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到了一六四七年的十二月間,這一年多來,最為流行的關鍵詞就是移民、下海,「移民」和「下海」本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在後世的中國流行,但是歷史的軌跡發生了變化,移民和下海在一六四六年這一年開始起勢,在一六四七年年開始加速,終于在本年度形成了一股「移民熱」和「下海熱」。
一六四六年的十月,也就是「天津事變」之後的一個月,大明對遼東的無主土地進行了拍賣,這一次還是沿用昔日拍賣土地的模式,當然也不是簡單地重復,此次拍賣還推出了一個特別政策,那就是根據買入土地的多少,可以按比例配給氮肥購買指標,這一點對于買地的人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磷肥和鉀肥在1646年的年初就已經有人批量生產,在王承恩的提點下,一些燒窯的轉行燒制出了磷肥,後來又制出了鉀肥。而氮肥的生產,直到攻克了合成氨技術,才于六月試制出了氮肥。氮肥隨後在幾處試驗田試用,增產的效果自然十分顯著,經過《明報》的大肆報道,大明百姓知道了有一種叫做化肥的東西,將化肥施在田地里,產量至少能提升五成以上,只要老天雨水正常,或者水利灌溉到位,然後施上一點神奇的化肥,就能保證糧食豐收。
只是化肥的產量實在是太低,根本就不可能滿足大明的市場需求,其中氮肥更是異常的緊俏,價格高到了離譜的地步,就算這樣,還是供不應求。如今遼東土地拍賣還配給氮肥購買指標,算起來比當初買台灣的土地還更加劃算,當年買台灣土地的人基本上個個都富了,買的土地越多,越是大發其財。榜樣擺在那里,使得此次遼東的土地拍賣更勝上次,昔日錯過了台灣那次機會,如今再也不能錯過遼東的機會了,買台灣土地發了財的一干人也一樣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此外,大明對于守衛遼東的軍人,提供十畝土地的八折優惠,這些軍人在遼東一年多,自然知道遼東土地的肥沃以及礦藏的豐富,于是紛紛寫下家書,動員家中來遼東發財。
遼東的第一輪土地拍賣賣出土地一千萬畝,取得了圓滿成功。第二輪土地拍賣時間定在一年之後,只因崇禎確定的策略是穩步推進,一則不想竭澤而漁,二則耕種土地需要移民支持,以大明現階段的交通運輸能力,動輒說要移民百萬數量級的人口前往遼東,那可不是一件隨便yy就可以辦到的事情。
此時李自成的大順還佔著北中國,只是派出一部分前鋒前去庫頁島,遠赴北美的計劃還只是剛剛啟動,所以大明的百姓移民遼東,唯一的選擇就是海路,多數人選擇從陸路到山東,再從山東乘船抵達旅順,當然也有人直接從江浙福建甚至廣東乘船直抵遼東。
大明的造船業在兩年以來高速發展,在軍艦不斷建成下水的同時,更大數量級的民用漁船和商船更是急速增加,鑒于用于建造海船的木材有限,大量的鐵絲網水泥船應運而生,鐵絲網水泥船建造又快,成本也不高,這一年多下水的幾百噸級的漁船和商船,有一半以上都是鐵絲網水泥船。
自從漁業兵團成立之後,海上捕撈的效益令人艷羨,于是民間合股組成的漁業作業公司也日漸增多。尤其是朱聿鍵在原有東海漁業兵團基礎上又專門組建了一支遠洋漁業兵團,命名為北海漁業兵團,北海遠洋漁業兵團遠赴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海域捕撈,那一帶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是大規模鯨魚群和蛙魚(三文魚)群的棲息和繁衍海域,故此遠洋漁業兵團的收獲可謂碩果累累,從海參崴或者庫頁島出發,經勘察加半島,再赴白令海和阿拉斯加,再經勘察加半島回到海參崴,每一趟出海捕撈收獲都是驚人的,為此遠洋捕撈兵團不得不在勘察加半島設立一個漁業加工基地。