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唐瑁密報之後,何進不由大驚失色,由于事關重大,何進不敢怠慢,連忙讓人按照唐周所說進行秘密調查,五天之後,調查的結果果然和唐周所說一模一樣。何進立刻進宮面聖,向靈帝詳述此事。
听到何進的全盤敘述,靈帝更是惶然失色,一邊因何進舉報有功,封其為大將軍,慎侯,總管天下兵馬(根據歷史,何進應該是在黃巾起義的一個月之後,才由河南尹升為大將軍的,但是那是歷史,本書並不完全按照歷史來敘寫),封唐瑁為會稽太守,同時赦免唐周之罪,隨同唐瑁前往會稽,一方面立即將封等一干人等下獄,另一方面趕緊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大將軍乃是武將之,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當然,何進乃是一屠夫,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的庸碌之輩,如何能夠擔任大將軍的職位,靈帝原本也沒有這個意思,但是靈帝一直飽受何皇後的軟施硬磨,再加上此時黃巾之亂已經爆,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合適的大將軍人選,所以也只能暫時讓何進擔當了。
本來在光和四年的時候,司徒楊賜曾經上書言︰「張角聚眾為教,欺騙百姓,雖然經過微臣規勸,卻仍不悔改。現在若是直接命令州郡進行捕討,恐怕會使其驚恐,反而加禍亂。可以假意封其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麻痹其意,遣散其教眾,各歸本郡。便可以孤弱其黨,然後逐一誅殺其手下頭目,則可不勞而定也。」
前面已經講過,張角對楊賜有救命之恩,而且楊賜還一手促成了丁淮和張寧的婚事,可為什麼在數月之後又會上書朝廷呢?
原來,楊賜雖然心承張角的救命之恩,但是卻也是能夠區分大是大非之人,一旦現張角聚眾越來越多,雖然反意不是很明確,但是作為大漢的一個忠臣,楊賜還是選擇了上書朝廷,提防張角,或者將其剿滅。
等到楊賜被罷免之後,這件事情便被擱置了。後來,司徒掾劉陶再次上疏提出張角之事,意思和楊賜原來的上書差不多,也是建議朝廷應該立即難,將張角等一眾賊緝捕,避免大亂。但是,在張讓、封等人的有意周旋之下,靈帝和上次一樣,仍然不以為意。
現在,張角之禍已經迫在眉睫,靈帝才是慌了手腳,匆忙上朝,剛剛坐在龍椅上,便急忙向百官問道︰「張角之禍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朕悔不听當初楊賜、劉陶二位愛卿之言,方有今天,實乃朕之過也,但如今事情已經迫在眉睫,眾卿可有良策?」
靈帝的話音剛落,太尉楊賜便出列道︰「陛下,根據大將軍所得情報,張角之眾已達數十萬之眾,但是畢竟大多乃是農民,並未得到正規訓練,戰斗力與我大漢正規軍隊相比,實在不堪一擊,陛下可令上將數員,各領精兵,分路討賊,不出兩年,必然能夠剿滅張角之亂。」
楊賜原本是司徒,但在光和四年的十月,被靈帝罷免,降為太常。而在一年後,也就是光和五年的十月,楊賜又被靈帝升為太尉,所以現在楊賜的官職是太尉。在東漢之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之,掌管軍政,司徒為三公之次,主管民政。
靈帝听到楊賜地話。急躁地心情稍稍平靜。道︰「楊愛卿可有良將可為朕分憂?」
楊賜心中暗道。以前我說要對張角及時防備地時候。你不听。現在又慌了手腳了。心中雖然這樣想。但嘴上不得不道︰「微臣心中倒有三個人選。」
靈帝大喜。原來以為楊賜能夠有一個人選就已經不錯了。沒想到楊賜一張嘴就是三個人選。靈帝雖然有點昏庸。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地道理靈帝還是知道地。于是。靈帝抑制不住內心地激動。慌忙問道︰「那三個。愛卿可道來。」
楊賜早是心有城府。不慌不忙道︰「這三個人有兩個人不在朝中。一個是北地太守皇甫嵩。一個是尚書盧植。最後一個乃是漢中太守丁淮。若有這三人領軍征討。微臣擔保不出兩年必然能夠平定叛亂。」
