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被貶過幾次,只有他自己清楚,反正明朝歷三朝,三位皇帝都貶過他,永樂這次貶解縉,開始他有些灰心,到廣西後,暢游名勝古跡,桂林、陽朔、柳州、梧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不過玩歸玩,心灰但還沒死。他覺得自己不只是能編書,還有更大的治世的才華,心有不甘呀。張科心里發毛的是,解縉能新得到皇上的信賴,但他似乎還象王動說的那樣,真的不知,自己的死敵是漢王,還以為是自己是才華太盛為人所妒忌,所以張科越听越毛,開始贊同王動的論斷,想來這個解大學士可能還會有起落,下次起落不知是何時,也不知會有什麼樣的際遇。
趁著解縉還清醒,張科讓人把王動叫了過來。
解縉這會臉已經紅了,這個解大人,在王動眼里一看就是個很精細的人,眼楮不大,胡子倒是修的不錯。
解縉早早的倒向了燕王,算他有政治眼光。靖難時,燕王朱棣即將率師進京。當時解縉與幾位同鄉胡廣、王艮、李貫(此三人為建文二年的狀元、榜眼、探花)聚集在吳溥家中商議,談到國家興亡時,幾人悲痛流淚,憤激慷慨,表示理應舍生取義。
解縉則認為︰建文帝雖心慈仁厚,但是與燕王相校,極為不成熟,優柔寡斷,朝令夕改,使臣僚無所適從,不是個千秋萬載的的皇帝。胡廣顧慮的是,燕王凶悍怕難容舊臣。解縉開導說︰太祖創業,慘淡經營三十載,好不容易才出現中興統一的局面。燕王志大,智勇雙全,能屈能伸,非一般公侯所能及。只要天下得安,國運強富,我等前程不必過慮。隨後,解縉連夜趕至金川門燕軍大營,「馳謁,成祖大喜。明日薦胡廣,召至,叩頭謝,李貫亦迎附」。
就因為這個掌故,後世之人對解縉有所病詬。
不過就王動而言,從氣節的角度上講,王動並不是很喜歡解縉,但也不反感,識事務者為俊杰。
「小民王動,見過解大人。」王動施禮。
「哈哈哈哈,好你個王動,王靜之,為何看到本大人,不下跪?」
「地硬,跪著腳疼。」
「哈哈哈哈,治平,靜之說你這地很硬!」
「呵呵,解大人,與長沙府瀟湘記的裝飾比,我這還真的輸一些。」張科回解縉……
解縉能很平等的看待王動,還是因為王動的才情和與張科的關系,接下來,大家言談甚歡,王動不願早早過來,主要還是怕解縉要與他對對子,或是寫詩填詞。面對著解縉這個大才子,王動心里絕對沒底,當然了,就算是普通的學人,他也沒底,但這會已經學會打太極了,不怕了。
「靜之,我听治平說,你在長沙府辦學堂?」
「是。」
「教的全是格物等婬巧之事?」
「也不盡然,只是想授寒門子弟活命之技。」
「也好,寒窗十年求科考,躍入龍門有幾人。」……
解縉此人在朱元璋時期便月兌穎而出,他的萬言書足顯其才,後來的《太平十策》,提出參用井田、均田之法,兼行封建郡縣之制,主張興禮樂、興學校、薄稅斂、勸農桑、禁閹寺、絕娼優、免屠戮、省株連,可見他對國是還是頗有見的,只是不對朱元璋的路子。當然,從王動的角度來看,這會好象也不對永樂的路子。
解縉的這次重新啟用對王動來說是個迷,不應該只是安南戰事那麼簡單。漢王對解縉可算是深惡痛絕,永樂也不喜歡,那怎麼又會被重用的呢?至于《太平十策》王動也只知道個名字和簡條,很多地方還要向解縉討教,雖然皇上不喜歡,但王動知道,這是個好東西。永樂只是這會不喜歡,假以時日,那就難說了,可能真能成了治國良策而被重用。
「安南,化外小邦,歷代皆為中原屬國,于今朝,收為省衛為宜。」解縉不知不覺的又開始縱論時事了,不過,這會他是有意的,他想試探一下王動。
「文治教化為主,以蠻治蠻才是上策。」王動笑著回。
「噢!願聞其詳。」解縉問王動。
「以武功,可得其地,以文治,可得人心,以蠻治蠻,盡諳其道,又可避其鋒芒。」
「啊!」解縉的表現有點夸張,按理講這些是不難理解的東西。
「收為省衛,易于管制,但施政還需因地制宜,其人財物,理因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如此可保百年之治。」
「靜之所言極是,不以蠻夷而怠之,安南之政,人與制,二者並重。」
「解大人大明之制度,放之安南,不可動根本,但要有所便宜。另一緊要之處便是用人,用人不善,安南必亂。」
「靜之所說,取之于斯,用之于斯,此言大善。安南一國多木,亦有異獸,然別無他物。收為省衛,怕是舍多于取。」
「解大人此言差亦,安南地處大明之南,多雨多河,土地肥美,其稻米一年可三熟,遼東之地稻米一年才一熟,以其地廣植稻米則絕糧患。」
「一年三熟悉?遼東植稻米?」如果歷史上細數博覽群書的人,解縉絕對算的上是一位,王動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解縉看的書,一百個王動加起來,也看不完。但這會,解縉眼里,王動這個人,看的書,怕是比自己也少不了多少。要命的是,王動看過的書,解縉本人可能听都沒听過,瀟湘書局的書,解縉也看了,說實話,有些真的看不大懂。
「遼東可植稻米?一年一熟?安南三熟?為何?」這此解縉是真不知不懂。
「稻米喜水喜熱,遼東河網不少,且其黑土土力最佳,因其地較寒,若植稻米,生長期長于江南,只可一熟。江南稻米亦是一熟,瓊州則可兩熟,無他,瓊州偏南地熱,如今安南更南更熱,雨水更多,三熟悉尋常事爾。」
解縉非常的詫意,關于安南可種大米一說,其實他不是第一次听到,但一年三熟還是從沒听過,瓊州一年收兩次稻米,倒是有所耳聞。
解縉離開瀟湘記的時候,天已經很黑了,王動也不方便回去了,于是便隨著張科去了珍珠橋,讓小六子回去給夫人報個信,沒有電話手機呀,不方便呀。楊剛被王動分派去茅山收買道士,幾日之後,剛王動到了龍山的時候,楊剛則夸王動有遠見,龍山還真出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