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國後世文萊國的古稱,不過那會的泥國蠻大,幾乎佔據了整個加里曼丹島,查過這個國家的歷史,在十五世紀初,也就是在這個國家初立的初年,居然有段公案。
公元1402年,文萊的第一任蘇丹馬哈漠沙去世,而第二任蘇丹阿合曼卻是在1408年繼位,難道這兩任蘇丹之間的六年時間里,文萊沒有蘇丹嗎?由文萊方面的蘇丹名單來看,馬哈漠沙之子曾在公元1402年到1406年間擔任蘇丹,而在公元1406年到1408年間,文萊蘇丹之位由誰擔任沒有記載。但是,在中國的史書中,公元1408年擔任文萊蘇丹之人被記載了下來。這個人的名字叫麻那惹加那。
永樂六(1408)泥國王麻那惹加那率王妃及弟妹子女並近臣150余人,來大明朝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永樂皇帝的盛情款待。此人沒有跟船到南京,而是在長樂就上岸了,明朝政府只得派別人在福建迎接這幫人。泥國訪問團從福建至南京一路吃喝玩,途中經過的州縣無不熱情接待。抵達南京後,永樂皇帝在華蓋殿宴請,接著又在奉天殿設宴招待國王和陪臣,一幫人入住會同館。平時還派官員送酒席至賓館,由大臣陪同。聖眷甚隆,讓所有的外國代表團都眼紅的很。天有不測風雲,到了十月。泥國王忽染急病,經太醫會診搶救無效,病故會同館。此人臨終前留下遺囑︰「體魄托葬中華。」明成祖朱棣听了這話非常地感動,且極為悲傷,下令「輟朝三日」,滿朝為之示哀。此人還得了一個中文的「恭順」謚號,並按中國禮儀葬安德門石子崗,還特別安排了守陵部隊。(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到南京旅游的時候去探訪一下)
其實這個泥國王不是第一次到大明朝,永樂三年的時候,他還來過一趟。也是一個蝗蟲隊,來了不想走的那種。這個泥國王麻那惹加那,其實有個漢名,漢名黃森屏。
明朝洪武八(1375)年,明朝正三品官員黃森屏奉命出使泥。黃森屏此行地使命是到神山采龍珠。這個龍珠是什麼。說實話真的沒搞清楚,應該與七龍珠的龍珠沒有關系,傳說中的龍的內丹,還是什麼,不過我想應該是特別地珍珠。在順利采完龍珠之後,和黃森屏一同出使文萊的大臣攜帶龍珠返回中國,而黃森屏卻了下來。為什麼會留下來。====是個謎。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有葉落歸根的觀念,而這幫被派別出去的使臣更是有股倔強和硬氣。蘇武、張騫等在外流浪最後都要回國,而且在大明朝從洪武開始起就四處往外派使臣,這些使臣中留名清史的不少,如鄭和,候顯等。
黃森屏初到泥國時,正是文萊地第一任蘇丹馬哈漠沙執政時期。黃森屏為什麼會留下來,一定不是那里山水很美,很多賺錢機會等等。那會的泥國或是說南中國海海盜橫行。各地都有華人的武裝力量。且以張士誠的余逆為主,還加上一些福建廣東的亂民。這些所謂的亂民大多是窮苦人家。元朝時就可能跑了出來,明朝初年時根本搞不清國內的狀況,所以對朱元璋也不大尊敬。可以肯定地是,當時地南中國海各國都有反對大明朝的勢力或是可能存在這種勢力。
黃森屏極有可能是被安排留下的,而且有意思的是,此人留下之後,表現出了極強的工作能力,老朱還是認人用人的。「天朝」官員的黃森屏,憑借個人杰出的才干不但贏得了泥民眾的敬重,也進入了王室視野所重視。泥國蘇丹馬哈漠沙將女兒拉特那蒂蔚公主嫁給黃森屏為妻,並賜封黃森屏為「邦奇蘭麻那惹加那」,這是當時王室地最高爵位之一,邦奇蘭是皇家地意思,而麻那惹加那是官名。馬哈漠沙還任命黃森屏為支那巴坦加(東部馬來西亞及文萊)首領和總兵。于是,文萊歷史上就留下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黃總兵。
