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後,孔原頭上的傷終于好得差不多了,在這段時間,孔原也從和這對中年夫婦的對話中模模糊糊猜到現在大概是東漢末年,為什麼說是模模糊糊。又說是大概呢,畢竟趙河夫婦二人只是一般的農民,對于什麼人是皇帝是不太清楚的。
孔原也了解到他在這個時代的名字叫趙喜,那對中年夫婦就是他在這個時代的父母,父親叫趙河,母親顏氏,那四人是他的四個哥哥,從大到小分別是趙福、趙祿、趙壽、趙財。開始的時候,孔原也暗暗覺得好笑,農民就是農民,給孩子起名字也這麼俗氣,叫什麼福祿壽財喜,真難听。但是,過了沒多久,孔原忽然想起一件事情,為此孔原還傷心了好多天,沒想到自己竟然成了農民的兒子,而且是有五個孩子的家庭,溫飽問題就難解決,在這弱肉強食的封建社會,以後還怎麼混呀。
但是,經過幾天的初接觸,孔原現了趙河夫婦的樸實和趙福兄弟間的友愛,也慢慢地被他們所感染、感動了,孔原暗下決心,不管現在是不是東漢末年,自己一定要憑借自己的能力闖出一條光明大道,讓這個家庭能夠過上好日子。
又過了一個月,孔原基本上把所有的情況全都模透了,現在確實是東漢末年,當朝的皇帝是漢靈帝,這一年正是熹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72年,孔原所在地是並州的樂平郡,郡守是趙邱。
趙喜(以後稱為趙喜)的家雖然也在樂平郡,但是距離樂平郡的治所沾縣卻是很遠,屬于冀州和並州的交界處,地理位置比較偏僻,所以當地的人口也不太多,整個村莊也只有幾十戶人家。
既然已成事實,趙喜也就暫時心安了,在這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還怕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嗎?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
但是,很快,趙喜就現自己的生活很枯燥,父母兩人每天一大早就上田中干活去了,四個哥哥也都去幫忙了,中午的時候母親一人回來做飯,做完飯之後兩人先吃了,然後母親再給父親和四個哥哥送去一份。到了晚上,父親、母親和四個哥哥才回來,草草吃了晚飯之後,父親便到外面和村里的其他人嘮嗑去了,母親則一個人在油燈下織布或者洗衣服、縫補衣物,只有四個哥哥陪著自己說了一會話,便跑出去玩了。
父親回來一般就在一個時辰之後了,一旦父親回來,母親也就停止了手中的活,讓趙趙喜先去睡覺,然後出去將趙喜的四個哥哥喊回來,讓他們睡覺,等所有的孩子都睡了,母親也就會吹滅了油燈,隨父親去休息了。
這樣的日子很枯燥,實在是太枯燥了,趙喜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喊。但是,沒辦法,誰讓有兄弟五個呢,能夠裹住溫飽就不錯了,家中根本沒有多余的錢供他們去學堂念書,而且前不久趙喜又因為摔破了頭,使得本來就很貧困的家庭增加了錢的外債,讀書的希望更是早在趙福四人心中成了泡影(趙喜則不然,正不願學什麼之乎者也呢),好在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趙福兄弟四人並沒有因此有任何抱怨。
但是,也正是因為摔破了頭,使得趙喜的異常並沒有給趙河夫婦和趙福兄弟四人帶來任何的疑心,以為是什麼後遺癥,但是看趙喜的行動、說話一切正常,只是以前的很多事情記不起來了,所以也沒有很在意。
既然沒得學上,傷勢好了之後,趙喜除了每日跟隨哥哥們一起下地幫父親母親干些簡單的農活,其它的時間便跟著哥哥們一起和村中的一些孩子們玩在了一起,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于趙喜的失憶也是很快就接受了,並沒有很在意,而且趙喜在傷勢未好之前早就從四個哥哥口中對整個村子的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少不了這村中的孩子們,所以趙喜很快就和這群孩子玩到了一起。
由于沒有計劃生育。這個村子在八歲到十六歲之間地孩子大約有一百多個。由于年齡層地不同。孩子們在一起玩地群體也不一樣。和趙喜玩在一起地這十多個孩子都是八歲左右。而在這十多個孩子當中。有一個叫劉巧地女孩。年齡和趙喜相當。並且比趙喜還要大上兩個月。特別引得趙喜關注。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劉巧絕對是一個美人胚子。水汪汪地大眼楮。高聳地鼻梁。小巧地嘴巴。尤其是笑起來。兩邊臉上都有一個圓圓地酒窩。特別好看。
