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問題他們已不可能通過常規渠道獲得答案了,各方驚訝地發現他們通往總統府和國務院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也找不到一個可以聯系上的人物,無論他們怎麼努力,似乎都與中樞月兌離了關系。^^去看最新小說^鑒于外面紛亂的局勢,他們是不會親歷險地去勘察情況的,一般都是派在使館工作的中國人或者「假洋鬼子」前去看看情況,不知道是這些中國人的辦事能力問題還是「假洋鬼子」不得人心,反正他們傳遞過來的消息無法讓洋大人們拼成一副整齊有序的畫面,倒是有幾個不怕死的外國記者帶回了第一手報道,但這些只鱗片爪的信息更加劇了混亂,直到下午時分,才有人正式前來通告︰京城已為護所控制,大軍入城並隨即宣布戒嚴,警察們將繼續履行維持治安的職責,請各國「友人」不必害怕,但為了他們的安全起見最好不要外出,他們所需要的物資只要一個電話就會有專人負責送上,不需要勞煩洋大人們費心費力……
這是洋大人們迄今為止听到的最新鮮、最第一手的資料,他們像抓狂似地提出了很多問題︰諸如現在北京城的最高統治者是誰?現在的城防司令是誰?袁世凱及其zf怎麼樣了?護的下一步動向將是什麼?戰爭要在何時結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護國戰爭才能停止?等等。負責通報的年輕軍官顯然對于應付這些很有經驗,他流利的英文也讓洋大人們倍感意外,但是他的回答卻絲毫沒有讓對方覺得踏實。
「目前戒嚴期間的城防司令是孫烈臣將軍,不過很快護前線總司令陸尚榮將軍就要入駐京城,他將統一負責指揮隨後的軍事行動……」年輕軍官連帶微笑、彬彬有禮地回答道,「至于其它問題,先生們,我很抱歉。真的無可奉告,也許等秦大帥來了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成果。」
孫烈臣是誰他們並不是太清楚,但陸尚榮地名字洋大人們還是知道的。听說這位上次鎮壓京城兵變的將軍要來,他們地心情顯然輕松了很多,無論如何,絕對不會比上次更壞……至于要打听的其它消息,管它呢,總是會知道的,說不定護自己也不清楚。中國人一貫都是宣揚「擒賊先擒王」的。倘若抓住了袁世凱,必定會大張旗鼓的游街,但目前看來似乎沒有這個跡象,說明袁世凱目前還沒有落到護手中,可以定性為「失蹤」,或者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稱呼為「下落不明」。
抓住這個機會,洋大人們對目前的局勢表示了抗議,並紛紛威脅道要采取必要地措施來維持秩序,年輕的軍官絲毫沒有流露出不快,反而告訴他們護可以給他們派一個營來維持治安。保證洋大人們的絕對安全。老謀深算的朱爾典拒絕了,在他看來,這不是保護更像是一種武裝監視。根據他多年的經驗,除了義和團時期,中國人還不敢主動挑釁各大列強的權威,而那一次暴亂已經讓中國人吃夠了苦頭,因此現在也沒有必要接受中國人的「保護」,否則各國的顏面何存?眼下他要做的。是盡快從一個紛亂的局勢中判斷出必要地線索來,這才是一個外交家應該履行的職責。
只是這一次老奸巨猾的朱爾典也被秦時竹騙了,袁世凱已死、段祺瑞被捕地消息讓後者刻意地隱瞞了起來,倘若這些消息馬上抖落出來,那麼各地救援的北洋軍必將裹足不前,從短期看能迅速地穩定局勢,但從長遠來看,卻失去了一次藉機消滅北洋武力的好機會,只有最大限度地消滅北洋軍的實力。8才能真正統一中國。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話現在雖然還沒有人說起過,但秦時竹是極端信奉這條至理名言的。
