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梟 第140章 暗流洶涌

作者 ︰ 蕭玄武

更新時間︰2012-08-02

世上的確是沒有不透風的牆。

只花了幾天時間的調查,一向以精明強干與細心穩妥出名的許翰,就掌握了大量關于童貫之死與劉延慶失蹤一案的線索。

雖然還沒有十分強有力的證據來澄清事實的真相,但這些線索的矛頭都無一例外的指向了一個本不該十分顯眼的「小角色」——楚天涯!

許翰多少有點震驚。

在率領軍隊前來「馳援」太原的臨行之前,他曾受到官家的秘密接見,並接受了官家「重點調查王稟擅權與割據一事」。

所以,許翰此行的最大目的反而不是針對太原主權或是針對女真人,而是徹查「內賊」。

最初,他們的矛頭很自然的指向了領導太原之戰的河東宣撫司都統王稟,然後是太原知府張孝純。這兩個人,才是太原軍政二界的「大佬」,被定為頭號嫌犯是理所應當。

但經歷了一番調查之後,事實的真相雖然還沒有完全浮出水面,但所有的線索與證據的指向,都讓許翰驚異不已——原來在王稟與張孝純這些「大人物」的背後,都有一根線在牽著。包括助戰太原的太行巨寇與西山眾匪,全都被這根線串在了一起!

而拽著這根線進行各種傀儡操作的人,居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肖小角色!

越查下去,許翰越加觸目驚心。仿佛太原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和這名小角色月兌不了干系。于是,許翰索性對小角色楚天涯進行了一番挖地三尺、追根溯源的徹查,直把他祖宗八輩的底細都查了個清楚!

查到後來許翰反而迷茫了。因為楚天涯的家庭背景可謂是一片空白,他前些年的履歷最多只能證明他是個混跡于太原市井的小流氓,沒有任何值得關注的地方。仿佛就是近來,這個小人物突然就爆發了,平地三尺的翻起了大浪,最終還影響到了大宋與金國的兩國政治、邦交、與軍事對決!

原本,在接手了太原、趕走了完顏宗翰又軟禁了王稟父子與張孝純等人後,許翰本以為是大功告成,該回去向官家覆命了。沒想到這一番調查下來,讓他感覺有點後怕——差點就走漏了幕後元凶!

上次黃龍谷一戰時,許翰派姚古去善後,成功的將王荀及其麾下人馬帶了回來。當時王荀及軍士們堅持說楚天涯已經死于混戰,姚古與許翰等人當時沒有太過在意,因此沒再追查。現在許翰認識到了楚天涯的份量,于是下達嚴令——生要見人死要見尸!

于是,王荀和許多當天一同出征的將士,成為了受審對象。幾番軟硬兼施與嚴刑拷打之後,許翰終于獲悉——楚天涯已經逃到了七星山!

「絕對不能走月兌了這個巨寇奸賊!」許翰怒了,一個無名肖小居然將諸多朝堂大員玩弄于股掌,還一手導演了大宋與金國之間的政治博弈與軍事較量,這讓他們這些仕人將軍們情何以堪?

當下,許翰就要對太行七星山興兵討伐,一來捉拿元凶楚天涯,二來,也順手解決這個盤踞在河東的最大響馬勢力!

在許翰看來,七星山不過是一個草莽山寨,根本無法入他法眼。和他手下的二十萬朝廷王師相比,也根本不值一提。朝夕之間,彈指可滅。

不過,許翰一向行事謹慎。由于對太行的情形不盡了解,于是正式下令對太行用兵之前,許翰特意去問了一下張孝純的意見。

張孝純雖是被軟禁了,但許翰與他曾有交情,而且張孝純的兒子如今還正在許翰麾下任將。因此許翰並沒有過分的為難張孝純。閑來無事,許翰還會與他聊聊天,借以了解太原的一些情況。

于是張孝純的一席話,改變了許翰的看法與想法,他決定改武斗為文斗,用上大宋官員們最擅長的權謀與統|戰這兩大|法寶,對實力強大的七星山「義軍」進行分化、招安與收編。

這顯然比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武力征伐,更加有效。

計議已定,許翰馬上派出了使者奔往東京向官家請示匯報,同時也派出了使者前往七星寨,先行示好並傳達這一意向,以便先下手為強的穩住七星山的人再說。至于捉拿元凶楚天涯的事情,他決定暫時不提,以免打草驚蛇。

打仗,帶兵出征的大宋文官們多半不行;但權謀攻訐,他們絕對已是修煉到了爐火純青。許翰是大宋朝廷上為數不多的、負有剛膽與正直之名的良吏,卻也月兌不下這層時代的外衣。

這個時候,七星寨里也不平靜。

楚天涯在慶功宴上推辭入伙,又請求七星寨的人搭救王家父子。這番舉動就像是給七星寨這個暗流洶涌的深水潭里扔下了一枚魚雷,此前隱藏的危機與矛盾,一觸及發。

就在楚天涯與孟德兄弟二人,在秘密商議如何憑借自己的力量搭救王家父子、並重建青雲堡的時候,七星寨的幾位大首領也沒有一刻閑著。關山、焦文通與白詡這三位山寨的核心大佬,在慶功宴的當晚就秉竹而談,談了個通宵。討論的,就是關于王稟與楚天涯的事情。

