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案我基本同意,還有你們提出的這個議政會成員叫孝廉也不錯,不過各級要區分開來,我看州縣一級就叫孝廉,省府為賢良,再有就是國士,州縣設孝廉台,省府設賢良閣,再設國士館,以參政議政。」葉楓說道。
「另外大理寺也改掉,改成大理院,按察司也改成按察院,便于統一,」雖然要尊重傳統,但葉楓總覺得用「寺」來命名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有些不合適,改名以後,司法機關就統一以院命名,分別為按察院、大理院以及監察官員的都察院,根據先行體制,法司和內閣都隸屬于總督府,這個未來還可能有所變化。
根據葉楓的設想,立法院的職能會被國士館所取代,不過不會馬上解散,而是會暫時從屬于國士館,完善的立法。
對于整個民主制度的推進,葉楓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上海特別道將要試行的逐級選舉,也就是基層選民選舉縣孝廉,縣孝廉選舉本縣知縣、府賢良,府賢良選舉本府知府、省賢良,省賢良選舉本省布政使、國士,國士館選舉內閣宰相、總督。
第二步就是孝廉普選,也就是知縣以上主政官,包括知縣、知府、布政使、宰相和總督,以及省府賢良、國士,全部要通過孝廉投票產生。
第三步就是直接普選,也就是所有主政官包括知縣,以及孝廉、賢良和國士,都要通過全體選民投票產生。
葉楓知道這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制定了每種辦法實施三屆以後,再推行下一種方法的計劃,也就是到試行直接選舉,前後將要近四十年的時間,他認為有四十年的時間。完全可以培養出具有參政議政意識和能力的民眾。
簡單來說,譬如日韓等國,也沒有民主的傳統,但是他們實現民主制度所用的時間並不長,韓國在二戰前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二戰前是軍國主義獨裁,直到戰後在美國人地佔領下才開始建立民主制度,到這兩個國家快速發展起來。前後也不過二十年的時間,相當于是一代人。
四十年差不多有兩代人成長起來,葉楓相信這足夠了。
其實和葉楓想像的不同,這個政改計劃提出以後,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無論是新派還是舊派的官員,對孝廉、賢良和國士的選舉都沒有異議,因為察舉本就是一種傳統的用人辦法,馮桂芬甚至將其提升到堯舜時的古制。
當然異議不是沒有,雖然大方向大家都能夠認同。但是在具體地做法上分歧就十分嚴重,比如選民的資格,就有人認為不應該太寬泛,不過葉楓和馮桂芬炮制出一套完整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提出了幾條標準,文化水平、社會貢獻、社會名聲等。有理有據,何況葉楓也作出了妥協,納稅額已經卡掉了大部分的下層百姓,所以總的來說這個辦法還是得到了。
另外分歧比較嚴重的就是館閣所具有的權限。官員要通過館閣選舉產生,館閣能質詢、罷免官員,政府的重要決策也需要通過館閣。有人質疑官員的權力被大大束縛,不過能坐上一級政府首腦的畢竟是少數,在爭論中,館閣地這些權力也獲得了大部分人的。
還有人擔心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由于官員都由本級館閣選舉產生,或者說是由本地的民意選舉產生,很可能會對上級政府的指令不聞不問。不過這一點也有應對。那就是本級政府的重要決策。也必須得到上級政府地批準,不同事項按照登記、審核的要求。都有具體的處理,包括選舉出來的官員,也必須得到上級政府地同意。
至于上下級政府如果發生矛盾,大體的處理原則是駁回修改,如果最後還是不能同意,一般是提請上一級大理院依法判定。
政改方案提出後,一直在不斷地征求意見並進行修改,即將要在上海實施的這套方案也只是試行,之所以這個時候提出來,一方面是確實要進行改革,同時也是為了拉攏其它勢力,特別是這次將要在河南聯合作戰地捻軍。
