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事順暢,張偉自然也是心中慰帖。想著那皇太極在冰天雪地里熬過缺衣少糧,部下離心的一冬,此時又要費盡心力想著入關搶劫,又擔心自已由皮島再抄他後路。張偉立時下了手令,命人去皮島傳令,將皮島上下撤空。一則可令皇太極放開手腳,二則也省些耗費,又總比冬天時被省過神來的清兵沖上島去,斬殺一空的好。就算是些老弱疲敝的原駐防明軍,到底現下也是張偉治下,白白送給人斬了腦袋,也是主將無能。
皮島駐軍徹底削撤,日本駐軍減少一半之事,張偉卻也是頗為猶疑。現下荷蘭人雖是已依約撤走,不象去年大張旗喜鼓的入長崎城內,與日本方面勾結交通,意圖對台灣方面的駐軍不利。此時長崎那邊風平浪靜,日本人雖是大量黃金白銀外流,卻又得了大量中國物美價廉的貨物,此前是農夫滿意,時間漸長,便是下級武士亦是對中日貿易帶來實惠暗地稱好。他們用中國瓷器,穿中國衣,抽台灣煙廠的卷煙,用台灣火柴,雖然每月從大名那里領來的幾石糧食大半換了銀子流水般用將出去,可就是不買中國貨物,不一樣要用?
下層民眾不管什麼銀根緊縮,銀價漸漸上漲,只需吃的飽,生活日用品廉價實用
,哪管國家的白銀儲備是多是少。至于商人,原本就對幕府鎖國不滿。他們原本做的大好生意,被德川家光一紙鎖國令斷了財路,那些大商人還可以用賄賂加走私繼續撈取好處,中下層的商人,只能忍痛接受大商人和大名的盤剝,現下幕府被中國的張偉將軍打敗,幕府捏著鼻子開放貿易,俗話說商人無祖國,大量的貨物運將進來,大筆的銀子賺在手里,歡喜尚且不及,又哪里肯為國家精打細算?
張偉的漢軍軍情部雖不能打入日本內部,到也用聯絡官員的身份安插了大量細作在江戶城內,用重金收買情報。上層的內幕自然是打听不到,卻也能知道幕府近期內沒有什麼可疑動作,再加上整個日本情況的分析匯總,面對大陸爭霸即將開始的壓力,張偉乃下定決心,決意從日本撤回左良玉及三千將士,止留千余人並數十門大炮,由江文多築炮壘,強化防御即可。
台灣所有的炮壘材料,卻比當時在全球四處搭建炮台,以炮台輻射四周,壓制土著的歐洲殖民者更加先進。以石灰燒煮之後,再輔以細沙凝結,便是最簡單的早期水泥,可比當時的普通沙石炮台堅固的多。張偉初時建築炮台,以此法炮制。
「大人,末將惶恐,怎敢勞大人親自來迎!」
左良玉此時三十余歲年紀,正是壯年,數年間在日本與江文搭擋。與那日本倭人勾心斗角,敉平海匪土寇,大仗雖是一場沒有打過,小磨擦與政治角力,卻是一息未停。是以此次回台,眉宇間已不復當年在遼東時的那股子悍勇之氣,俯仰抬頭之間,已是深沉警覺的多。
張偉因見他額角間隱隱間露出幾根白發,雖知古人營養不良,韓昌黎三十余歲時便自嘲齒牙搖動,卻仍是忍不住嘆道︰「良玉,汝當時是我麾下的一方美玉啊!」
他一把將左良玉拉起,與他攜手同行,邊行邊溫言道︰「我與文通信來往較多,總因他是文人總督,凡政務外交,都以他為首處斷而行,是以這幾年來,與你到是過往甚少。」
因見左良玉神色如常,到不似受了委屈模樣,張偉暗贊一聲,心道︰「果然是好角色,我晾了他幾年,現下到將他歷練出來了!」
心中暗贊,口中又道︰「以你的大才,原該重用!打遼東,我便想將你調回來,可惜日本那邊也需人鎮守,我才能放心。打呂宋,用的正是神策衛,敵軍卻實力太弱,不值當的。」
