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7-02
渡過鴨綠江便是盛京,這里是滿人的「龍興之地」,除去軍事上意義重大之外,在政治上更是重要無比。日本人打到了滿清的龍興之地,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慈禧,光緒,還有滿朝的文武大臣,王公貴族可都慌亂了。對于光緒要求調劉坤一主持遼東的事,慈禧早就慌了手腳,判斷能力也大大下降,同時一時間也想不出更好的人來,于是破天荒的同意了光緒的意見。
不過,對于劉坤一是否能力挽狂瀾,慈禧心里還是沒有信心的。她現在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該快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讓她安安穩穩的過一個萬壽。
不能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到一個地方。慈禧一邊同意調劉坤一主持遼東全權,繼續與日本人打下去,另一方面也在暗地里謀求和談。
此時因為戰爭節節失利,帝黨為首的主戰派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朝局的掌控,反而是掌握朝廷大權的主和派慈禧太後和李鴻章佔據了上風。
李鴻章本來就不想打,完全是日本人、朝廷的主戰派合起來逼著他打的。現在可好,一打就把他幾十年經營的老弟給打沒了。這些可都是他立足于朝堂之上的本錢,失去了這些,他也就失去了與後黨、帝黨鼎足而立的資格。此刻的李鴻章,迫切的需要抱一個大腿,找一個靠山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帝黨首先被李鴻章排除了,有翁同龢這個死對頭在,絕對是不死不休的結果,那剩下來只有一個聯合的對象——後黨!
有了李鴻章的加入,傾向于和談的後黨頓時在朝堂上佔了絕對上風。恰逢劉坤一上任後先後四次在遼河發動反攻,由于指揮不力,皆被日軍擊退。僅十天時間,百余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遼東眼看著保不住了,慈禧害怕日軍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等人的反對,于是立刻啟用被她罷黜的恭親王奕?主持總理衙門。
恭王復出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果然是謀求與日本和談,請各國列強從中調解。由于英法俄已經跟日本穿了一條褲子,奕?只有求救與美國,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美國政府認為對清政府進行訛詐的時機已到,表示願意居間「調停」。
由于軍事上的勝利,日本的胃口已經變得越來越大,氣焰極為囂張,將清政府的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
不過日本雖然在戰場上連戰連捷,但畢竟國力有限,所有的物資全部都消耗在戰場上,這讓日本不少農民不堪重負,不斷發生暴•動。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軍事行動基本上已經達成目標後,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
但日方公開指定要李鴻章充當全權代表,並向清政府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議和條件,否則就無需派代表前往日本。這時清政府十分害怕戰爭繼續下去,為了求得停戰,決心不惜任何代價。
10月9日,李鴻章為清國為頭等全權大臣,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光宗進行談判。雙方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
當時北洋水師雖全軍覆滅,遼東清軍全線潰退,李鴻章手里完全沒有任何與日本談判的底牌。這場談判與其說是談判,還不如說是清國對日本的投降儀式。
面對日方開出的苛刻條件,李鴻章苦苦哀求伊藤博文降低條件。
伊藤博文卻對李鴻章說︰「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李鴻章問︰「難道不準分辯?」
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
李鴻章苦苦哀求減輕勒索,但均遭拒絕。在請示了國內後,夜夜盼著趕快罷兵休戰的慈禧幾乎連日本開出的條件也沒細看,直接就電令李鴻章趕快答應日本的所有條件。大清,打不起了!
