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感悟縣志(上)
胡晨陽喜歡看《縣志》,在新峽縣時,他與宋麟廬老人最初的交往,就是從共同參與編撰《新峽縣志》開始的。
《縣志》也叫「地方志」,是專門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一本好的縣志,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
早在唐朝,就出現了「地方志」。南宋以後,地方志開始明顯增多,這跟地方官員的「修志」意識不斷增強是有關系的,宋代官員,文人居多,修志,也是「揚名立萬」的美事。
然而,由于經歷了亡國之禍,宋代能夠留下的地方志已經極少了,傳到現在的地方志,大都是民、清時代的版本。
昨天,胡晨陽就想抓緊時間看《德修縣志》的,只是因為來人不斷,鐘建國更是呆到半夜才走,沒看成。
今晚,依然有幾位縣里領導,還有幾家駐縣單位的領導過來拜訪,不過都是禮節性的,沒久留。
十點以後,安靜多了,胡晨陽抓緊時間在燈下看《德修縣志》。
手頭上這本厚厚的《德修縣志》,一看就是當代版的,16開精裝本,封面是藍色的,滬城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編沈需民,另有四人為編輯,其中也有一位姓沈,叫沈慶憲。
名譽主編居然是鄭文學。
一個貪官,有何「名譽」可言?
這讓胡晨陽想起了黃炎培先生「窯洞對」的第三句名言︰「求榮取辱」。
歷史是後人寫的,一個好官,不用刻意留名,人民自然會將你銘刻心中;而一個貪官,想以修史方式為自己留名,只能是「求榮取辱」。
扉頁上,印著一段古語︰「縣積而郡,郡積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
這段話,胡晨陽很熟悉當年,他看小說《新星》時,書中《引言》部分第一句話,就是這句「縣積而郡,郡積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書中,年輕的縣委書記李向南在一個叫做古陵縣的地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很令那些想在官場上真正有些作為的官員們景仰。
至少,胡晨陽知道,當年,高明亮、汪國本都是很贊許「李向南」這個人物的。汪國本還指示廬陽電視台播放了三遍電視劇《新星》。
古人關于縣治,還有一句話也很有名︰「民為邦之本,縣乃國之基。安邦之難,難在固本;治國之難,難在強基。」
這些話,都深深地刻在胡晨陽的腦子里了。
現在,組織上把德修這樣一個大縣交到他手中,幾乎有了跟「李向南」一樣的權力了,能不能有一番作為,就看胡晨陽的了。
其實,關于「李向南」的身份,大家是有些非議的,因為,「李向南」的父親是中央某部部長,典型的「紅二代」,又得到了省委第一書記的賞識,本來是要直接提拔廳職的,李向南卻主動要求下到縣里當一把手。
當時,胡晨陽是有質疑的︰「這可能嗎?」
高明亮卻道︰「有可能。對他來說,什麼都不缺,就缺政績,搞好一個縣,比當個一般副廳級,更能證明自己。」
那時,胡晨陽還只是一個小秘書,其實有許多想問的,心里癢癢的,卻不敢多問。怕高明亮說他︰「你小子,想學李向南啊?」
後來,胡晨陽當了汪國本的「大秘」,有一次陪汪書記散步,胡晨陽有意提到《新星》,提到李向南為什麼不做廳級干部,寧願去當縣委書記?
汪國本與高明亮的意見完全一致︰「這個是有可能的。」
胡晨陽又問︰「汪書記,現實中,一個縣委書記,能象李向南那樣大刀闊斧地改革嗎?」
汪國本搖頭︰「很難。改革,在某一個點上突破,是有可能的,但要象李向南那樣,什麼都要按他本人的意圖進行,那就不是一般的難了,必須得有特殊身份或者說特殊權力了,其實,這還是古代所謂‘清官’情結。」
「我也覺得是。」胡晨陽道,「書中就有人質疑︰李向南想當清官。不過,他自己說︰如果人人都是清官,就無所謂清官了。」
汪國本搖頭︰「人人都是清官,可能嗎?」
……
再看下去,鄭文學不但是《德修縣志》的名譽主編,還親自撰寫了「序言」,也不知道是他本人的手筆,還是秘書代勞?
「序言」文筆很流暢,少不了要提到「盛世修志」這句經典的話。其實,自從看了《落日的輝煌》,胡晨陽對「盛世」這個詞有些反感,連帶對「盛世修志」也有些不認同,修志就修志,扯什麼「盛世」?
