汝無?」這兩句為老婦人告誡之語,句式雖承接前兩句,但意境遠高出前兩句。顯然,這兩句打油詩揭了蘇東坡的老底、瘡疤,戳到了他的痛處。蘇學士何等聰明人,听罷立即趨前握住老婦人的手說︰「多謝指點,汝堪當吾師也!」這個故事說明,即使習,才能不斷寫出佳作。後來,蘇東坡深入民間,觀察體驗,真的愛上了嶺南,創作出三百多篇佳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就是這一時期名句之一。小倫又入了迷,一個農婦竟然可以教訓大文豪,多了不起呀!
千慧接著告訴小倫,其實作詩沒有什麼訣竅,實際上就是隨時抒發真思想,真感情。他又舉了個例子。元朝有個新嫁娘,眾賓客酒足飯飽之後,開始大鬧新房,歡聲笑語,熱浪陣陣,直至深夜。還逼新娘吟詩一首,表達新婚之夜的感受。這真是強人所難。新娘無奈,終于口佔一首︰「謝天謝地謝諸君,我本無才哪會吟?曾記唐人詩一句,‘**一刻值千金’。」可是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產生轟動效應。眾賓客掌聲雷動,贊不絕口,都說「好,好!」有的提議說︰「新娘急了,時間寶貴,咱們快撤!」說著乘歡而散。此詩妙在末句,雖為引語,但此時此地,別有新意,個中奧妙,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小倫又佩服起元朝那個新娘子了,小倫覺得那個新娘子真不簡單,月兌口能成好句,句子簡單卻很美,她心靈美,才出美句!
千慧還告訴小倫作詩不是顯學問,千萬不要追求高深難懂,越淺近越通俗越好。要提倡化繁為簡,提倡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生動活潑。但淺顯通俗並不意味平直,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似淺顯,但意境很美。看似淺顯又有意蘊的好句子怎麼得來?就需要千錘百煉,象杜甫那樣「語不驚人死不休」。千慧指示小倫,今後若要作詩,就從作打油詩開始,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學習,向蘇東坡學習,向那個農婦學習,也要向那位不會作詩卻作了一首好詩的新娘子學習。不僅學習前人的好句子,還需在生活中多觀察,多體會,多練習,切記功夫在詩外!
為了培養小倫興趣,一有空暇,千慧便叫小倫臨貼學對,吟詩填詞。所謂臨貼,就是臨摹歷代書法家的傳世碑拓,如草書名家張旭、行書名家二王(羲之、獻之)、以及顏真卿、柳公權、米芾、懷素等大家。學對,就是學習寫對聯,一要掌握平仄聲韻規則。如絕句中要求,除第三句末字可用去聲外,其余三句末字必須用平聲。二要掌握對仗關系。如天對地,日對月,風對雨,千對萬;再如青山對綠水,雲海對松濤等。吟詩,就是能即興創作並吟誦出合轍押韻的詩篇;填詞,就是根據古典辭牌要求寫出規範的長短句。
千慧師傅手把手地教,小倫認認真真地學。很快便出成果了。不過搞笑的是,千慧要求小倫詩歌一定從生活中來,小倫的主要生活就是種菜、賣菜,作來作去,也離不開菜。有詩為證︰
其一
早晨澆來晚上灌,潤得畦內百菜鮮。
綠色滿園看不厭,挑到街上換酒錢。
其二
春來處處菜花新,蜂蝶紛紛竟采春。
堪憐富家子與弟,風流不及賣菜人。
其三
綠葉和根女敕,素花向頂開。
香從臭里得,甜自苦中來。
其四
早種一畝菜,夜讀萬卷書。
持家勤且儉,甘苦有和無。
千慧看到小倫的這些習作,哈哈大笑。說︰「好,種菜、賣菜,菜中有詩,詩中有菜,都是身邊生活,也真,也善,也美。清新,好詩,正合吾意!」
師傅樂得合不攏嘴,小倫被夸得有點不好意思。
千慧深知,真正天才不是在書齋里產生的,必須融入社會大課堂。自此,千慧又有了新的主意,有意無意放縱小倫出去多和人交流、學習,甚至「交鋒」,在實踐中提高。
大明朝那個時候,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文化氛圍十分濃郁,復古之風盛行,尤其崇尚唐宋遺韻,吟詩作詞成為一種時尚。當時,即使在相對偏遠的嶺南地區,衡量一個人有無才學,常以吟詩作對為主。社交和娛樂圈中,文人雅士滿口「之乎者也」不用說,就連市井草民,也常常喜歡口吐珠翠,佳句閃爍。日常對話中,有的人動不動就出個上聯,以期難倒對方,一是作為消遣,同時也顯示自己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