10月20日,李鴻章代表清國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之戰,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到後來德國也參合進來,後來居上,大有一舉擠走英俄之勢。三強爭霸,互相牽制,倒也使清國連續數年沒有遭受過不平等待遇。不過隨著甲午戰爭的失利,日本取代清國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月兌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反倒是清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割地、賠款,再次淪落為人人可欺的三流弱國。洋務派幾十年的苦工一朝付之東流。朝野上下,由此信心喪失殆盡。清朝廷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就在《馬關條約》簽署之後第二天,直隸一帶狂風暴雨傾瀉•了三天三夜,無數樹木被連根拔起,農田屋舍損毀嚴重,突如其來的天災傳到紫禁城,光緒及一眾大臣皆面無人色,認為這是祖宗示警,上天憤怒。同時京城大街小巷也流傳著清廷氣數將近的流言。
為穩定人心,光緒不得已之下下了罪己詔,又跑到清朝歷代皇帝陵寢前長跪三天。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國舉國嘩然,平民百姓的聲音倒也不足為慮,但讀書士子的言論也就足以震動朝廷了。
李鴻章回國後,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可回到國內李鴻章卻更加苦悶的發現,他現在已經成了人人喊打的國賊了。
國內民憤四起,而又不能指責朝廷為慈禧傾盡國庫一心籌備萬壽慶典,故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做了大清喪權辱國的替罪羊。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讀書士子們見李鴻章丟官免職還不解氣,在康有為串聯下,四百五十七名來京參加科舉會試的各省舉子聯名上書,康有為主筆洋洋兩萬余字《上今上皇帝書》被遞到了都察院,要求毀約集全國之力與倭寇周旋到底。在京師地大街上只要有官員的馬車轎子經過,便會有眾多舉子圍上去垂泣請命,惹得街市上眾多百姓圍觀,以至大街小巷皆不能行。
軍機大臣孫毓汶、剛毅和徐用儀在得知舉子們再一次動了聲勢更加浩大的公車上書之後,立刻派官員前往都察院,嚴禁接受上書。孫毓汶等舉動被舉子得知後,立刻號召起來要大鬧孫毓汶等官員的府邸,嚇得都察院官員連忙勸阻,好歹勸阻了舉子們地過激行為。至于孫毓汶在得知情況後,嚇得立刻稱病緊閉宅門自此不再上朝。
馬關條約簽訂,帝黨借甲午戰爭奪權的算盤徹底告破,而且這場戰爭的失利也讓後黨對光緒的執政能力多了一個最大的攻訐借口,要求慈禧太後重新听政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光緒只能急病亂投醫,他見在京舉子士氣可用,不顧後黨的反對,破格提拔以康有為為首的一應舉子入朝為官,拉來了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
…………………………………………………………………………
威海劉公島,看著已經被日軍破壞殆盡的昔日北洋海軍基地,鄧世昌與邱寶仁不禁黯然淚下。曾幾何時,劉公島還是輝煌一時的北洋艦隊的基地,北洋海軍提督衙門亦建于此。可現在呢?滿目瘡痍,炮台上的岸防炮被倭寇拆卸一空,劉公島所有炮艇,輔助的艦艇全都成了日本人的戰利品,幾乎凡是有用的東西都被日本人掃蕩一空,就算是蝗蟲過境估計也沒有日本人掃蕩的這麼徹底。
旅順被日軍攻破時,鄧世昌與邱寶仁下令炸沉致遠、來遠兩艦,率海兵突圍而出。由于海路被封鎖,鄧世昌與邱寶仁只能沿陸路從遼東半島兜了一個圈子跑到北洋的大本營天津尋找李鴻章,可到了天津才知道,李鴻章去日本和人家商量和談去了。
得知朝廷決意與日本求和,鄧世昌與邱寶仁深知復仇無望,可又耐不住復興海軍的心思,只好與致遠、來遠艦上的海兵留在天津等待李鴻章回返後再從長計議。可誰知李鴻章回來後帶給他們的並不是希望,而是絕望。
朝廷解除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職務,改由雲貴總督王文韶為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沒有了李鴻章這位核心人物,北洋也就不是北洋了。王文韶雖然有些能力,但絕不足以擔負起復興北洋海軍的重任。
鄧世昌與邱寶仁感覺海軍復興無望,不由心灰意冷,決意返回故里。
鄧世昌是廣東人,邱寶仁是福建人,兩人遣散了跟隨的海兵,只帶著六十余廣東,福建的海兵一同結伴南下。到了山東濟南府的時候,鄧世昌心系海軍,跟邱寶仁提出要到劉公島再看一眼。于是這才有了這觸景生情的一幕。
想起馬關條約上的內容,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而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而且賠款數額更是巨大,兩億兩白銀!
朝廷一年收入不過九千萬兩,拋卻各項開支,想償還這筆賠款也不知何年何月了。
海軍基地被人佔了,想重建海軍也別想指望朝廷拿銀子,想起北洋海軍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復興之機,怎能不讓鄧世昌與邱寶仁黯然?
「我大清海軍復興無望也!」
良久,鄧世昌與邱寶仁相對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