在這樣地刻意安排下。接觸到袁世凱和段祺瑞消息的警察都被控制了起來,在這個方面陸建章很有本事,只消一句「不得亂說,否則全家死光」的威脅就足以讓下面這些警察閉嘴,再加上每人10個大洋的封口費,他們一個個地拍胸脯保證不會泄露半點消息。短暫的混亂局面過去後,京城的秩序慢慢地恢復,所有官員得到的指令是「戒嚴期間,一律軍管,除少數行政人員留守值班外,其余一律放假,何時回來辦公靜候通知,在此期間薪水照舊。」大小官員雖然迷惑不解,但卻異常合作,這等于是數天的帶薪休假,他們堅信不管後果怎樣,他們都能安然無恙,至于局勢如何,誰都會在心里暗自猜度,這可是大洋所禁止不了的,自然面上只能保持唯唯諾諾地態度。
同樣地消息自然也會傳到美國公使館內,秘書了解到通報的情況後已向芮恩施公使做了匯報,此刻,後者正端坐在略微有些發舊地辦公桌面前,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連秘書給他送來咖啡都渾然不覺。
「先生,您是否在為局勢感到擔心?」秘書是一同跟隨芮恩施上任的,對他秉性非常了解,來中國後還沒有看見公使如此長久的思考。
「不,我不擔心。」公使搖搖頭,隨即便發現了桌上的咖啡,剛端起來一股醇香就飄進他的鼻子里,公使笑著對秘書說,「今天你煮的咖啡似乎格外香甜。」
「謝謝您的夸獎。」秘書隨即補充說明,「其實我每天都是按照同樣的步驟和方法為您效勞的。」
「這麼說是我發生了錯覺?」
「不。先生。我寧願理解為有一些事情深深打動了您。讓您感到是那麼地美好。連咖啡都更加可口了……」
「查理。你變得越來越會說話了。想必你一定是用甜言蜜語打動了未婚妻吧?」芮恩施心情真地不錯。居然有心情和秘書開玩笑。
「您又取笑我了。」秘書臉微微一紅。隨即又問道。「不過。說真地。我很想知道您為什麼這麼高興。」
「是地。雖然還沒有變成現實。但我已經看到了成功地曙光。」公使放下咖啡杯靜靜地說道。「這是我們自從五月份遭受挫折以來最大地轉機。」五月份。由于和列強在眾多問題上地不一致加之使東北問題國際化地企圖被日、俄兩國所拒絕。美國退出了六國銀行團及相應地善後借款。這對于美國在華勢力地發展。是一個不小地打擊。
「轉機?」秘書不解地問道。「您指護方面?」
「就是你剛才帶給我地消息,從軍事角度來說。袁世凱zf失敗了,秦時竹入主北京已經成為定局。」
「可是先生,眼下戰事還遠遠沒有結束,雖然護佔領了北京,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局已定,恰恰相反,南方還有為數眾多的北洋軍,我個人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爆發一場血腥的內戰。」秘書眨巴著眼楮說道,「而且,北洋集團的領袖袁世凱總統和段祺瑞總理目前都下落不明。他們對于北洋軍都是具有高度號召力的人物,這可能會帶來戰事的曠日持久。」
「難道你認為北洋軍能在武力上能與護抗衡?不要忘記了護可是打敗了俄國人的部隊。還有,我們地軍事觀察員發回來的報告也認為護的戰斗力和裝備要強于北洋軍。」
「這我不否認。但北洋軍的主力還在南方,如果他們不是北上而是就地割據做軍閥,情況會變得更加復雜,說不定中國會再次出現南北分裂的局面。雖然護在軍事能力上可能更強一些,但千里迢迢趕赴南方作戰,我對他們的前景並不看好。更何況還有俄國人和曰本人在旁邊盯著,萬一秦時竹抽調兵力過多,他的東北基地就可能保不住。」秘書頓了頓,「我倒是認為,如果我們有機會,就應該積極參與斡旋、調停,就像兩年前我們在中國革命和今年在中、俄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樣。」
「查理,你的分析是片面的,難道你忘記了今天上海領事館發來地電報?中國海軍已經北上。運輸著北洋軍前來增援?武昌方面的消息也證實了北洋軍的2、4兩個師也即將投入戰斗。在南方割據做軍閥地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已經降低到了一個相當低的程度。」芮恩施狡黠地一笑。眼鏡玻璃後閃過常人捕捉到的亮光,「根據我的判斷,袁世凱和段祺瑞可能已經落入護的手中,只是出于種種考慮,秦時竹不願意現在公布而已。」