他嘆口氣,用手輕拍幾下左良玉肩頭,笑道︰「只委屈了你!漢軍以軍功賞爵,我雖不能封公封候的,卻也設了十級軍爵,你只是駐守長崎,沒得仗打。賀瘋子都是中尉啦!」
左良玉與賀人龍素來不睦,此刻听得張偉言道賀人龍爵至中尉,終于忍不住眼角跳上幾跳,因沉聲向張偉道︰「末將現下還只是元戎士,與賀將軍還差著官首、千夫、執戎、軍衛四等,請大人給末將機會,只要有仗讓末將去打,末將保準能掙個柱國回來!」
張偉設立十級軍爵,最低的上造斬敵首一級便可獲得,獲上造者,見官不拜,可佩劍而行,田斌依律減免,至元戎士,田斌永免三分之一,可制家徽。因功獲柱國爵,則儀比漢軍將軍,永傳子孫。漢軍除了薪餉豐厚之外,士卒臨陣肯用命拼殺的原因,亦是因有軍爵制度在。得到軍爵,子孫萬代可以享受先祖拼殺帶來的好處,這在家族利益最高的中國,當真是難以抵擋的誘惑。張偉為防漢軍如明軍那樣為爭首級而自相殘殺,又加以登城、陷陣、勤謹、破敵等賞爵之法,是以漢軍臨陣,上下用命,拼死向前。只要打勝了,全軍都可以「破敵」一功,臨陣破敵,沖鋒在前,勝敵之後,便可以獲「陷陣」之功,三陷陣之功,便可獲上造之軍爵。
這些軍爵大半是依臨敵破陣後封授,是以左良玉在日本多年,雖然駐防有功,卻只獲「勤謹」之功,若不是破了幾股海盜,只怕連元戎士之爵也得不到。
張偉听得左良玉慷慨激昂,力請出戰,卻是不置可否。沉吟半響,方向左良玉笑道︰「莫急,仗有的你打!」
他盯著左良玉雙眼,沉聲問道︰「若是有朝一日,我讓你刀兵指向大明內地,你該當如何?」
逼視著左良玉閃躲的雙眼,又道︰「成祖有靖難之役,若是有朝一日,朝廷對我行亂命,要派緹騎取我首級,你該當如何?」
左良玉這幾年遠離張偉,張偉又是有意晾他,要讓這位明末名將受一受冷落,經一些世態炎涼。歷史上左良玉少年得志,早早便做到千戶官。後來因事犯罪,被捕入獄,幸得明末大才子候方域之父候恂時任尚書,位高權重,因賞識左良玉為人,一語搭救。左良玉經役一挫,性格漸漸變的沉穩厚實,漸漸坐在湖廣總兵,因攻打張獻忠有功,被封為「平賊將軍」,成為明末將軍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人物。張偉因賞識他的才干,又唯恐他此時年紀閱歷不足,在漢軍中發展過順,不利于他成為獨戰一方的大將,是以有意將他放在日本賦閑幾年,一則磨練,二則讓他多管些民政,了解政治角力,到也是與任江文為長崎總督一樣的道理。
張偉曾與何斌閑談時評價道︰「左良玉暴急多慮,勇而少智,雖根底深厚,心思也算細膩,到底遼人出身,與曹變蛟、賀人龍並無大異。若不稍加磨練,亦不過一沖鋒陷陣的勇將罷了。這樣的將軍,我有的是,是以我要磨磨他的性子,到時候再看罷了。至于文,智將耳。與左良玉放在一起,兩人互相砥礪,將來都是我手中的利刃!」
凡事有利則有弊,這些年左良玉遠離在外,雖是略知台灣情形,卻非親身經歷。他明朝將軍出身,張偉又豈能不防他對崇禎尚未離心?是以甫一見面,劈頭就問,到是打了左良主一個措手不及。他雖料到張偉必有此一問,卻不料如此快捷,又如此不加隱諱。
左良玉只是略一沉吟,卻只覺張偉眼中已有殺氣,心知答的稍遲,便是不可測之深禍大難,因抬頭挺胸,直視張偉,鄭重答道︰「末將眼中只有大人,沒有皇帝!大人指東便東,指西便西,斷難沒有二話!」
