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至極,遼軍在宋軍的前後夾擊之下很快便被擊潰,沒有主將的號令,一千多人如同潮水一般朝前關退去。岳飛匯合張武威後,又一鼓作氣將殘兵趕出岐溝關外,將大宋的王旗插在了前關。楊庸緊隨其後,將主力又移至五里外的前關,修築城防,打造守城器械。
直到天色漸黑,探馬來報,說攻打岐溝關的遼軍已往涿州退去。眾將听得不由松了一口氣,岐溝關算是保住了。
入夜時分,楊庸借花獻佛,在前關設下筵席。一是為了款待馳援而來的岳飛,二也算是慶功。只是敵兵剛退不久,筵席上被下了禁酒軍令,將士們只得以茶待久,好在殺得三五頭肥豬,又牽了幾只女敕羊,眾人直吃得嘴角流油,滿面紅光。
楊庸更是被眾將圍繞,四個守備營的都頭都十分感激他帶著一群新丁打敗了遼兵,張武威更是納頭要拜,被楊庸攙扶了起來。
不多時,後關報說真定援兵到了。楊庸又與眾將前去迎接,卻見一支五百左右的騎兵打著火把通關而來。為首兩人,一人鶴發銀須,雖是衣甲著身,卻透著一股文人之氣。另外一人年紀輕輕,卻是錦衣華服,玉冠玉帶,見了楊庸一行,只是微笑,不多言語。
岳飛見了那老者,趕忙下關去迎,單膝叩拜道︰「岐溝關告急,飛擅自馳援,還望恩相贖罪。」
楊庸緊隨其後,听岳飛稱呼那老者為恩相,便知這正是河北宣撫使劉韐。這劉韐坐鎮河北,為抵遼兵,在真定征召鄉勇,岳飛前去應征,因其槍技嫻熟,營內罕見敵手,便被劉韐升為都頭。岳飛喊他恩相,也不為過。那劉韐見了岳飛,不僅恕了他丟棄軍糧的罪責,還大為贊賞他果敢勇武,挫敗遼軍主將耶律項沖,又奇兵出關打得遼軍丟盔棄甲,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那華服年輕人也頗以為然,大咧咧地說道︰「今番岐溝關得守,免去了關內百姓涂炭,在座諸位功不可沒。此一大功,必要上呈陛下,論功行賞。」
楊庸不知這人是誰,但見劉韐對這年輕人也似乎很是敬讓,情知這人的身份不低,又不好明問便住口不語。張武威卻出列說道︰「宣撫大人,守備營主將趙文趙指揮臨陣月兌逃,我等眾將士雖是搏命相拼,卻與軍陣之事一竅不通,多虧楊公子危急關頭接替關內防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劉韐聞听,便知張武威說的就是眼前的白衣公子。這楊庸長得雖是不錯,五官清秀,唇紅齒白,只是面色稍顯萎靡,卻不知是干下了如此大事的人,便不由多看了幾眼。那華服人也是「哦」了一聲,將目光移了過來。
楊庸長揖到地,細聲說道︰「楊庸不敢居功!」
「有無功過,朝廷自由論斷!」那華服人「呵呵」而笑,雖是只有二十一二歲,但說起話來卻官腔十足。楊庸料定這人身份恐怕至少是三公往上,但哪有如此年輕的三公?定是個王爺該錯不了。劉韐也不挑明這華服人的身份,只喚他為官人。楊庸細想,更加肯定自己猜測不錯。只是這趙家官人深入前線,也該保密而已吧。當下便也裝了個糊涂,迎了一干人等進關入座,重新置辦酒席,上酒上肉。
楊庸將主位讓給劉韐,劉韐哪里肯坐,只請那趙家官人上座。那官人也不拒絕,大咧咧地盤膝坐下,便敬酒三杯,以慰眾將。末了,又單獨敬過楊庸,問了些家境學識,楊庸只說是汴梁人士,在劉光世幕府下參贊軍務,但無軍職。那官人對楊庸似是頗為滿意,只說日後定要秉呈聖上,大賞與他。
楊庸告了一聲謝,又將眾將引見,一一述說他們的戰績和功勞。便連如何射殺遼軍參將,如何圍困耶律項沖,又如何潛入暗道,封堵遼兵的退路也說將出來。楊庸只想為眾人爭些更大的軍功,這其中說得也有些夸大,但總還是基于實情,那官人听得眉開眼笑,大贊「若是軍中將領都如岐溝關眾將此般勇猛,怕是早已收復燕雲。」劉韐听了雖然不是很以為然,但對岐溝關守備軍士們也都刮目相看,很是贊賞。
好容易將劉韐和趙家官人安頓住,前關又來報說有一支人馬叩關,來人說是定北將軍前軍先鋒副將。因為天色烏黑,不分敵我,守關將佐不敢大意,只是讓人來報與劉韐,又順便來報了楊庸。
楊庸听這個將號怎如此熟悉,細細想來,便一拍大腿,這定北將軍便是劉延慶,劉延慶的先鋒副將,便是韓世忠啊!
梁紅玉听得是韓世忠來叩關,也穿了衣服跟了出去。兩人來到前關,只見劉韐已經到了。有人問關下:「來者何人?可有通關將令!?」
關下一個嘶啞粗狂地聲音答來︰「我乃定北將軍帳下前軍副統制韓世忠,從燕京城內退來,你等快開關門,否則遼兵追來不堪設想。」
楊庸听得真切,這便是結義大哥韓世忠。只是那聲音听來頗為蒼涼,似是一路上受盡艱辛,心里「咯 」一下,難道劉延慶真的敗了?耶律項沖攻打岐溝關,就是為了切斷敗軍的退路,好聚而殲之?
劉韐顯得持重許多,只問關下有無劉延慶的通關將令。韓世忠哪里拿得出來,只得下馬問道︰「關上的可是宣撫大人?」
劉韐也不含糊,答道︰「正是!」
韓世忠泣求道︰「大人容秉,我等將士依令殺入燕京,孤軍奮戰一日一夜,五百軍士死傷殆盡,前軍統制郭藥師更是身負重傷。退出燕京後,又被遼軍一路追擊,但大軍似乎已然大敗,我等見涿州也已失守,不得已便退回岐溝關。將士們三日三夜與敵周旋,早已是各個帶傷,再無休息醫治之所,重傷者怕是不治了。」
劉韐還想再問,楊庸已是一人跑下關去,讓守門的將士打開關門,一邊喊著「大哥」,一邊與梁紅玉兩人迎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