「將我們的制度給捻軍的人看,在自己的地方都實行這種相對自治的辦法,何況是他們呢?如果他們願意加入聯盟的話,除了軍隊,具體的政策都是可以做調整地,比如說這個選民資格,就可以放開,放開給所有捻軍地者,」葉楓對王運說道。
王運笑了笑︰「大人所說的地方自治捻軍地首領或許會感興趣,至于這套選舉辦法嘛,那就未必了,誰不想做土皇帝呢?」
葉楓搖搖頭︰「誰都想做皇帝,問題是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皇帝,但他們又都想做皇帝,那怎麼辦呢?民主說穿了就是讓人人有機會,但這不是根本,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制衡。」
「大家都想做皇帝,那最後的結果要麼是大家打一場,誰最後贏了誰就是皇帝,但是這種辦法代價太大,那就通過民主的辦法,大家來選。」
「譬如捻軍的人都想做土皇帝,但是土皇帝有大有小啊,何況他們現在只是土匪,我給他們一個可以通過選舉做土皇帝的機會,他們當然會抓住,就算頭領不同意,下面的人也會同意,下面的人都了,上面的頭領也只能同意。所以你這次去,不僅要和捻軍的頭領談,還要將我們的意思說出去,讓捻軍的士兵都知道。」
「當然,我們最終的目的,不僅要讓捻軍知道,還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不僅給掙錢致富的機會,還會給權力,誰會不?」
葉楓笑了笑,他也知道自己說的只是理想狀態,具體要做的話還是會面臨很多問題。
「除了承諾,咱們在力量上還是要有所展示,反正李鴻章和曾國藩都很不老實,我看也是給他們一些教訓的時候,」李彥看了看參謀長趙勇︰「繼續說剛才的作戰計劃吧,戰場上的勝利才是保障啊。」
趙勇又站了起來,走到掛在牆上的大地圖前︰「第一旅離開徐州參加對僧格林沁的作戰以後,參謀部認為李鴻章可能會有三個選擇,一是按兵不動,緊守安徽;二是北進河南,增援僧格林沁;三是偷襲徐州,趁火打劫。」
「如果李鴻章選擇北進河南,那麼就說明他還想效忠北京的朝廷,不過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葉楓搖頭說道︰「不管按兵不動還是偷襲徐州,李鴻章都應該會向我們提出一些政治要求,這也表明李鴻章不再是清廷的部屬了。」
葉楓皺了皺眉頭,目前的外交事務都是商務部在負責,因為貿易問題始終是這個時代外交的核心之一,但是要應對李鴻章這種國內的政治勢力,就沒有專門的人來處理。「內閣成立一個外務部吧,讓譚鐘麟來負責,暫時只負責和李鴻章他們打交道,以後負責外交,外交暫且還是商務部負責,」葉楓道。
「以外務部的身份和李鴻章他們打交道似乎不妥吧?」王運質疑道︰「我看不如叫內務部。」
「內務部?也好,反正以後內部協調的事情會很多,那就內務部吧,譚鐘麟為內務部尚書,至于外務部嘛,我看伍廷芳那邊整天和英國人交涉海上的事情,讓他來做外務部尚書吧!」葉楓道,隨口又給內閣增加了兩個部門。
雖然他也想將權力結構一步到位,不過那樣的話就會產生很多部級的高官,對于以後的發展不利,而且有的時候很多部門確實還不會分得那麼清,實行大部制至少可以讓工作更好協調,不至于因為分得太細發生交叉或推諉的現象。
對于譚鐘麟的任命大家都沒有疑問,譚鐘麟原本是大理寺丞,管司法這一塊,做得還算盡心盡職,不過這個人性格不夠硬,雖然說不會徇私枉法,但也做不到鐵面無私,葉楓覺得他並不適合這個職位。
何況他也是傳統文人,個人對這份工作並不是非常滿意,更想做政務官,葉楓就趁這個機會將其提出來,他個人也會滿意。
至于整編後的大理院,葉楓倒是覺得左宗棠挺不錯的,這家伙被俘虜之後,還一副驕傲的樣子,被葉楓安排和一幫降將一起進行思想學習,並且到各個地方參觀,如今變化很大,經常參加大學的辯論,馮桂芬的新作,容閎拿出來的新法,他都要研究,不過最近比較沉默,不知道會不會是要開竅的朕兆。
「政治上的事情由內務部來處理,參謀部需要就李鴻章的反應做出軍事安排,如果他想取巧,那就要給他一個慘痛的教訓,」葉楓回轉目光,示意趙勇繼續講述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