以前地時候。他們也經常在一起玩耍。那時候劉巧對趙喜並不是很在意。但是自從趙喜受傷好了之後。劉巧就對趙喜格外注意了一些。
為什麼呢?因為原來地趙喜是一個膽小怕事、生性懦弱。見了女孩子更是臉紅得像猴地人。猴究竟紅不紅。劉巧不知道。反正大人都是這麼說。而現在地趙喜卻是一反常態。成了孩子們當中最勇敢地一個。並且性格也生了突然地轉變。從原來地不愛說話。到現在地滔滔不絕。更是時不時還將一些稀奇古怪地故事和讓人捧月復大笑地笑話出來。這個轉變讓心細地劉巧覺得好奇怪。卻又很不理解。
劉巧地家境也是和趙喜差不多。劉巧地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還有兩個弟弟。而且劉巧地母親身體也不太好。不能干重活。所以劉巧地家境甚至于比趙喜還要貧困。但是。劉巧自幼懂事。僅僅八歲就已經學地一手好針線活。正如其名。心靈手巧。
劉巧經常繡些東西被父親拿出去賣。也能掙一點錢。後來。劉巧繡地東西進了太守府。很得太守夫人地喜歡。于是。劉巧繡地東西便被太守府全包了。而且價格也比在外面賣要高上許多。這使得全村人都對劉巧刮目相看。認為她日後必能大富大貴。多年之後。果然應了這句話。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五年過去了。經過五年平淡卻又興奮。枯燥卻很溫馨地生活。趙喜逐漸適應了。雖然生活不富裕。甚至于可以說是相當貧困。但是這里地人們都是那樣地樸實、真誠。沒有一絲一毫當代社會地那種爾虞我詐。
五年的生活,可說短也可說長,五年的時間讓趙喜和劉巧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一種惟妙惟肖的關系,其實也只能說是劉巧的內心對改變後的趙喜有一種莫名的喜歡,這就是所謂的朦朦朧朧的愛情,只是劉巧太小,只有十三歲,還不懂什麼是愛情,只是朦朦朧朧知道自己很喜歡和趙喜在一起的感覺。
但是,趙喜就不一樣了,雖然現在只有十三歲,但是心理年齡卻遠非十三歲的孩童所能比,看著劉巧一天天的變化,要說趙喜心中沒有一點什麼想法,那絕對是自欺欺人,本書也就只能到此為止,成為太監了。
看著兩個孩子整日混在一起,越來越親密的樣子,兩家大人心知肚明,看在眼中,心中也就有了計較。在古代的時候,婚姻是要門當戶對的,兩家都是農民,都是社會的最底層,家境相差無幾,正好是門當戶對。
但是,就在這一年的四月的時候,生了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兩人的生活。這一年是漢靈帝熹平六年,舉國大旱,另外還有七個州蝗蟲成災,眼看就要顆粒無收。靈帝下詔,命三公分別舉奏苛刻酷虐和貪污的地方官員,一律將他們罷免。
當時的三公分別是司徒楊賜、太尉劉寬、司空劉逸,三人皆是清流一派的忠臣,得到靈帝旨意之後,果真在全國對刺史和郡守進行了一番調查,如實報給了靈帝,靈帝盡數將他們罷免,並州刺史郝汀以及樂平郡的太守趙邱都在其中。
郝汀和趙邱被罷免之後,新任的並州刺史和樂平郡太守分別是丁原和王博,丁原的名字對于學歷史專業的趙喜來說,自然是再熟悉不過了,而新任的樂平郡太守王博,據說是冀州的趙國人,其父曾為五官中郎將,當第一次听到王博的名字的時候,趙喜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熟悉,卻又想不出他是三國中的那一位。
丁原算得上是一個清官,來到並州後不久之後,便下令各地官員立即開倉放糧,救濟受災的百姓。這一舉動立即受到了並州百姓的擁戴,丁原一下子名聲大振。王博也算得上是一個清官,就在剛上任之後,王博便下令開倉放糧,據說全州開倉放糧還是王博向丁原建議的,因此兩人的關系相當不錯。
並州的存糧畢竟很有限,開倉放糧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尤其像趙喜和劉巧這樣的家庭,僅僅靠開倉放糧是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的,對于兩家的大人來講,這就要面臨著一個最殘酷的問題--賣兒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