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于戰斗的馬車。一般為獨(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負責駕車稱為「御者」,左邊一人負責遠距離射擊稱為「射」或「多射」,右邊一人負責近距離的短兵格斗稱為「戎右」。
戰車的主要武器有兩類,格斗兵器和遠射兵器。
車戰的主要格斗兵器為戈,戈是一種長柄的勾狀兵器,有鋒利的雙面刃和前鋒,戰車所配備的戈一般長三米左右,由「戎右」使用在戰車交錯時用于勾擊或啄擊。到了春秋時期戈大量的為戟所取代。車上的甲士一般配備有青銅劍用于防身,在戰車毀壞或敵人躍上戰車時作貼身戰斗。
戰車上的遠射兵器主要為弓或弩,這些遠射兵器由射手負責使用,主要在戰車較遠距離沖擊時,進行射擊。
戰車上的人員防護主要靠皮制的甲冑和盾,(也有少量的銅制防具)戰車的成員主要直立與車中戰斗,所以甲士兵用的皮甲都有較長的甲身,並且根據人員分工的不同有不同側重,如「戎右」需要揮動戈、戟等武器格斗所以他的「披膊」一般只到肩部,而「御者」則把「披膊」向下延伸到手手腕,並連有護手。戰車上一般使用大型盾,多數為皮制,並在盾加綴青銅部件用于加固。
其種類很多,有輕車、沖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
《古代主要戰車列表》
流馬︰源自諸葛亮的運輸車,根據推測繪制
洞屋車︰用于攻城的戰車,侯景曾經用它和它的改進型尖頭木驢攻克健康,上面抗矢石,下面可以挖掘破城
偏箱車︰戚繼光對抗北方游牧民族軍隊的戰車,一側的裝甲可以作為初步的掩體
春秋戰車︰中國古代的正式戰車,成員包括一個使用長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沖車︰諸葛亮攻擊陳倉的武器,也是歷代進行攻城的時候使用的重要戰車,在陳倉,被郝昭用鏈球式磨盤所破
巢車︰古代的裝甲偵察車,用于窺伺城中動靜,帶有可以升降的牛皮車廂,估計是唐代出現的
正箱車︰三面帶有裝甲,可以用于推出去進攻了
塞門車︰守城的武器,一旦城門被撞開,這就是活動的城門
雲梯車︰雲梯可不是一般電影上那樣一個簡單的梯子,它帶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多種專用攀城工具
塞門刀車︰加以改進的塞門車,這樣對方很難攀援,形成活動的壁壘
古代戰車的配置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兵車行》,沉痛控訴了戰爭的殘酷和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稱得上中國古代相當早的反戰之作。「車轔轔,馬蕭蕭」,描述的雖然已主要是唐代軍中的輜重運輸車輛,卻也讓人聯想起我國商周時期戰爭的主力軍——戰車曾經的輝煌。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何時開始用駕馬的車子參戰,至今還不十分清楚。有人從夏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前所作《甘誓》說,軍中有「左、右、御」之名,認為是指車上位于左側(車左)、右側(車右)和居中駕車(車御)的武士,推測當時已使用戰車。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記載,商湯滅夏,戰于鳴條時,軍中有七十輛戰車。到了周代,車戰日趨興盛,周武王伐紂時,軍隊主力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而諸侯兵會于牧野時,有戰車四千乘之多。戰車速度快,沖擊力強,特別是在開闊地帶作戰,具有步兵無法抗拒的優勢。所以自商以後,尤其到兩周時期,戰車部隊和車戰戰法得到長足的發展,戰車兵逐漸成為軍隊的主力兵種,以一乘馬駕的戰車和附屬的徒步士兵為一個基本作戰單位。判斷各諸侯國的軍事實力,也常常以戰車的數量來計算。總之,當時的戰車兵就相當于今天的機械化部隊,代表著一個國家最先進的軍事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