東海漁業兵團于1645年6月上市,股票一路高漲,而一六四六年五月北海漁業上市,其股價一舉超過了東海漁業。而原本第一個成立的南海漁業兵團,由于施瑯跟了張獻忠,最終采取了私有化策略,剩下的漁船通過拍賣變成了民間捕撈的一部分,而先進的捕撈技術一旦傳到民間,立即引起了一波下海捕撈的**,整個南海基本上變成了民間漁業作業公司的天下,有專門的捕鯨作業公司,捕鯨收益高但是風險大,所以多數還是普通的捕撈作業公司。
大明流行「下海」,這個「下海」並不局限在漁業上,由于護航軍艦武力值的增強,使得各國海盜只能望洋興嘆,故此遠洋貿易也開始興起,此前大明派出的商人遍布歐洲和中亞,為遠洋貿易打下了基礎。大明原本只是在陸地上經商開始選擇「下海」經商,原本只是局限于東南亞的海商則選擇向遠洋發展。
不能不提的是,在一六四六年的十一月,鄭芝龍在朝廷的支持下,制訂了一個有名的「下海澳洲」計劃,這個計劃提出籌建澳洲股份共和國,由大明控股51%,鄭芝龍全額出資,總數出資兩千萬銀幣,在澳洲建國,鄭芝龍任董事局主席,參照大明工商聯主席競選辦法競選總理,根據計劃,大明將分二十年向澳洲移民八百萬,凡是大明百姓移民澳洲均可獲贈澳洲股份共和國若干股份,並且獲得競選總理資格。鄭芝龍對這個計劃積極性十分高漲,無奈崇禎這幾年的戰略重點是北美,對于鄭芝龍的計劃雖也支持,但是畢竟資源有限,起碼一段時間船只和移民都屬于稀缺資源,不能兩面都顧及,只好側重北美。澳洲那邊,只須緩慢推進,先把地盤佔著,再慢慢提速不遲。
好在有移民台灣發財的榜樣,又有張獻忠佔領呂宋稱王之事在後,下海干漁業也大發其財,這些事在《明報》和《參考消息》上一刊登,大明百姓的思想也解放不少。尤其《參考消息》刊載的日本人大舉移民北美的報道連編累牘,人家日本人一天幾千人往北美移民,說明飄洋過海也可能真的會更好,《參考消息》一會兒報道說日本人在哪里發現了金礦,過些日又報道說在哪里又發現了銀礦,不久又說發現了大型銅礦------,如此等等,這樣的消息多了,弄得大明的百姓誤以為海外都是金山銀山,要說一點也不眼紅,那當然是假的。一個時代總會有一些人會與時俱進,除了一些頑固的保守人士,大明的不少百姓也有點躍躍欲試,尤其是年輕人,不少人接受了移民和下海的新潮流,也準備投身其中。
這年的春節前後,因為大舉移民遼東,大明又開始新一輪繁忙的春運,這一次要運送到遼東的至少有七十萬以上,從萊州到旅順的船只川流不息,最多的時候同時有一千六百多艘船參與人員的運送,那場景的確是蔚為壯觀,直到三月份,才總算消停下來。
1647年的2月,應安南鄭壯的反復申請,同時考慮到安南已經統一的事實,經崇禎首肯,安南第一批二十萬股股票在南京交易所上市,不過二十天,就漲到了十元銀幣以上。大明當然不會賣出任何安南股票,這些賣出的股票都是安南的小股東,而買入安南股票的以大明的商人為主,其中以大明商人魏九使買入的股票最多,達到了四萬股,《參考消息》采訪魏九使,此人自稱本是在安南經商的大明海商,之所以購買安南股票,也不是想參與安南政治,一來是想為兒孫們將來參與安南政治做些準備,二來也有一個經商的護身符。當記者指出魏九使佔股達到千分之二,有可能可以進入監事會的時候,魏九使笑了笑,也只當一個玩笑而已。不過報道一出,安南的股票又進一步上漲了一成,大明商人一算賬,買股票不但能保值賺錢,還能當官,當然是一宗好買賣。
崇禎可不希望過分炒高安南,立即指示安南董事局秘書闢謠,登報對公眾進行了一番解釋,指出除非重大股權變動,或者有辭職情況發生,才會有董事局監事會人事變動,否則人事則是五年一屆不變。公告一出,股價重又回到十元左右。