張偉「哈哈」一笑,向左良玉略一點頭,不再說話,攜著他手向前攢行。左良玉只覺得自已手心滿是汗水,當真是又粘又濕,難受之極。輕輕用力抽了一下,張偉卻只是大步而行,毫不放松。
待行過碼頭,張偉命左良玉與他同車而行,直奔桃園漢軍軍營,馬車粼粼而行,左良偷覷一眼張偉,只見他面無表情,端坐于旁。心中凜然而嘆,不過幾年光景,這位大人已與親赴遼東面見袁崇煥與皇太極時大為不同。當年張偉雖是權柄在手,身上已有居上位者的威勢氣度,到底年紀還輕,行事舉止尚有輕佻,又有以勢壓人,刻意為之的弊端。與海納百川胸懷博大,且英武睿智的皇太極一比,立時高下立判。便是比之公忠為國,凜然有君之大人之風的袁崇煥,也是稍遜一籌。是以當年左良玉甫一見他,到也並不如何心服。幾年光陰恍惚而過,此時的張偉靜時如同一汪清澈卻又深不見底的潭水,沉靜自如,動時又如同呼嘯而過的大風,吹擊拍打的令人耳鼻口舌都難以自持,渾欲要向他跪倒行禮,方覺心安。
古人君主思想甚重,皇帝威凌天下,臣子見了自然戰戰兢兢。固然是皇權獨大,人畏懼,亦是因做皇帝久了,自然而然有一股子君人風度,卻也令人見之生畏。張偉以一後世普通人回到明末,原本不過是平常氣度,這些年過來,漫說是權柄在手,威福自用,便是死在手下的冤魂,亦早以十數萬計,屬下眾官及漢軍上下,包括全台百姓,哪一個不把他當皇帝也似的敬畏?這些年過來,便是他無心為此,身上也自然有了有別于平常人的特質,這到也不是平白吹噓。
待車行至桃園軍營,卻見當先有近七千黑衣漢軍持槍而立,因見張偉攜左良玉下車,那些漢軍將士便一起持槍向張偉行禮,由各級校尉並都尉帶著,齊聲呼喝道︰「末將等拜見大將軍!」
左良玉听的一楞,卻听得身邊親兵道︰「總兵大人在月前便自號為‘漢軍大將軍’,並沒有報給朝廷知曉。」
因見左良玉橫他一眼,那親兵忙又道︰「小人不敢亂說,這是適才大將軍身邊親衛與小人說的。」
左良玉不再理會,專心看向張偉。此番他一上岸,便知張偉必有舉措,被他一徑
帶到桃園兵營,便知此番必有要務相托,心中雖是稍覺納悶,卻也是激越不已。身為明朝中層軍官,對關內外的明軍實力,左良玉自然是心知肚明。以漢軍實力,若是排除滿清入關可能,半年內便可橫掃全國,建立政權。張偉若是一心效忠皇帝,他到是失望的緊了。此時張偉王霸雄圖之意漸露,身為他手下大將,建功立業,博個公候之位,想來也不是太難,若是在崇禎手下,別說那明朝政治黑暗,無根無基者難以出頭,就是出了頭,做得一任總兵官,大不了也就是世襲都督僉事的恩賞,哪有為新朝出力得益更大?
他微微冷笑,心道︰「大明兩百多年天下,此時已顯露滅亡之象,跟著眼前這位
大人,博個封妻蔭子,富貴榮華吧。」
又想到自已現下不過是個元戎士,那接自已回台的軍艦艦長到是個千夫,自已爵位比人家還低上一級,依著漢軍軍律,本陣兵馬,以位為尊。非直接統管的,則以爵為尊。是以左良玉雖是漢軍神策將軍,卻不得不主動向那小小艦長行了一禮,心中當真是憋屈異常。此時張偉召他回台,想必是要委以重任,左良玉想到此處,只覺心月復間熱騰騰一股股躁氣蒸騰而上,只想張偉現下一聲令下,由他領兵殺到北京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