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的務什,討吃的務棍。」九爺又拾起老本行,給人們打家俱、做風匣。
1954年夏天,應一戶人家的邀請,九爺去了西嶺村。西嶺村位于縣城南,距九梁窪村約20從里地,屬于大白登鄉管轄。村傍大泉山而建,大泉山是村西的一座土石山,海拔1000多米。
九爺在小白登村拜青山舅學徒時,當時听村里人講,1938年,一個名叫張鳳林的和尚游落到西嶺村,與後來到此的高進才堅持治理荒山、植樹種草。1951年,兩人在全省農民捐獻「愛國豐產號」和「新中國農民號」飛機支援抗美援朝活動中,毅然捐獻5000斤山藥,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數字,轟動了陽高縣。
這次去西嶺村,東家雲志峰準備給兒子結婚,恰好是災年,一切從簡。但日常的用俱還是不能少,決定打一個風匣、一個鍋蓋、一個炕桌,另外換一根炕沿。其余的將舊的用油漆油一遍就行了,東家說窮人家的孩子能將就,過了門小兩口就得另立爐灶,沒有鍋被風箱可不行!
會者不難。三天下來,雲志峰所要求的風匣、鍋蓋、炕桌都已完工,只剩下換炕沿了。九爺把雲家的木頭全部檢查了一遍,不是邊頭就是沿腦,沒有一塊可以做炕沿的材料,甚至連一根超出二尺的木料都是找不到。
雲志峰的老婆提出上大泉山上砍一根回來,起初雲志峰不同意,說木頭成材有多不容易,砍了不好。老婆見他不敢去,罵他窩囊廢。經不住老婆罵,他終于領著九爺上山了。
路上,雲志峰把大泉山的歷史告訴了九爺。大泉山歷史悠久,有名的「白登之圍」就發生在這里。古代連年的戰爭使大泉山生態環境遭到致命性破壞,解放前這里已經水源奇缺,水土流失嚴重,當時有諺語叫「天旱擔不滿鍋,雨澇爬不上坡」,全村只有28戶80多口人。村周圍的8座大山、2條大溝、72條小溝,原是「山山和尚頭,水土遍地流,誰見誰發愁」的窮山惡水。
1938年,河北省懷來縣貧苦農民張鳳林出家到陽高南大寺(也就是去林禪寺)當和尚,學金文、書法,後被派往大泉山村鳳凰山女乃女乃廟既看廟又教書,靠200畝廟田收租。4年後,原籍天鎮縣顧家灣村的又一貧苦農民高進才,也來到這里謀生。兩個人有了點積蓄後又買下鄰近的四座山頭,開始治理荒山,種植油松、楊樹、柳樹、檸條、杏樹、李樹。
雲志峰還說,現在大泉山村的井有水了、坡變綠了、樹增多了。
沿著山下的小路,不一會兒就看了鳳凰山,只見處處山坡郁郁蔥蔥,綠樹蒼翠如茵,山溝里也到處是樹,檸條開滿了黃花,李樹上掛滿玲瓏的果實,紫花的苜蓿開得正旺,不知名的鳥兒在樹林間飛來飛去。
穿過了伏牛山,就到了鳳凰山,依然是綠樹一片,半山腰有座廟女乃女乃廟。雲志峰告訴他那就是鳳泉寺,是張鳳林出家的地方,也是他和高進才兩人居住的地方。兩人後來積攢了一些錢,全部投入到植樹造林上,就是那年捐了5000斤山藥,也沒有舍得把這座破廟修繕一下。
九爺正在仔細端詳這個鳳泉寺,雲志峰接著他趕緊走,讓高進才他們看到了就干不成了,只要有人進山高進才他們兩人就會盯緊緊的,直到離開的為止。
在鳳凰山西側,九爺了發現了一根楊樹,四米多高、五寸多粗,下是做炕沿的好料。九爺用左手模一模,右手敲一敲,「好料,好料,做完炕沿還能打一個茶幾。」
九爺讓雲志峰躲到五米遠,從褲腰帶抽出斧子,眼看斧子要落下去的時候,听到有人喊︰「住手,不許砍樹,你們是干什麼的?
九爺抬頭一望,從山坡上沖下一個人,此人濃眉大眼、虎背熊腰,上身穿一件深藍色上衣,綴三幾個補丁,一件灰色褲子,腳蹬一雙麻布鞋。雲志峰用手捅了捅九爺,「這就是高進才,高進才。」
說話中間,高進才已經到了近前,「你們是哪兒的?為什麼要砍樹?」雲志峰站在九爺身後不敢言語。
「我叫田治平,是九梁窪村的木匠,給他家打家俱」
「誰也不行,這兒的樹不能砍。」
「我們只要一根小樹就行,做炕沿。」
「干啥也不行,你知道一棵樹長成得多長時間,你們听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嗎?」
這時,又有個人從山上走下來,一張國字臉,高挺的鼻梁,寬闊的額頭,只見他把上衣披在肩上,雙手背抄著,好像一位正在視察部隊的將軍。
「我是張鳳林,植樹無量功德,毀林不盡罪過。你們不知道這片山我們用了十八年的功夫,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以前這里是‘山山和尚頭,水土遍地流’,大泉山村的人那個不知道,那個背後不說人沒有見過!」
張鳳林站穩了腳,用手撫模了一下那棵楊樹,說道︰「這樣一棵樹,需要長十年的時間,十年啊!」他看了看雲志峰,「老雲,這大泉山以前是啥樣子你是知道的,水土流失的苦你還沒吃夠嗎?你說這大泉山8座大山、12條小溝、72條大溝,到今天的樣子我容易嗎!」
一番說完,雲志峰和九爺都有點不好意思,人家在植樹,我們在毀林,這人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兩人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看到這種情況,高進才走了過來,「家里需要木材可以言語,我們會盡量幫助的!」
張鳳林詢問高進才得知,需要的一根做炕沿的木料,回過頭和高進才商量了一下,「我們廟上還有一些木頭,田師傅你去挑一挑。」
雲志峰听完後,十分感激,連聲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