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永樂時代 第三章 金陵煙雨 第十二節 茅山道觀

作者 ︰ 清宵好夢

肖勇已經把他能夠找到的磚瓦匠都請來了,但人手還是不夠,因為大多數匠人都被圈到京城去了,好在,他的泥灰場主要是小工,所以還能對付。

如果只是制磚瓦那就簡單了,挖泥,制坯,曬,燒,但水泥就不一樣了,要石灰石,鑿石是不可能的,太慢,一般都是炸,雖然周圍的村民也知道燒石灰要炸石頭,但他們那麼蓋個房子用的量少,這會一個大型作坊在,炸石頭的規模自然不同。

第一次炸山的時候,龍山村的村民們都沒什麼意外的,畢竟很多自己家里人都去拉土運石了,都有賺頭,但山那邊的某些村子隱隱就有點意見了。好在里正已經搞定,沒什麼大問題。第二次炸山的時候動靜更大,原來郁郁蔥蔥的山已經炸去了一角,黃灰的山石在綠樹青山如同一塊疤,一個待舌忝的傷口,于是村民從自發,到有組織的過來抗議了。

楊剛過去的時候,他馬止拜訪了方圓十里內的唯一一個道觀,玄天宮。到底楊剛是讀書人,且是有備而來,肖勇則是個匠師,楊剛很快就和那個道長通靈子聊到了一起,楊剛也沒多說什麼東西,先送高帽子,然後就說要許願之類,最後便是要在這道觀里造個偏殿,供上元始天尊,一切用度全部由龍山村的泥灰場出。通靈子算了算,大至要兩百兩銀子,結果楊剛手一揮兩百兩不夠的,先定三百兩吧,不夠再加。當天在道觀里素菜上了一大桌,吃的楊剛撐的不行,第二日通靈子就把這事報去了茅山。提到茅山,下面多點筆墨,介紹一下道教與茅山。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也有儒教這一說,但真正大家認可的中國本土宗教,還是道教。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佛教自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結合的也不錯,特別是唐以後,大家公認三教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構成了中國的宗教。

道教的名稱來源,應該先是起源古代之神道,後來的方士便是主要傳人,其次才是大家共知的老莊所以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其實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于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這兩個教派只要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道教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師是張陵,也叫張道陵,他便是著名的張天師,不過後來,張天師這一稱號被他所創立的教派掌教,且是張姓他的後人所繼承,所以張天師歷朝歷代都有。

三國時期有個叫張魯的便是張陵的孫子,他以宗教立國,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諸侯國,他自稱是「師君」,治下百姓為「鬼卒」,政權的管理者為「祭酒」,教老百姓誠信不欺詐,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于內,免費供行路人量月復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他統治巴、漢三十年,此地居然政通人和,這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當然,張魯的漢中這段歷史更為外國浪漫主義漢學家所關注。

道教也分南北兩派,北方道教為「符?派」,符、?都是寫著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認為人生病是因為鬼魂附體所致,所以要拿符、?來鎮鬼,用劍來除妖;而南方道教卻認為人生病是由于陰陽不和,要想長生需要用丹補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稱為「丹鼎派」。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煉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而茅山便是南派中領袖。

茅山,這個中國道教歷史上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據付在5000多年前便有人在此修練,後來有記載的是先秦燕國人郭四朝修煉于玉晨觀,到漢朝茅山道教終于名動天下了。

