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感悟縣志(下)
前面兩位,黃庭堅、章鑒,都是德修籍人士,按「流官」制度,只能在外為官。
那麼,歷史上那些曾經主政德修的官員中,出過什麼頗有政績、民望的清官、好官呢?
還真有一個。
這位官員是近代官員了,叫吳寶炬,曾任德修縣「知事」,此人自幼亡父喪母,15歲才開始有機會讀書,極為刻苦,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院試考獲第一名,入「兩湖書院」讀書時,被鄂省軍政大員張之洞選入「將弁學堂」。辛亥**時期,吳寶炬任江陰軍政府參謀總長,被民國副總統黎元洪聘為顧問。
再後來,吳寶炬出任地方官員,十幾年間竟然先後出任十二個地方的「知縣」,不升也不降。
為什麼不升?因為不肯同流合污。
為什麼不降?因為官聲斐然。
吳寶炬隨身攜帶自刻的「受賄天誅」的圖章,蓋在他經辦的一切文稿上以自警。十多年間在知事任內審結民間疑難案件三千多件,多能秉公明斷,深受百姓愛戴。
「受賄天誅」,時時警醒,好一個難得的清官
吳寶炬在德修知事任內留下了許多政績,被老百姓呼為「清官」、「好官」。《德修縣志》載︰「公起于田間,洞悉民間疾苦,平時下鄉僅輿夫二人,隨從一人。督鏟煙苗,踏入人跡不到之處。他一生留下各縣德政,老百姓為他立生祠、德政碑、紀念亭,有花開十二縣之譽。」
「花開十二縣」,處處留美名,這種人,在官場上,那不叫「混」,那是真叫為民作主啊。
……
回過頭來,胡晨陽看了德修縣的「歷史沿革」。
德修歷史悠久,商封艾侯國,春秋為艾邑,先後屬吳、楚、越管轄。歷上有過很多種稱呼,1914年首次更名為德修縣,沿襲至今。
在唐、宋二代,德修縣就是「泱泱大縣」。
何謂「泱泱」?深遠廣大的意思。一般都說「泱泱大國」,德修卻得到「泱泱大縣」的美譽,可見,德修縣自古就是有分量的大縣,德修人對這個「泱泱大縣」是有自豪感的。
德修是贛源省西北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漢代以來,屢有重大兵事發生。明清時期,李自成、石達開、李秀成都率部在此駐扎過。山區麼,易守難攻,讓歷代的「中央軍」都深感頭痛的。
土地**前後,德修的**斗爭如火如荼,***領導的「秋收起義「,就是在德修縣率先爆發的,這里也成為湘鄂贛**根據地的中心,是著名的紅色蘇區。全縣先後有十多萬人為**事業獻出了生命,只是,德修縣沒有出過一個開國將軍。
只有烈士,沒有將軍。
……
接下來,看「風俗」部分,也蠻有意思。
德修縣流行的方言有德修話(跟洪都話接近)、懷遠話(屬客語)。
客語這是胡晨陽的強項了,他家里就是客家人哎。
看來,听懂德修人說話是不成問題的了。
李大錘就不行了,語言不通,路也不熟,所以,胡晨陽不打算讓他做自己的司機了,必須在當地找一個司機了。還有秘書,也必須是當地人。
《方奧勝覽》中記述︰「土瘠民貧,山高氣清,習知武事」。這就是說,德修人歷來就過慣了苦日子,有習武之風,窮歸窮,卻容不得外人欺負。後來,胡晨陽看到了更多的內容,知道了德修人「習武」干什麼?原來是自發組織民間武裝,抵抗金兵,聲援岳飛聲援文天祥
好彪悍的德修人民
好可愛的德修人民
那個「章開溜」,豈止是愧對黃庭堅?也愧對德修人民啊
胡旦《義門記》中另有記載︰「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聞四方,家崇愷弟之風,門尚敦睦之義。」
宋代著名詩人王阮詩曰︰「頃歲承平久,斯民皆俗修,究心依學校,服力事田疇。」。
一段話,一首詩,信息量很大告訴後人︰自古德修人講孝道,講和睦,講學習,古代「三講」。
……
再看「地理篇」,德修縣確實不是窮山惡水。
德修縣位于贛源省西北部修河上游,隸屬潯陽市,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是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和三個省會城市的中心點,自然地理形成眾星拱月之勢。
德修的母親河叫修河,德修縣就是因修河而得名,修河是贛源省五大水系之一,也是潯陽市境內最大河流,全長405公里,流經三個縣,最後注入鄱陽湖。
德修水能資源非常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9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0萬千瓦。
看來,德修縣將水電列為支柱產業是有道理的,潛力很大
水資源豐富,當然不光是可以發展水電,還可以發展水產養殖和水上旅游項目。