在黃森屏入贅王室地同時,他的妹妹嫁給了泥國希望之星阿合曼,此人便是泥國現任蘇丹國王。從這里看,黃森屏是很有心計的人,他在泥國留下後,隨即便把在中國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接了過去。
麻那惹加那在永樂三年和八年都帶著龐大的使團到中國來訪問,作為一個國王,居然帶了這麼多人,一家老小外帶近臣,這麼熱衷到中國訪問中間應該有點古怪。歷史上很少有華人漢人唐人能在中國國力強盛的時期能在海外建國的。但這個天朝官員黃森屏卻成了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中國皇帝,至少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可不是好糊弄的人。安南就是個例子,安南玩了朱棣一下,結果安南成了交趾。^^在東南亞一帶,這里的王位繼續有多不一樣的傳統,有的是長子繼承王位,也有女兒繼承王位的。還有一個怪怪的風俗,如泥國蘇丹在位的時候,這個國家還有另外兩個王,一個國家有三個王,老大、老二、老三。老大死了以後,老二做老大的位置,老三填老二,老大的兒子填老三的位置。這個麻那惹加那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官位與當地國王王位的繼承有關,第一任蘇丹死,王位便到了黃森屏手上。泥國麻那惹加那做老大的時候,阿合曼是老二,按著慣例,國王蘇丹一死,阿合曼這個親王將繼承王位。
泥國王馬合漠沙1402年死了之後,在大明朝的史書上,王位到了麻那惹加那身上,至于怎麼到這人手上地沒有記載。文萊官方歷史中提到了馬合漠沙的兒子,但只是文萊官方歷史有寫,別的國家的學者們沒有認可。
王動也不知道,鄭和也不清楚,這會的周滿也不清楚。黃森屏有沒有動用到中國的力量,肯定有。但這個中國力量是來自中國地明王朝朝庭還是西洋諸多唐人勢力,大家不清楚。但這人在位後兩次訪華,證明他與大明朝的關系非常的鐵,死了也不想回,更是證明了他骨子里的華人文化。
泥國王麻那惹加那1408年死了之後。朱棣同意麻那惹加那的子嗣和妃子留在大明朝,同時也派人送麻那惹加那地兒子回去泥國當國王。可這會麻那惹加那的兒子太小了,才四歲。而且他兒子回國後,並沒有當上國王。至少王動知道的是,這會泥國王名字叫阿合曼。地地道道的當地番人,不是明朝人也不是混血兒巴巴也不是唐人。
黃森屏能變成麻那惹加那,一方面他本人有極的能力,另一方面當時在泥國地唐人真的很多,實力很強。馬合漠沙把王位交給麻那惹加那的時候,阿合曼從老三挪到了老二的位置上,麻那惹加那死在中國後。按道理他應該做老大了。可新的問題出現了。麻那惹加那不是死在泥國,而是死在了大明朝。
永樂皇帝擦了把眼淚之後,馬上封麻那惹加那的兒子為泥國王,並且發了印碟之類,還派別人把這個小國王給送了回來。朱棣吸取了上回送人回安南的教訓,所以這個小國王回來地時候,隨行地不單單是大明朝的使臣,還有大明朝強大的水師。
不知是朱棣粗暴干涉了泥國的內政,還是他真的不知。反正這給泥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馬合漠沙的兒子還在呢。老大一死,他從老三變老二。可現在,突然原來的老三變老大了。他還只能做老三。當然最不爽的是那個可以做老大地老二阿合曼。
