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在鄉村 第233章 難兄難弟

作者 ︰ 北海蒼梧

對于一個自小就過窮日子,十八年難得吃飽穿暖一次的人來說,口挪肚攢地省下一些錢,然後「嘩」的一下給了出去,去助長某些官員犯罪,看著人家山珍海味地下飯店,自己在回到家去啃咸菜疙瘩,你知道是一種什麼感受嗎?

其實江上平知道如果去跟哥哥借錢,應該沒有任何困難,困難的是借完你如何還上。這些年已經沒少麻煩哥哥了,從青石灘回到鎮里是哥哥花的錢;自己結婚是父兄共同出的錢;自己買房子的時候,盡管爹拿了大部分錢,可最後還是哥哥拿過來三千元才真正緩解了弟弟肩上的壓力。

難道如今又要找哥哥借錢?

哥嫂一直沒再要孩子,小江浩已經上小學了,在縣里,開銷很大。也許就是因為養一個孩子需要很多錢才沒有要二胎吧,這在農村可是不能理解的。

記得李大壯婚後第一胎是姑娘,第二胎還是姑娘,交完罰款又生第三胎,可惜還是姑娘,氣得直罵媳婦的李大壯在交完罰款後還要生呢,要不是媳婦罵著要跟他離婚看那架勢就是生到十個不生個兒子也沒完。

要生兒子也就罷了,可是村里的洪三叔家大兒子結婚當年就生了雙胞胎小子,樂得洪三叔閉不上嘴,老懷大慰,可是小兩口說還要生個姑娘。

也就是說在農村人的習慣里即使不能生兩個兒子至少也得生兩胎孩子——將來孩子好有個伴。

哥嫂能月兌離出農村的老思想,不是因為思想境界已經達到了什麼標準,而是因為深刻感受到了養大一個孩子帶來的經濟壓力。

相對來講,哥嫂還算有錢的,那些沒錢的呢?

現在江上行也在為錢發愁,他愁啥啊?

他不愁掙錢,愁的是花錢,不是錢花不出去,是花錢的地方太多。

兒子上學期入學的時候,胡曉麗學別的家長那樣,先給孩子的老師拿了二百元錢,畢竟一百元拿不出手;既然兒子入了學,放學後兩口子沒時間接,就給孩子找了個作業輔導班,每個月一百元,四點放學看到五點,同時輔導寫作業,如果再晚一些就得額外加錢;年前,在兒子同學家長的提示下,又給老師送了二百元。

如今這又開學了,個頭不算高的江浩在班級第四排,胡曉麗十分擔心,自己是有切身體會的,班級後兩排同學基本是都不學習的,那麼會不會帶壞兒子啊,不過她忘記了自己想的是中學的事,而且是當時那個年代。

這時候兒子那個同學的家長,開一家商店賣建築材料的老板娘,就又說起誰誰誰為了給兒子調換座位花了三百元。

對這些事江上行都不置可否,反正自己一天學也沒上過,不過總覺得這個錢就那麼神奇嗎,如果這樣還上什麼學,就讓兒子天天在家看錢不就完事了。奈何家里一來是胡曉麗當家,二來是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

眼下又有個事,客車還有一個月就要報廢了,車是三年前買過來的,如今自己需要換新車,換一台新車那可不是三千五千就能夠的。

打听過了,新車需要到外地去買,來回就得好幾天,這幾天耽誤收入不說,還得有支出,班車不能照常跑,就要給客運公司繳納誤班費,這是里外損失啊。

再一個,孩子都七歲了,自己兩口子在縣里還沒有個房子呢,這,這按農村老傳統來看也太對不起媳婦了,當年弟弟結婚需要買房子還是通情達理、深知其中不易的胡曉麗催著自己去送了筆錢。

現在弟弟的錢都已經還給自己很久了,自己還沒有房子呢。

其是江上行有房子,就是李大伯的修理鋪,現在胡曉明住著,也很寬敞,奈何不在縣城,而且根本就沒辦法把它裝上幾個 轆推縣里來,也沒辦法直接用吊車把它摞到某個房子上面。

唉,經濟社會人人都為錢愁——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錢。

翻開古代歷史看一看,自從有了錢老百姓就沒有不為錢愁的日子,就連以物易物的年代還不是愁自己的物太少,換不來自己希望的東西。

金錢,是人的一大**,你看就連是廟里的和尚,嘴上說著四大皆空、看破紅塵,不是也在佛前放個功德箱或直接收點香火錢;如果一個人連對金錢的**都沒有了,是不是生存就成為問題了?

江上行想了一圈,決定把胡曉明夫妻調來替自己跑幾天車,至于修理鋪,小五子應該還能維持幾天吧。

事情可以決定了,錢呢還沒解決。

江上平也決定了,借筆錢跟校長談,把工資關系弄中學去,免除後顧之憂。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師在鄉村最新章節 | 師在鄉村全文閱讀 | 師在鄉村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