安南之事穩住之後,誰知真蠟也派來了使節,請求大明參照安南成例,不惜送給大明30%的股權,要求也搞一個「真蠟股份共和國」。崇禎不由得苦笑,這真蠟國王也是拿張獻忠不斷蠶食領土有點無可奈何,這才找上大明要搞這一出股份制改造,大約安南股票上市暴漲,讓真蠟國王覺得也應炒作一把真蠟,這讓崇禎有點哭笑不得。不過,只有安南一家也實在是不太合適,那個「琉球股份共和國」到底是日本還是大明控股,還在外交交涉之中。日方實際控制琉球,琉球人內心向往大明,多方博弈,一時難以推進。所以在南京上市的股票,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安南一家,再來一家真蠟,好像也未嘗不可。于是,崇禎指派易顧言和歐陽甫前往真蠟,談判兼指導真蠟實行股份制改造。
四月,真蠟股份制改造成功,大明佔股35%。真蠟本就不是大明藩屬國,真蠟被張獻忠所逼,找上大明做股東便可阻止張獻忠蠶食,總比淪落于張獻忠之手劃算,再加上南京上市眼見就能變現大把金銀,這35%的股權送出去,也值了。
事實上,自從三月份之後,崇禎就把重心轉到了運送大順將士前往北美這項大事上。盡管此前朱聿鍵的遠洋漁業兵團和鄭森指揮的艦隊配合,在勘察加半島的南端以及阿圖島、基斯卡島、荷蘭港這些島嶼建立了中轉補給站,但是從庫頁島《》到溫哥華畢竟有近八千公里之遙,運送人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得提防日本人在海上攔截襲擊,所以不可不慎。
此前,日本人以穿越者東宮武藏為首的一隊人馬佔據了阿圖島,還想進一步佔據基斯卡島和荷蘭港,東宮武藏之所以佔領阿圖島,只是因為日本在二戰的時候偷襲佔領美國的阿圖島,但是一年後在美軍收復阿圖島之戰中,2600多守軍全軍覆滅,所以東宮武藏率領三百多日本人佔領了這個阿留申群島最西端的小島。但是東宮武藏隨即就發現自己的決定有點犯傻,這阿圖島不但暫時毫無用處,而且氣候實在是太過惡劣,加上補給又十分困難,自己屬下這三百多人完全成了負擔。後來根據北美西海岸實在太過荒涼的實際情況,日本的穿越者決定調整策略,重心南移,重點向加州和墨西哥方向發展,東宮武藏借坡下驢,放棄阿圖島,自告奮勇去佔領哥倫比亞西海岸地區,于是這一隊人馬從最北一下子跑去了最南。東宮武藏走了,大明的人來了,然後李自成大順的人也來了。
說起來阿圖島、基斯卡島的氣候實在是過于寒冷,一年不過三四個月的解凍期,其他時間都是皚皚白雪,不過,這個中轉補給點很重要,必須堅守。蒸汽船必須在補給點加水加煤、補給食物,而風帆船也得加水和補給食物。大明為李自成的大順準備了八十艘蒸汽船,加上三百艘風帆船,分批向北美運送大順將士。
大順的將士只是听說在遙遠的大海那邊有一片寶地,沃土千里,盛產黃金、白銀,只要去到那里,就能擁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然後可以擁有那里出產的黃金,可以大發其財。
東進北美的途中,很多人死在了船上,也有不少船只被風暴卷入了大海,整船整船的人葬身大海,但是最後,到達海那邊的人還是佔了絕大多數,盡管這些到達北美的人經歷了漫長的海上磨難,他們最終還是成功抵達了彼岸。大順的將士享有「流寇」的盛名,但是在國內流竄比起漂洋過海國際流竄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他們還是挺過來了。所有的人經過千辛萬苦抵達北美之後,一眼看到的是正在荒原上一點點建起的簡陋屋舍,不由得便想起昔年造反尚未成功的艱苦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