德修縣還有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發現礦產35種,礦種多、分布廣、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主要礦產有鎢、石英、金、大理石、長石、石煤、石灰石、瓷土、花崗岩、青石板等。
鎢礦儲量豐富,總儲量約24.4萬多噸。
石英資源可采儲量達200萬噸,遠景儲量3000多萬噸。
石煤是德修縣非金屬礦的主要礦產,分布很廣,可靠儲量47.7億噸,石煤中還含有一定數量的釩、鈾、鉻、鋁。
石灰石是石煤中的伴生礦,分布也很廣,全縣可靠儲量約50億噸,是石灰和水泥的原料,還可以加工輕質碳酸鈣,為化學工業提供原料。
瓷土儲量約2500萬噸陶土儲量7000萬噸。
大理石儲量也十分豐富。
有如此豐富的礦藏,居然會是全國貧困縣,這正是董君輔教授給學生們分析過的︰富饒的貧困。
一個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礦產和生物資源,但經濟增長速度卻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甚至還在在不斷擴大,這就叫「富饒的貧困」。
對于這種「富饒的貧困」現象,董教授把它稱之為地區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悖逆現象」。
德修縣無疑也存在這種「悖逆現象」。
事實上,從世界範圍來看,這種「悖逆現象」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自然資源作為一種硬要素,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而觀念、人才、技術、管理和營銷經驗等軟要素的作用則越來越顯得十分重要。對落後地區來說,自身擁有的恰恰是一種硬要素,缺乏的卻是一種軟要素。換句話說,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厚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並非一定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富饒的貧困」和「貧乏的富裕」共存的現象。
根子還在觀念上,解放思想是關鍵。
「解放思想,黃金萬兩;觀念更新,萬兩黃金」
……
第二天,胡晨陽對黃勵平道︰「昨天我看了《德修縣志》,不錯,不錯,德修縣名人不少。哎,老黃,你是不是黃庭堅的後人?」
黃勵平道︰「怎麼說呢?我老家確實是黃龍山的,我們黃家,出過48個進士呢。」
胡晨陽點點頭︰「我總覺得,德修縣有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應該會發展起來。」
黃勵平道︰「胡書記你有信心就好,我們跟著你干。」
胡晨陽道︰「《德修縣志》編得不錯,我想見見沈需民老先生。」
「哎呀,沈需民已經去世一年多了。」
「啊?」胡晨陽有些失望。
「他兒子還在。」黃勵平道,「他兒子叫沈慶憲,也參與了修志工作。」
「哦,好,我要見見他。」
「好的。」
不一會,沈慶憲來了。
沈慶憲是縣委黨校的副校長,個子不高,頭發有點前禿,看起來有五十多歲,這讓胡晨陽想起了新峽縣的陳一民。
沈慶憲,從名字看,莫非是為了慶祝「憲法」誕生而起的名字?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應該是在1954年。
所以,胡晨陽與沈慶憲握手以後,笑道︰「我來猜猜看,老沈,你今年四十七、八歲?」
沈慶憲一愣,接著看看黃勵平︰「黃主任,你告訴了胡書記吧?」
黃勵平呵呵笑道︰「沒有,我也不知道你多少歲。」
沈慶憲道︰「那胡書記很厲害,一般人都猜不出的,都說我有五十多歲。」
胡晨陽請沈慶憲在沙發上坐下,黃勵平泡好一杯茶,出去了。
胡晨陽道︰「昨天我看了一夜的《德修縣志》,听說你也參與過修志工作,很想向你請教。」
「請教不敢當。」沈慶憲道,「可惜,我父親去世了,他老人家真是個‘德修通’。」
胡晨陽點點頭︰「我看得出,《德修縣志》編得很有水平,選材,立意,都很見功力,有大家風範。」
沈慶憲听了,有些激動︰「是,胡書記是內行為了這本《德修縣志》,我父親搭上了半條命,也得罪了一些領導。」
「哦?」
沈慶憲道︰「就拿第一面的扉頁來說吧,有人提議要搞什麼領導題詞,我父親則堅持要引用那句古語︰‘縣積而郡,郡積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
「很好」胡晨陽道,「縣志,就是給後人看的,尤其是給後來的當政者看的,‘縣積而郡,郡積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每一個當政者,都應該牢記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