第一部分是德修縣的歷史沿革,太長了,胡晨陽暫且跳過,他只看了解放後歷屆德修縣委書記,數了一下,發現鄭文學是第21任縣委書記。
也就是說,胡晨陽是第22任德修縣委書記。
21任書記,除了鄭文學還在「雙規」中,還有前面20任,沒一個認識的,他們身在何方?是死是活?胡晨陽一概不知,他們就是一堆陌生的名字。然而,就因為胡晨陽成為了德修縣第22任縣委書記,今後,他的名字也注定要與這一堆陌生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出現在重修後的《德修縣志》里,不管他是成功還是失敗,恥辱還是輝煌。
……
開篇有一段話很有氣勢︰「浩浩修河,水山青秀,汲天地之靈氣;泱泱大縣,人杰物勝,舞時代之長風。德修,北接鄂省,南連湘省,處三省交匯吳頭楚尾犬牙交錯之地。自南唐歸宋以來,緣予農耕文化重學仕進,游學游宦,力振家聲的影響,加之中原文明直接傳承和學館書院蔚然興起,至宋一朝,人才輩出,世代相繼。」
這段話,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大量信息。
一是地理位置,「三省交匯,吳頭楚尾」其實,準確地說,整個贛源省都是「吳頭楚尾」,德修是「吳頭楚尾」的第一站。
二是文化特征,贛源有典型的「書院文化」,自隋唐以來,書院文化便在贛源興起,歷時歷代,人才輩出。
三是「官本位」意識。「重學仕進,游學游宦」,典型的學而優則仕,文人學子通過科考一舉成名,就在外面作官,也作學問,「力振家聲」,光宗耀祖
胡晨陽心道︰德修如此,新峽也是如此,都這樣。
……
一本縣志,重頭戲當然還是「歷史名人」。
胡晨陽以前就知道德修縣有個黃庭堅。
既然到了德修,那對這個德修縣「第一名人」,就更要了解了。
黃庭堅(10451105),世稱「黃山谷」,號「山谷道人」。
胡晨陽心道︰黃庭堅既然自稱「山谷道人」,跟道家也是「有緣」了。
但是,黃庭堅40歲以後,又信了佛教,發願要「絕逸」,也不知他做到了沒有?
黃庭堅是個奇才,縱覽六藝,博學多聞,中過進士,與張耒、晁補之、秦觀拜在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政治上也與蘇軾共進共退,屢遭貶謫。以文學著稱,尤其是詩寫得好,是當時唯一能跟蘇軾相提並論的。黃庭堅的書法也極好,為宋四家之一,是宋書尚意的重要人物。
所謂「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縱覽六藝」,這個很厲害了,在古代,這就是通才了。
古代實行「流官制」,所以,黃庭堅並沒有在德修縣做過一天官。
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居然在廬陽為官,出任永泰縣知縣,呵呵,天下真小,德修第一名人,居然與廬陽市有緣。
後來,黃庭堅受司馬光推薦,參與了《資治通鑒》的編撰工作。奸臣蔡京當道以後,黃庭堅開始走下坡路,官越當越小,但文章與書法卻是越來越好,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被後人尊為「贛源詩派之鼻祖」。
可以說,黃庭堅是德修縣當之無愧的第一名人。
……
德修縣另有一位名人,叫章鑒,當過南宋宰相。
章鑒(1214—1294),此人與民族英雄文天祥同一時代,也是宰相,比文天祥大22歲,算是前輩了。章鑒是支持文天祥抗元主張的。文天祥的《上章鑒杭山書》、《謝章鑒杭山書》,給予他很高贊譽。那時,文天祥也確實急需支持。
因為這兩位「末世」宰相,歷史將廬陽市與德修縣又聯在了一起。
緣份啊。
章鑒很會做官,史載他「為人寬厚,凡事無所不可,器局寬宏,百忤不慍,尤不記人之過錯」,結果,他在官場上得一外號︰「滿朝歡」。
「滿朝歡」看到這里,胡晨陽不禁啞然失笑。
大概,他支持文天祥,也是因為從不得罪人吧?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章鑒是有歷史「污點」的,就在南宋政權岌岌可危時,章鑒畏懼元兵的強大,覺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便尋了個借口,開遛了。
身為宰相,關鍵時候臨陣月兌逃,可以叫他「章開遛」,也可以叫「章跑跑。」
後來,章鑒對後人說︰他平生最後悔的是沒有早辭官,否則,怎麼會被後人罵?意思是說︰如果我是平頭百姓,總可以跑吧?
確實,同為朝庭重臣,章鑒跟文天祥比,大節有虧。
但他沒有投降,沒有跟那個留夢炎一樣做降臣,做漢奸,又還算不錯了。
從「滿朝歡」到「章開遛」,讓胡晨陽很感慨也許,「滿朝歡」本身就揭示了︰這是一個八面玲瓏的人,這種人,怎麼會有文天祥的「文章節義」?
還好,章鑒還不是那麼無恥,還能夠反思自己。有一年,他在經過自己家鄉的另一位名人黃庭堅的故里時,竟然沒有勇氣白天過去。
有他自己的詩為證︰「怕見先生面,黃昏過釣台。」
還有一件事有點意思︰咸淳十年(1274),已經告病還鄉的章鑒為家鄉捐資建造廣濟橋,歷時3年,後被洪水沖塌。
這里,史上沒交待清楚,是在建橋過程中就塌了,還是建好以後塌的?
是不是也遇到了「豆腐渣」工程呢?
如果是的話,章鑒積德行善的最後一個夢想,竟然毀于「豆腐渣」工程。
德修縣父老對章鑒還是寬容的,將其列為「德修八賢」之一,但是,排在最末位。
這個排位,也是有道理的。如果章鑒不曾做「章開遛」,以他在官場的地位,恐怕要排在前三吧?
比如廬陽名人,文天祥絕對排在第一位的,可要論文學成就,他怎麼比得過歐陽修、楊萬里呢?
ps︰《感悟縣志》這種章節,寫起來真累啊,但又是必須的,一個新任地方領導,都是要看當地縣志的,也都會有自己的解讀。
官僚書群(128731586)中有《新星》這本書,可以下載。
感謝大家對《官僚》的支持,感謝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