能夠坐到今天的位置,這三位都不是等閑之輩。楚天涯與孟德能夠看到的、想到的,他們也都能看到想到。尤其是白詡,他的智慧本就超乎常人而且眼光獨卓,針對是否出手搭救王稟他並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而是在戰略的高度,以一名軍師的身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看法,與楚天涯驚人相似。他認為,盡管和許翰打交道、與朝廷官府過招會有很大的難度,如果要動用武力會招致很大的損失,但是黃龍谷一役讓七星寨打響了名頭。在這樣的時候如果七星寨再高舉義旗前去搭救王家父子,會令天下英雄刮目相看,從而贏得許多民眾的支持與良好的名聲。這能讓七星寨發生月兌胎換骨的改變——從山賊響馬,真正過渡到救國義軍!

所以白詡認為,救王稟其實不應該是楚天涯的個人私事,而是關乎七星寨命運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白詡的話,在七星寨里向來很有份量。關山與焦文通這兩位大當家,從來都是對他言听計從。

但是這一次,白詡沒有直接表態是否應該救人,也沒有定下計策說具體如何救人,只是說了一點自己對未來的構想。他要把決斷權,完全的交給兩位大當家。

關山與焦文通,終于不能再回避他們之間存在的那個最大分歧,也可以說是唯一分歧——是否接受官府的招安?

早在幾年前,太原的官府就對七星寨與太行諸山發出過「招安邀請」。尤其是針對關山,太原府下了不小的功夫來游說。因為關山在落草之前曾經是太原府的總捕頭,那時他的名氣就已經不小,號稱‘河東第一俠’。前任的太原知府對關山,還有莫大恩情。

因此,關山個人還是很願意七星寨接受招安的。他認為,山賊響馬不能做一輩子;讓眾家兄弟都做回良民,才是最好的歸宿。

他的想法,在山寨里不缺少支持者。

但是焦文通,不同意。他曾經在東京為官,身為帶御器械(皇帝的貼身保鏢),他見得最多的就是官家的昏庸無道與官府的**黑暗。若非是心灰意冷,他也不會棄官遠走上山落草。再要他回到以前的那個老地方,焦文通是打死也不肯!

兩位山寨的老大,在這一點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時日漸久,七星寨就因為這兩股「思潮」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

這一次針對是否救王稟的問題,讓七星寨里的兩股思潮發生了重大的踫撞。其實關山與焦文通這兩個注重義氣的好漢,都還是一致的認為七星寨應該救人。但是如何具體實施,可就出問題了。

要救王稟,就不能繞過許翰。許翰代表的是官家和朝廷,七星寨要與之對話,就得有自己的立場。那麼,究竟是站在和朝廷對立的立場上,用強硬的態度與許翰交涉;還是站在支持朝廷的立場上,和許翰去商量呢?

關山認為,只要七星山願意站到支持朝廷的一方接受招安,那麼王稟就不會有什麼勾結響馬、割據弄權的嫌疑,反而還會護國有功。救人的問題,就能很自然的迎刃而解。而且這樣做,不費一刀一兵,眾家兄弟還能做回良民、加入官軍抗金救國,一舉多得。

焦文通卻不這樣想。他認為,大宋的官家向來就十分的小心眼,最容不得武將有半點的出軌之舉。王稟既然已經干下了奪取兵權、擅做主張這樣的事情,不管他的出發點如何、最終的結果如何,朝廷都絕對不會放過他!——若不殺之以儆效尤,簡直就是與大宋立國的宗旨背道而馳!

這時候七星寨再把自己搭上去,簡直就是飛蛾撲火!一但眾家兄弟歸順了朝廷,等待大家的非但不是論功行賞做回良民,反而會被劃為王稟從犯被清算,遲早落得個斬草除根,自取滅亡的結局!

……

兩位大當家各有道理各執一辭,通宵達旦的深談都無法說服對方。越往下談他們越發的感覺到疲憊與無奈,也有點擔心因為這樣的爭論會壞了兄弟情誼。其實他們也清楚,表面上看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意見分歧,實際上,就是代表了山寨里所有人的兩股不同意見。

于是他們只好听取了白詡提出的一個折中的方案——先派人去聯系一下許翰,探一探他的口風再說!

各懷鬼胎的許翰與七星寨,居然不謀而合的同時向對方伸出了試探的觸手。

許翰的使者進入山寨的這一天,夾在兩方人馬中間的楚天涯,感覺到了一股強烈的危機,如泰山壓頂一般的撲面而來!

孟德的反應,比楚天涯的更加激烈。就在使者和山寨的頭領們一派和氣的「把酒言歡」的時候,他沖進楚天涯的房里義憤填膺的喝道︰「兄弟,咱們要被出賣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宋梟最新章節 | 宋梟全文閱讀 | 宋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