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內亂不斷的時候,毗鄰的俄國也不太平。
1907年1月14日晚上,兩聲槍響打斷了基輔歌劇院內盛大的演出。驚恐聲平息之後,人們發現內閣總理斯托雷平倒在血泊中,這一切就發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視野之內。凶手是一名社會黨人。斯托雷平自5年前任總理以來,以不妥協、不留情面的作風著稱。不久前,由于第二屆俄國杜馬(議會)否決了他的允許農奴充分享有財產權的改革提案,他隨即解散了杜馬。
俄國政府也處于動蕩之中,但俄國的對華侵略政策卻沒有因斯托雷平總理被刺而變化。代理外交大臣尼拉托夫詆毀清政府在蒙古進行的軍事和行政改革,指責清政府在外蒙古推行的新政措施是敵視俄國的行為,並且試圖在軍事上大加干涉。
在中國大革命一觸即發之時,俄國人看到清朝朝庭忙于處理內亂,無暇顧忌邊疆事務,煽動被它收買的外蒙封建領主和活佛,醞釀叛亂。
1907年2月18日,外蒙叛亂集團在沙俄支持下宣布「獨立」。清庭駐庫倫辦事大臣三多向蒙古諸王公陳述利害,試圖勸慰安撫︰「如以本大臣辦事不洽蒙情,寧將予一人置諸鋒刃,不可受人愚弄,將蒙古送于他人之手。抑或不願內地官吏管轄,如欲改為自治,本大臣立刻即為電奏請旨,但不可倡言獨立。」但辦事大臣三多的斡旋努力未能奏效。
1907年3月,在大革命的前夕,清庭駐烏里雅蘇台將軍奎芳等被分裂勢力告知︰限「于七日內將倉庫、銀、緞、軍裝等項,一律交蒙參贊接收,自備資斧回籍」。奎芳拒不答應,清庭有心出兵但烏里雅蘇台遠新疆萬里之遙,並非易事。一個月後,武漢起義爆發。
到1907年5月,蒙古「獨立軍」已達5000余人,在沙俄支持下進攻科布多。中國中央政府駐新疆軍隊曾奉命東援,但大勢已去,1907年6月6日,外蒙古全境失陷。
1907年的3月18日,在透露出幾絲微弱曙光的京城,在邊疆告急、內亂紛擾中清庭按照調整後的預備立憲清單宣布︰裁撤舊設之內閣,軍機處,會議政務處,按照君主立憲之制組織責任內閣。
閣員包括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康有為、那桐,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善耆,度支大臣載澤,學務大臣梁啟超,陸軍大臣錫良,海軍大臣載洵,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溥倫,郵傳大臣盛宣懷,理藩大臣壽耆。
此時,政啟的上諭規定「國務大臣輔弼皇帝擔負責任」,內閣總理大臣就所管事務,「對于各省長官及各藩屬長官,得發訓示」,「監督指揮各省長官及各藩屬長官」,「除國務大臣外,凡例應奏事人員,于國務有所陳奏者,由國務大臣代奏」。強調內閣對皇帝負責,加強了以內閣為首的中央集權,完全削去各省督撫直接上奏和入對的權力,使各省從屬于內閣。但內閣在行政、法律、財政諸多方面又受到資政院的制約,中央權力的中心由皇帝開始移向內閣。
這次政體的變化其實是中國行政史上的重大轉折。
但當時的輿論反響卻並不一致。民主黨立憲派人士認為在內閣成員13人中,皇族多達7人,指責其為「皇族內閣」,他們援引英國皇族不能擔任內閣成員的範例,力主解散此內閣,要求重新組建內閣。資政院也立即就此事進行了院內外活動。
如果具體從內閣成員的政治傾向來看,此時的奕劻內閣也已經不是舊式內閣。奕劻本人歷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外務部總理大臣、首席軍機大臣,極力主張三權分立的政體改革原則,在他首席設計的官制改革方案中,明確立法權屬議會。
載澤無論在滿人官僚還是在漢人官僚中間都有強大的支持。
陸軍大臣錫良是權貴出身的大臣中最為開明者,還有海軍大臣載洵,二人都與民主黨等立憲派人士有深層次的接觸和合作。溥倫自1905年來歷任資政院總裁,凡事主張「先交資政院參議」談論,與度支部大臣載澤等經常發生爭論。他們之間的爭端已經不是單純的個人權力之爭,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行政機構同資政院已發生了實際上的相互牽制作用。
而主管少數民族事務的理藩大臣壽耆則為蒙古族人。
這一內閣的人員組成,主要體現了政啟的意志。而政啟之所以不顧反對派的聲音組建這樣的內閣,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這樣的內閣並不違背清庭所承諾的立憲清單規定。他把這個內閣認定為預備責任內閣,按預備清單步驟,兩年後的1909年將正式召開國會,屆時選舉產生正式責任內閣;二、這些有見識的權貴可以為他所倚重,至少比劉飛揚要讓他感到放心。
政啟皇帝唯一做的就是把劉飛揚系的人民力量黨的人都剝離了內閣,使人民力量黨在朝庭的力量大為削弱。
但是輿情和時局已經不再給清王朝機會。
隨著保路運動的升級,武漢起義爆發,清庭力量在湖北極為空虛,新軍在2天之內就控制了武漢三鎮。清庭急令陸軍大臣錫良率在直隸、河南的新軍第二軍趕往湖北鎮壓革命黨人,令在上海的南洋海軍提督李尚高率領海軍艦只前往助攻。雖然從軍事裝備上講武漢起義的新軍革命遠遠遜于新軍第二軍,但這位剛離開武漢陸軍大臣卻沒辦法很好地完成這次軍事任務。
在新軍第二軍,自軍長劉洪恩以下的各級軍官都是跟隨劉飛揚一手提拔的,而且各級都在軍校中經過思想教育。錫良在第二軍里根本就沒辦法立即建立起自己的領導權威,也就無法統率軍隊。
內閣總理大臣奕劻首先出來力薦劉飛揚,認為朝廷應該立即請劉飛揚出山,改變目前的困局「非劉莫屬」。那桐甚至以辭職來要求朝廷同意請袁出山,奕劻則拒絕上朝。
內閣副總理大臣那桐則看到當今局形除劉飛揚外,無人能具有力挽狂瀾的能力。
但一些民主黨等立憲派人士則不願意讓劉飛揚再次起復,但他們也無法統率軍隊,另一名內閣副總理康有為只得默認朝庭準備再次請劉飛揚出山。
第二百三十八章外患內憂
第二百三十八章外患內憂,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