秘書吃了一驚,連忙追問道︰「為什麼?」
「今天清晨的槍聲和交火事件告訴我地。護敢于出動這麼少量的兵力攻擊總統府和國務院,並且又能做得如此悄無聲息,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事先已在城里安排了內應,具體是誰我說不上來,但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警察們繼續維持著治安,很有可能是警察當中的頭目選擇了和護合作。你想,在這樣周密的部署安排下,袁世凱和段祺瑞怎麼能夠全身而退呢?他們目前最最好的處境也就是躲在城里某處隱秘的地方,但要出城幾乎是不可能的……」
秘書隨即月兌口而出︰「我明白了,難怪他們要戒嚴!」
「因此,袁世凱絕無可能和他地部隊再次聯系上,秦時竹地勝利將是短期內的事。而且,即使袁世凱能幸存下來,他地政治生命也結束了,他暗殺國民黨領袖的愚蠢行動使他喪失了統治的合法性,換而言之,秦時竹也許還會有一些麻煩,但局勢已不可能根本性地逆轉。」
「如果英國佬直接插手呢?失去了袁世凱這張王牌,他們控制中國的野心恐怕沒有那麼順利了。」
「這是我們需要做的,我們要盡力避免任何一個大國直接出兵干涉中國的內政,像英國人用刺刀再扶持一個傀儡上台這樣的舉動,是再也不允許發生了。」
「那德國人呢?都說北疆和德國之間的關系很密切,秦時竹上台後會不會倒向德國,或者全面推行親德方針?」
「這也是災難性的後果,甚至比英國佬控制中國的影響更為惡劣。我剛才說我們的轉機來了,意思是我們要利用這次中國政權更迭的機會,引起秦時竹對我們的好感,這樣我國在遠東的利益就又有了一層新的保證。」芮恩施洋洋得意地說,「為了善後,秦時竹肯定還需要借款,在這個方面,我們美國可以給他提供另外一個不錯的選擇,至于其它,我相信,對于引入我們的勢力進入滿洲以便牽制俄國和曰本,他一定也是贊同的。
「但願國會和白宮那些先生能夠認真听取您的意見。」秘書已經被說服了。
「等著吧,等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們一定會接受的,如果我們在擁有菲律賓的基礎上再擁有了中國,那基本可以覆蓋整個西太平洋了,而20世紀也必將成為美利堅的世紀。」芮恩施躊躇滿志地對秘書下令道,「你盡快和護方面取得聯系,就說我願意就當前的時局和秦時竹交換意見,希望他們能安排一次秘密會見。記住,一定要保密,尤其不能讓朱爾典那個老狐狸知道。」
「是」秘書應聲後,就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隨著護的全面開進,北京城陷入了動蕩,人心惶惶、個個不安,打仗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不對稱,老百姓並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不過,即使最無知的人也能從城南火車站附近傳來的聲音中推斷出發生了大事,激烈的槍聲、炮聲、爆炸聲整整響了數個小時,以鐵一樣的事實宣告了事態的發展。城里全部戒嚴了,但即使不戒嚴,老百姓也不敢隨意出門,不然丟了小命可是大事。大家在各自的四合院里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有人說是護和北洋軍為了爭奪京城打起來了,也有的分析是袁世凱逃出了北京然後又帶著援兵殺回來了,更有的人還煞有其事地判斷,袁世凱向洋人借了兵,準備大干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