楊賜地話音剛落。何進心中便犯起了嘀咕。楊賜這個老家伙畢竟老奸巨猾。所推薦地人必然都是能征善戰之輩。倘若真地平定了叛亂。自己這個大將軍地豈不是要讓出來給楊賜這個老東西了。不行。我不能讓好事全落在他身上。
于是。還沒等靈帝開口說話。何進便一閃身出列。站在楊賜地右前方。道︰「陛下。微臣以為楊太尉之意不可采納。」
靈帝知道自己的這個大舅哥有多少斤兩,沒想到他竟然敢在這個節骨眼上出列阻止,也不看現在是什麼時候,馬上就要火燒眉毛了,還在這里瞎湊熱鬧,若不是擔心會影響其他大臣的言路,靈帝早就將何進給喝斥下去了。
沒奈何之下,雖然明知何進不會有什麼好主意,靈帝只有強作笑顏,問道︰「哦,何愛卿有何良策,道來,也可為朕分憂一二。」其實,靈帝這是話中有話,意思是說,你何進能有什麼辦法。
但是,何進卻是個大老粗,沒听出來靈帝話中的意思,還以為皇上對他十分欣賞呢,挺了挺腰板,傲眼一掃群臣,清了清嗓子,道︰「陛下,臣以為若是單憑三路精兵掃平天下黃巾,雖然也可以做到,但只恐兵力過單,時日過長。根據唐周所報,黃巾之眾遍布八州之廣,且人數甚眾,非三路可敵,微臣也保舉一人,乃是諫議大夫朱。另外,以微臣看來,陛下可一面令四路大軍專攻黃巾軍主力,一面可令各州州郡各自募兵,抵抗地方的小股黃巾,如此一來,一兩年之內必然能夠掃平黃巾之亂,還請陛下聖裁。」
別看何進以前是一個屠夫,沒有讀過幾天書,這一席話說得還頭頭是道,確有幾分道理,不但靈帝听了心中暗暗點頭,就連其他一些認為何進沒什麼本事,全靠裙帶關系才到達大將軍之位的大臣們對何進也改變了看法。何進的這一番話,不但博得了靈帝的欣賞,也為自己招攬了一些臂膀,如袁紹、曹操等人。
但是,雖然這番話听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並且現在卻是對于及時平定黃巾大有益處,但是其中卻有一個致命之處,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一旦各州郡募兵抗擊黃巾之後,勢必會成為尾大不掉之勢,一旦不再听從中央號令,必然釀成諸侯割據之局面。
當然,由于當時人的局限性,不可能會看出來這樣做的後果,一是當時的人大多是忠君愛國之人,從未想到要不服從中央管轄;二是誰也猜不到漢靈帝會早死,以至于太子年幼,不能執政,進而演變成何進欲誅殺宦官反為其害、董卓進京等事情,這後來之事是完全出乎群臣的意料之外的。
靈帝大喜,道︰「何愛卿真乃朕之肱骨之臣,慮事如此周全,何愁黃巾不滅。太尉和大將軍方才共同保舉了四位領軍之將,大將軍又建議各州郡募兵抗擊黃巾,不知眾愛卿可有其他補充?」說完,掃視了群臣一遍。
這時,楊賜再次出言道︰「陛下,既然派兵討賊,並且讓各地加強戒備,但京師的防御不可不加強,還請陛下讓大將軍統率左、右羽林軍,屯兵洛陽,拱衛京師,並星夜調兵進入洛陽外圍的函谷、廣成、伊闕、大谷、軒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大軍事關隘,以加強京師外圍防御。」
楊賜確實老謀深算,考慮問題極為全面,洛陽乃是天下之,一旦京師震動,天下不戰自亂,所以這洛陽的防御是必須要加強的。一旦洛陽的防御得到加強,黃巾軍便只能在各地造成一些動亂,經過大漢軍隊的鎮壓,必然不會長久。
經過楊賜的進一步補充,這個計劃已經算是十分完美了,根本不需要再有什麼補充了。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兵源、糧草等等事宜了,當然這些問題對于當今皇上來說就算不得什麼大事了,只要能將方案定下,還怕沒有兵源、糧草嗎。
見眾人沒有一個人再開口,靈帝便道︰「既然如此,封皇甫嵩為左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丁淮為右中郎將,朱為南中郎將,命令四人接旨後立即趕赴洛陽,各領精兵五萬,討伐黃巾軍主力,具體平亂方案可有大將軍和太尉共同制定;另外,命令各地州郡加強防御,招募新兵,討伐本地小股黃巾。大將軍何進統率左、右羽林軍,屯兵洛陽,拱衛京師,還令大將軍立即調兵進入洛陽外圍的八大軍事關隘,以加強京師外圍防御。最後一點,此次抗擊黃巾的四位愛卿之中,戰功最為卓越者便可獲得‘大漢第一名將’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