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府客廳之內,梁啟超和蔣百里的師徒之爭仍在繼續。
蔣百里正在侃侃而談︰「以學生之見,老師不應對憲政仍然報以幻想,當前最為重要的,是實現國家的統一,建立一個自主自強的現代主權國家。[www]
國民成立已經十五年,一直在進行政體與國體的探索,但遺憾的是,除了賄選就是軍閥混戰,民國十二年頒布的憲法已經失效。孫中山去世前曾經說過︰‘護法可算終了,護法名義已不宜援用,今日應以革命精神創造國家,為中華民國開一新紀元。’在當前的情況下,社會各方對于軍閥政治和議會政治都已徹底失望,必須重新選擇一條新的道路。」
梁啟超搖搖頭道︰「以武力實現國家統一,十余年來的立憲努力將毀于一旦。以南方政府的北伐軍來看,這是一支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黨軍,通過民族主義和群眾運動的結合,黨軍體制將獲得極大的民意支持和合法性,大大降低了對于多元化憲政的依賴,進而會倒向一元化的集權政治。從前是約法至上,此後是黨權至上,從前談法理,此後談黨紀,民主憲政將蕩然無存。」
張東蓀(梁啟超弟子,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插言道︰「老師所言極是,北洋軍閥政治固然不堪,南方政府也未必可取,在國體和政體的選擇上,南方革命黨的立場始終搖擺不定,如果北伐真的成功,國家還是會陷入軍紳政權衍生的派系政治。」
肖林對歷史不甚了了,其他人卻都明白張東蓀的意思。
在民國十幾年的制憲斗爭中,革命黨一向沒有明確的態度,多是基于派系斗爭需要的選擇,原本基于國家共同利益尋求妥協的制憲討論,始終為狹隘的派系之爭所裹挾,共識的達成與憲制的實行遙遙無期。
對于國體模式的選擇,辛亥革命之初,孫中山等人表示支持聯邦制和總統制,但在南京政府成立後(孫中山臨時大總統時期,不是後來的南京政府),國民黨又轉向了中央集權,袁世凱得勢,國民黨又重新支持地方分權,孫中山稱自己‘亟亟從事于聯省制’,不過一年之後,廣東軍政府再度恢復,孫中山又鮮明反對聯省、主張北伐統一。從總體上看,革命派在國體問題上的立場較多受制于時局的影響,當他們掌握權力時,更多傾向于集權,而一旦失去政權,則往往轉而支持分權或聯邦。
對于政體模式的選擇,除宋教仁之外,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多數革命黨人都傾向于美國式的總統制政體。最初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也大體采取了這一模式。但1912年的《臨時約法》卻最終確立了議會內閣制的政體,並擴大了參議院的權力和對于行政權的制約。這一變化的發生,是革命黨試圖憑借自身在國會的優勢地位,來限制即將掌握政權的袁世凱,無形中卻破壞了內閣制之中立法權與行政權應有的協調,此後的政體爭端也由此開始。
蔣百里皺皺眉頭,接話說道︰「就算如此,建立統一國家也是最為緊迫的問題,中國現在一盤散沙,缺乏一個至高無上的共同體,軍閥割據與議會政治失敗的背後,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統一主權權威和現代國家建構的不足。當前情況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並非一部文本意義上的憲法,而是政體與國體的選擇,如何構建一個對外獨立,對內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
爭論隨即再次展開,在梁啟超師徒的唇槍舌劍中,肖林對民國的歷史頗有所悟。
在不發達國家中,軍人干政是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必然,北洋軍閥政治的形成,來自于清末以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危機。在西方的沖擊之下,中國的傳統社會迅速解體,並陷入嚴重的主權危機中,君主官僚制度與儒家思想想結婚的傳統權威機制無法與現代化相適應,最終崩潰瓦解。但是辛亥革命只完成了破壞,卻沒有完成建設,新的權威主體尚未建立,整個國家陷入了空前的政治真空中,作為晚清以來最早的現代化力量,具有高度組織性的現代軍隊,成為當時最為有效的替代性組織。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與北洋軍人走上了歷史前台,承擔起重建國家政治權威的歷史使命。但由于袁的決策失誤,引發了二次革命與護國戰爭等新的危機,使得政治軍事化進一步獲得了合法化外衣,最終導致了權威的崩潰與軍閥政治的開始。
軍閥組織對于私人紐帶關系過度依賴,袁世凱去世後,因為政治強人逝去,北洋內部的凝聚力迅速減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組織上的分裂,由于缺乏一個系統的、一致的政治意識形態,軍閥組織無法獲得有力的政治認同,難以承擔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歷史重任。在一次次的分裂與混戰中,北洋政府逐漸耗盡了它原本具有的合法性與政治資源。
在軍閥政治與憲法政治走向沒落的同時,另一種替代性的可能也在增長。面對民國十余年來的主權淪喪與國家分裂,國人開始了新的探索,試圖在軍閥與代議制之外尋找實現國家統一的新道路。
以五四運動為開端,民族主義的浪潮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席卷中國,盡管這一時期存在著社會震蕩和政治分裂,但在民族目標方面產生了明確的共識,國家統一成了頭等大事。人們期望通過統一的實現,擺月兌列強干涉和恢復民族權利。
也就在這時,蘇聯十月革命的成功,為中國提供了榜樣,在西方民主憲政之外,以另一種全新的模式構建現代國家。以蘇聯體制為模範,孫中山開始了「聯俄」、「容共」等嘗試,並改組國民黨,通過新型「黨軍」組織的創設,發動了北伐戰爭,以推翻並取代舊式軍閥的統治,實現國家統一。
北伐戰爭順應了時代潮流,勝利是注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