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有一個學習的傍樣,改良派經過激烈的爭議後,決定師從德國,從改革官制開始。
大清帝國有4億人口之巨,卻只有2萬個行政官員職位,而其中一半在京城;平均每縣人口為25萬,行政官員卻僅有5名。
一方面各省督撫都抱怨冗員過多,要求朝廷停派候補人員來省,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都感到熟知洋務辦理「新政」的人員奇缺,一再諭令各級官員各舉所知,切實保舉。
立憲政治自然需要民眾的廣泛參與,但由于中國民眾歷經數千年而沒有參政的經驗,加之普通民眾的文化水平低下,因而官方的引導和調控是十分必要的。這就要求改革政府機構,提高政府效能,適應憲政改革的要求。
康有為就認為︰要進行憲政改革,就必須對現行行政機構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如不先行整頓行政機構,任何政治革新的努力都將徒然而無功。
清庭的中央機構原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行政中樞為軍機處,軍機大臣無定員,均有兼職;內閣原為行政總匯之地,後逐漸被軍機處取代,至清末已成為閑曹;此外尚有太常寺、翰林院等機構。
康有為在決定撤銷軍機處和成立責任內閣,並設置的資政院、大理院、審計院等等,這基本上是以的「三權分立」設想作為藍本。
對于制定官制,康有為和改良派擬定了五條基本原則︰
一、參仿君主立憲國的官制厘定,此次只改行政,司法,其余一律照舊;
二、改革要做到「官無尸位,事有專司,以期各副責成,盡心職守」;
三、實行三權分立,議院一時難以成立,先從行政,司法厘定;
四、欽差官,閣部院大臣,京卿以上各官作特簡官,部院所屬三四品作為簡官,五至七品為奏補官,**品為委用官;
五、另設集賢院、資政院安置改革後的多余人員。
光緒隨後批準成立編制館,即官制改革最高主導機關。
編制官制事務理應由康有為主持,但由于劉飛揚在朝庭內外的聲望和實力,且在編制官中有大量的成員都是他的追隨者,以及慶親王奕劻的一貫支持,使劉飛揚成為官制編訂事務的真正主持者。
到1902年前後,劉飛揚不但控制著一支40萬人之巨的武裝力量,而且他自己還身兼八大臣職位,分別是︰參預官制編制大臣、督辦鐵路大臣、督辦政務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死後由劉飛揚接任)、督辦商務大臣、督辦郵政大臣、督辦練兵大臣、督辦學政大臣。
國內立憲派人士對劉飛揚的贊譽先不說,就是當時的西方各國,對劉飛揚或是盛贊有加,或恐懼劉飛揚將中國這個東方的睡獅醒過來,發出令世界震驚的怒吼。美國記者米拉德在他一篇介紹中國的文章中就說︰「在西方人的眼里,長期以來代表大清國形象的,只是從四萬萬芸芸眾生中站出來而非常突出和確定的幾個人而已。正是這些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或許能夠開闢出一條道路,以迎來一個新中國的誕生。••••••劉飛揚是這些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他也確實在這些趨向進步的高層官員中被認為第一。」
立憲運動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要求改變封建**政體,建立資產階級的立憲政體。凡是能促進這一運動的人物和行動,都可視之為順應了歷史潮流,具有進步的意味。劉飛揚的目標雖然是要推翻清王朝,但對于能使中國有巨大進步的立憲運動,也是身體力行采取了積極的行動。
經過幾個月的整訂,編制館拿出了一個全面改革官制的初步方案,除對原有的各部院提出精簡合並外,還增設了一些新的機構,最重要的提出建立責任內閣、資政院、行政裁判院、集賢院、審計院等現代行政機構。
這一草案被稱為《新官制改革案》,它規定內閣政務大臣由總理大臣1人、左右副大臣各1人,各部尚書11人組成。但內閣只是均輔弼君上,代負皇上之責任,凡用人、行政一切重要事宜,由總理大臣奉旨施行。總理大臣有督飭糾查行政官員之權;皇帝發布諭旨,內閣各大臣皆有署名之責,其機密緊急事件,由總理大臣、左右副大臣署名,關涉法律及行政全體者,與各部尚書聯餃署名,專涉一部者,與該部尚書共同署名。
這一草案雖然還是把皇帝置于內閣和法律之上,但它的進步意義在于︰取消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制,使立法、司法、行政各有責任,互不統屬。
但是在討論會上,當康有為提出這一議案時,醇親王載灃听了康有為說的,怒不可遏。馬上與康有為激烈辯論,但他哪里辯的過康有為,激動之下拔出手槍,若不是劉飛揚攔著,他就要向康有為開槍。
康有為堅持認為︰「改革除此以外別無良策,若是不趕緊認真預備立憲一法,若仍悠忽因循,則國勢日傾,國家日衰••••••」
官制改革是一次權力的再分配過程,牽涉到國家所有官員和集團的利益,因此阻力至少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各部大員;二是各部司員;三是滿族官員。
成立責任內閣的草案傳出以後,擁護者和反對者之間的斗爭立即升溫至白熱化。
反對派的主角之一為軍機大臣王文韶、載灃。他們本不反對立憲,但是涉及具體改革步驟時,則直接造成了立憲的延宕。
如果成立責任內閣,規定官員不得兼職,載灃則只能專任巡警部尚書,政治地位下降,王文韶出任內閣副總理,其民政部權將失去,因為他此時身兼民政部尚書等要職。
載灃聲言立憲非中央集權不可,實行中央集權非剝奪督撫兵權財權,收攬于中央政府則又不可,他的攻擊矛頭直接對準了劉飛揚、張之洞等地方督撫要員。
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反對派甚至煽動太監起來鬧事,宣揚說一旦改革官制,所有宮監都會受到驅除,內務府也要裁撤。這個在中國極端**體制下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特殊群體聞風而動,來到光緒面前泣訴,一向對漢族官僚崛起心存妒忌的宗室王公、貝子們這個時候也把攻擊表面化。
光緒皇帝被干擾得寢食俱廢,竟然對人說︰「聯如此為難,真不如跳湖而死。」
為了避免更大的動蕩,朝庭宣布了官制改革中的五不議原則︰第一,軍機處之事不議;第二,內務府事不議;第三,八旗事不議;第四,翰林院事不議;第五,太監事不議。
但是,由于官制改革牽涉範圍極廣,反對者何止太監、宗室,朝中百官幾乎全起而發難。反對派不謀而合,群起而反對,矛頭對準了新官制的提倡者們。
1902年3月22日,御史王步瀛奏陳改革官制應兼采眾議,令百官各抒所見。于是朝臣和地方官員的奏章像雪片一樣到達北京。反對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第二百一十章官制改革
第二百一十章官制改革,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