茅盈,道家茅山派所奉祖師爺,開始扎根茅山,與他一起過來的還有他的兩位弟弟西茅固、茅衷從其修道,時人稱大、中、小茅君。後世稱茅氏三兄弟為「三茅真君」。茅山道派提倡修煉服氣、闢谷術,並以醫術救治世人。道教派別的發揚光大靠的不是一個兩個人,不同的時代都要人領袖人物保障,才能傳承。茅山在東晉時期又出了一個人物,且是當地人,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其後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余年。這幾位道教歷史名人,保證了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派別里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到了明朝,這里發生了一點變化,一點讓道教不是很爽的變化,洪武皇帝當過和尚,佛教似乎排在了道教的前面。唐朝後,茅山宗教事業一度衰敗,特別是茅山三茅道觀,這個專供三茅真君,到了宋朝居然改觀為寺,以皇帝年號名曰「景德禪寺」,為息道佛之爭,移三茅真君像于山巔,建大雄寶殿于山之中心。這個寺廟帶來了茅山宗教的又一次昌盛。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德踞禪師來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茅山這是已經被佛教佔了絕對的上鋒。可憐的「三茅真君」,雖然被移到了茅山的最高峰,但只有一「靈宵殿」奉香燭。

也就是這一「靈宵殿」保住了茅山派的根本,整個江東道教還是奉此為正宗,為領袖,靈宵殿有人有神,就是沒有錢。明永樂五年,也就是今年,另一打擊又來。冊封國師仙訓奉旨化游天下,途徑茅山,在此停下,掛單不算還住寺成了主持,奉?改為「景德至化禪寺」。這已經定了下來,皇上手書的寺名已經送到了茅山,這下三茅道觀真是兩眼發直。不過,王動與楊剛顯然是不知道茅山這會的老大是佛教而不是道教,不然,王動一定讓楊剛去景德寺送香油錢。

而通靈子送來的這一消息,算是對茅山派掌教玉玄子的一個安慰,同時也讓玉玄子對楊剛產生了點興趣。

由于玄天宮是離龍山最近的一個道觀,且周圍沒有和尚廟,炸山壞了風水,嚇了山神土地,這些好象歸道教管的多些,村民開始到道觀祈福求助,里正那指望不上了,希望由道觀出面主持大局。同樣的,通靈子也把這個消息帶給了玉玄子,一好一壞,請這位道家老大定奪。

玉玄子到了龍山的時候,正好王動也過來龍山,與楊剛肖勇說事的時候,外面有人報,有道長求見。

王動對茅山道觀的了解遠遠超過了當時所有的人,包括玉玄子。因為,這里是王動後世真正的老家,他打小每年至少一次到茅山去玩。不過他那會,茅山因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打游擊抗日而名躁天下,七十年代政府更是投資修了「九宵萬福宮」,此後,茅山成了道教文化和旅游中心。王動從小就知道了茅山各種各樣的傳說,後來又特別去讀了研究茅山道教的書,所以當他遇到這兩位道長的時候,通靈子,玉玄子全都被他打動了,以為王動是個居士,一個在家修道的高人,且絕對是茅山一派的弟子……

「昔年,茅山術以闢谷,練丹,符?和醫道並著于世,不知現今演進如何。」

「說來慚愧,靈宵殿雖保有先賢神道專著,研習得道者甚寡,且本派擇弟子規矩從嚴,門下不多,練丹短于財,闢谷、符?尚有弟子相傳,醫道一途斷絕。」玉玄子感嘆。

「可憐,唐宋盛世,茅山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如今盡然不下百人,世事變化無常。」王動也隨之一嘆。

「造化弄人,時局萬變,如今皇上尚佛,王居士有心奉道,甚善」通靈子道。

「兩位道長,王某雖然是個生意人,但也是個信士,僧道均有涉獵,既然于此行走,也算是有機緣,前日楊掌櫃已經許下話,要重修玄天宮,那今日王某也捐點香油錢。」王動說到這里頓了一下。

兩位道長,你看我我看你,等王動的下文。

「景德禪寺算是皇上賜造,王某小小一個商人,不可逾制,但捐資修道觀為善舉,想來皇上不會太過責罰。改日造訪靈宵殿,屆時請道長請些匠師作圖修一新的道觀,名字還是用回三茅道觀,以示正宗,用度全由王某去籌辦。先以一萬兩為限規劃,不夠再另行商議,道長以為如何?」

一萬兩!一萬兩!

不只是兩位道長,連楊剛,肖勇也呆住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 | 重回永樂時代全文閱讀 | 重回永樂時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