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逝心澀 制度的力量

作者 ︰ 孤風迷影

從《曹劌論戰》引出的管理者素質,是上次李瑩來上海的時候跟謝風講的,謝風從來沒有想到一篇文章里面有這麼多的道理,看來是自己書讀的淺了,以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全部。

瑩姐還講過另外的故事,18世紀末英國為了佔領澳大利亞為領地,把本國的犯罪的人發配到澳大利亞,此舉可謂一舉兩得︰一是能佔領新的領地,二是能節省英國監獄空間。為了保證能運送成功,英國政府開始先是以上船的人數多少向私營船主支付費用,但是私營船主為了利潤,而不關心犯人死活,所以導致死亡率很高,有的竟達37%!英國政府也曾經做了一些努力,如進行生命教育、派遣政府官員看管等辦法,但收效甚微。後來想了一個辦法︰以到達澳洲的人數多少支付費用。此舉讓移民現象大大改觀,私營船主不僅想方設法提供醫療條件,而且盡可能改善生活質量,其死亡率一度降至1%以下,有的船只甚至來往幾個月而沒有一起死亡事例發生。

這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制度的力量。過去的制度有缺陷,只是定位在上船人數多少,而當制度定位在到達澳洲人數時,局面發生變化。犯人還是犯人,船主還是船主,改變的只是制度。做一件事情、一個組織、一家企業、甚至是國家,只靠人性的自覺、道德的約束,以及他人的監督和說服教育,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才能解決問題。

謝風想起了管理學中的「分粥」的故事,說的也是同樣道理︰

七個人在一個荒島上,有7個人每天都需要共分一小鍋粥來吃飯,但又沒有任何度量器具。一開始,他們隨意指定了一個人全權負責分粥,但很快就發現,負責分粥者為自己分的粥總是最多。換別人以後,結果還是一樣,負責分粥的人自己碗里的粥總是最多最好。于是,大家決定輪流坐莊,每人負責一天。

結果一周下來,每個人只有一天能吃飽,也就是自己負責分粥的那一天。他們又嘗試采用第三種辦法,即共同選舉一個大家都信得過、品德高尚的人來主持分粥。一開始還能公平分粥,但不久大家都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逐漸地,他便只給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結果分粥又變得不公平了。

人們只好探索第四種分粥辦法,即成立分粥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形成分權和制約。這樣,公平基本做到了,但由于監察委員會經常提出種種質疑,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到分完,粥早就涼了。最後,大家終于想出一個很好的辦法︰輪流負責分粥,但負責分粥者在每次分好7碗粥後,要等其他人都挑完以後,再由自己端剩下的最後一碗。于是,為了不讓自己拿到最少的那一碗,負責分粥者每次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夠絕對平均,負責分粥者也只能認了。從此以後,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在制定制度與實施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一是「拍腦袋」。制定制度不是建立在廣泛調研、尊重的事實的基礎上,而是自己根據主觀想象認為應該怎麼做,制度後不經民主討論,如此制度很容易「夭折」;

二是「制度繞著人走」。制定制度時也經過深思熟慮,但到了矛盾焦點問題之處,不是出于為大局、為長遠,而是為了一少部分人制定制度,讓「制度繞著人走」,如此制度一旦制定出來,讓人看到就是沒有力量的制度,當然,也難以貫徹執行。

三是制度經常變,讓制度沒有力量。制度的制定完成沒多久,就發現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比如沒有和評估掛起鉤來,制度制定考慮不夠細致,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強,只是下載別人的制度進行修改等等,所以迫不及待就進行「打補丁」,執行的人還沒有來得及熟悉呢,那里「又變了」,倒來倒去,讓執行的人看不到希望,只是被動的執行,當然也就難以落實下去。

沒有力量的制度,只會消弱管理者的權威,只會影響整體的工作推進。制度的制定,只有兩個辦法︰一是科學,二是民主。當然,在現在的體制下,「群眾無語」也是可以理解的現象,群眾的民主意識也是需要慢慢培養的,只有民主的氛圍中,民主才會慢慢萌發、壯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風逝心澀最新章節 | 風逝心澀全文閱讀 | 風逝心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