最後地實情,也就是現在泥國的國情,阿合曼做了蘇丹,黃森屏地兒子成了親王。朱棣尊重了泥國人民自己的選擇,至少他沒有發兵過來硬扶小黃上拉。小黃同學太小,很難扶。而且他老子一幫臣子,忠心的臣子在國王客死他鄉時,都跟在身邊,不是殉藏,而是不想回泥國了,中國國王永樂也不得不接受了這一現實。這幫泥國的官員們留在大明朝的管吃管喝養老,回到泥國的,繼續保持著與大明朝的友好關系。
王動前兩次沒到過蘇祿也沒有泥國,對那只是知道個大概,也只是為他的生意服務的。在他原來的概念里,只有親近中國和敵視中國兩種分別。泥國國王死在中國,他是知道的,泥國與中國的關系不錯,他也是知道的。但里面有這麼多插曲,他並不很清楚。
泥國目前有兩王,西王阿合曼,東王小黃,別的什麼都沒有了。阿合曼是小黃的姑夫,阿合曼極為疼愛和尊重這個小黃。
小黃很可憐,他強大的後盾都在大明朝養老,好在他的媽媽還是泥國人,若是個漢人,那一定又是在南京為老公守陵了。雖然小黃是黃森屏唯一的一個兒子,便卻不是唯一的一個孩子,他還有很多個姐姐。支那馬坦加有兩支重要的勢力,一是黃森屏的唐人勢力,還有就是泥國第一任國王下嫁給黃森屏的拉特那蒂蔚公主為代表的勢力。這兩支勢力都是阿合曼無法完全掌控的力量,所以小黃成了泥國兩王之一。
「小黃大母一族也是失勢了,且為國王所忌,當地唐人,國王更是擔心,不只是大明朝,只西洋諸國唐人就夠他擔心了。」陳澤說的不錯。「那個拉氏(拉特那蒂蔚公主)倒是喜歡唐人,喜歡華夏文化的。早先她還是拜佛的,後來才入了回回教。」王國忠補充。
「阿合曼什麼意思呢?」王動問,「他坐實了國王了,這孤兒寡母的也不是他對手,他要的只是時間。我就奇怪了,當初他不是對加入海灣聯盟沒有興趣的嘛,怎麼消息上又說,他派人去了龍城兩回了。」
「如今與龍城交好的,舊港、蘇門達刺和真臘三國最先,滿刺加、佔城和蘇祿等離大明朝近些,而暹羅和爪哇已經不復當初,泥國自然要站好隊。小黃那里可是有今上的泥國國王詔書呢,他自然不敢去捧大明朝的。」陳澤說的對。
「龍城雖說也都是唐人,不過龍城言商務實,阿合曼自然知道怎麼做事。」王國忠補充了一下。
拉特那蒂蔚公主時年四十,嫁給黃森屏對她來說是王命,真嫁了之後,她本人倒是喜歡上了當初大他二十多歲的唐人。可惜的是,她沒能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不過,她生下了泥國的一顆明珠,瑪麗沙那,就是連阿合曼都特別疼愛這個外甥女。
瑪麗沙那今年十六,花一朵,真是盛開的時候。這花由誰摘是個問題,想來聯姻的除了泥國本國的勢力,還有周邊小國的勢力,可到現在為止,拉特那蒂蔚公主還沒有想好,要把女兒嫁給誰。不過不管嫁給誰,她的女婿一定要能保住他們在支那馬坦加的統治地位。她的女兒最好能嫁給唐人,兒子最好能娶她家族里的人。
大明朝已經指望不上了,最多就是道義上的支持。阿合曼派人去了龍城,龍城的大族是誰,拉特那蒂蔚還不大清楚。主事的那幫西洋唐人,她當然知道他們的底細,但這老公主知道,施與丘這兩戶人家絕對不是真正的龍城的主人。而且龍城也肯定不是大明朝皇帝支持起來的,若大明朝皇帝有那個心思,早早就會支持國王的兒子(小黃)為蘇丹了。
王動在感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爭斗,而圍繞著錢與權的爭斗往往是最激烈的。蘇祿三王在爭,沒想到泥國也是暗潮洶涌。
王動看到小黃的時候,便想到了鎖丹,這個者米蘭的兒子,蘇門達刺國的太子。鎖丹與小黃相比,鎖丹長的黑些,小黃是個混血。開口一講話,不一樣了,小黃明顯是福建腔,而鎖丹是京腔(今安徽鳳陽一帶)。還有一點不一樣的是,小黃和他的姐姐瑪麗沙那是巴巴,是唐人與番人的混血,而鎖是王動撿的便宜兒子,血緣上沒一點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