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宋軍全面停止北伐。七月六日,除留守岐溝關的必要兵力外,增援大軍撤回真定。劉韐先行一步,帶著楊庸、郭藥師和韓世忠等一同赴京述職陳案。楊庸一回到汴梁,便去了京口妓營替梁紅玉銷字,那老鴇本是個識色的人,哪需劉韐作保,但見楊庸模出一錠赤金,她便眉開眼笑,當場便注銷了梁紅玉的名字。楊庸領著眾女又去買房子,梁紅玉和茜兒喜歡安靜,柳兒喜歡寬敞,蕭慕容沒什麼要求,只要有個廂房容身,再有兩個丫鬟伺候就行。
楊庸依了她們的意思,在郊外購置了一處大宅院,五進宅門,光房舍便有二十多間。再花幾個錢,請了些泥瓦工匠、花草園藝將整座宅子修繕一新,不多日便教眾女搬了進去,自己卻和韓世忠、郭藥師依舊住在劉光世賜賞給他的宅院里。
其時劉延慶和劉光世分別已從北地逃回,趙佶听聞大軍戰敗,怒不可遏,眾臣痛打落水狗,樞密使童貫連上數道奏表,要求嚴懲敗軍之將,以匡國威。趙佶毫不手軟,一道聖旨頒下,免掉了劉延慶的兵部尚書郎、定北將軍,削去軍職,流徙三千里,扁到江西筠州安置。劉光世也同時官降三級,扁回鄜延路,削去軍職,改知懷德軍,前面還加了個「權」字,意思就是暫時當個知縣。
該罰的都罰了,劉家在這一次浩劫中徹底沉淪。某一日,楊庸與韓世忠在京城內閑逛,不料意外地踫到了被遼軍虜去的王淵王幾道,他本來是劉延慶大軍的右路統制,專門負責運管糧草,策應右翼,只因中軍敗得太快,他趕去救援時被蕭干當場拿下。後來也不知怎麼地就被他跑了出來,一個人騎了匹騾子,直在北地晃蕩了近半個月,才終于回返到了汴京。
見了楊庸與韓世忠,王淵老淚縱橫,直說這仗他帶來的將士幾乎全數戰死,大宋自熙寧變法以來所積攢的軍力,也在這一個月間傷耗殆盡。十年之內,怕是再也起不了波瀾了。韓世忠曾經是王淵的舊從,這次死里逃生,對生死之事已是看得淡了,于是好言相慰。楊庸請他二人去了新宅,吩咐柳兒做了一桌好菜,三人只是悶頭喝酒,直到大醉酩酊。
不幾日,朝廷的封賞也下來了。劉韐帶著聖旨,直奔楊庸的新宅。果然不出楊庸所料,在燕京城內孤軍奮戰的郭藥師被當做了此次北伐的楷模。不僅賞賜豐厚,更是許下了燕雲兵馬總管的差使。雖然是個空餃,但日後收復燕雲,他便是此地的最高軍事長官。其時郭藥師的傷已痊愈,能下床走動,見了聖旨一時按捺不住,痛哭流涕。劉韐以為郭藥師是感激聖恩,不料郭藥師卻朝北搖擺,告慰常勝軍在燕京城里的那些戰死的英靈。
楊庸很是理解他,那五百死士原本就是郭藥師手里的血本,一次性在燕京賠了個干淨,怎能叫他不傷心流淚。
韓世忠提任青州兵馬都監,受武節郎。專職整治軍備,修造軍器,編練鄉勇。而王淵卻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團練使,散官上升一級,實權卻是降了兩級,實乃明升暗降。
而楊庸有秀才的功名,朝廷討論賞罰時,禮部認為楊庸該授同進士出身,先外放州府,也算為朝廷儲備人才。兵部因為劉韐的力薦,又想讓楊庸統兵鎮御一方,雙方就楊庸該從文還是該從武爭論起來。趙佶不勝其煩,只問何處有所空缺。吏部侍郎出列奏秉,只說袁州通判之位空缺。趙佶當即大手一揮,賜楊庸同進士出身,判袁州事,並賜銀魚袋,權知袁州事。
這一串繞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楊庸繞了半天,劉韐總算說了個明白。
皇上的意思就是,給楊庸賜了個進士出身,也就是他不用考試就是進士了。然後又賜官袁州通判,總理袁州的政務、軍事,最讓人玩味的是權知袁州事和賜銀魚袋這兩個封賞,知州事便是一州長官,權知就是暫時擔任一州長官。但是有宋以來,知州事最少都是五品官,而一州通判雖然是皇帝親自任命,但官階卻是從五品,所以趙佶賜了個銀魚袋給楊庸來提升他的身份。
楊庸明白了,知州和通判都是一州的長官,任何一道州府文令,都必須由兩人共同簽署才能生效。通判由皇帝親自任命,更負有監督知州的責任。好吧,他現在是通判,又是知州,意思就是自己監督自己,這皇帝也太大方了吧。
話說,趙佶下了這道旨也是滿朝皆驚。賜同進士也就算了,判個通判更是頂了天。但同時還權領了袁州知事,這就不合理了,根本就是大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一眾大臣還未反應過來,禮部還在掰指頭算,中書門下平章事王黼就出列奏道︰「陛下,此事似乎不合理法,知州與通判怎可盡只安與一人身上!?」
趙佶皺著眉頭,問道︰「那依王卿所言,誰可去知袁州事?據朕所知,這三年里,袁州總共換了七任知州,在朝的諸位,誰想任這第八位?」
滿堂頓時鴉雀無聲,王黼還想說些什麼,但見禮部根本不出來應和,也就只好不了了之,只嘆此等末世早已是禮崩樂壞。
陛下的意思他懂,袁州為何三年換了七任知州?那是因為袁州地處偏遠,匪患猖獗,常常打家劫舍,侵州陷府。近三年來的七個知州,因為剿匪不力而被撤職的有兩個,因為力不從心而請辭的有兩個,因為太過張揚被草匪殺害的有兩個,還有一個干脆在上任的路上落水溺亡,連袁州府的大門都沒有看到。
眾官想到這其中種種,也不由得心驚肉跳起來,那里簡直就是個大墳。現在他們似乎明白陛下為什麼一上來就給楊庸如此大的待遇,直接跳升五品官,還將一州的軍政大權全權交給他。現在想想這其中利害,也就沒有人眼紅了。
楊庸哪里想得到,他即將要去的地方,環境究竟壞到了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