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讀閣小說閱讀網第7節在日後漫長的「冷宮」歲月里,在不經意間冒出個「柳夢梅」,貿然闖入她內心塵封已久的禁地,猶如平靜的池水落下一片石頭,掀起陣陣漣漪、波瀾起伏。攪得人砰砰然、惶惶然,意亂情迷,六神無主。一、誰說張巧珍生不逢時?非也!她是幸運十幸福的。著名的明代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的名劇《牡丹亭》問︰「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答︰楚家苑——50年代楚劇沐浴著共和國的燦爛陽光,得天獨厚,順時應勢,迅步邁入上升的黃金時代。到處是春光明媚,滿苑呈鶯歌燕舞。荊楚的皇天厚土培育了一株藝術之葩——張巧珍。她生命的蓓蕾,伴隨著楚劇一起成長,綻放。然而,就一位女性而言,其人生的遭遇又充滿悲劇色彩。眾所周知,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它的首位對象,理所當然的便是如她這些「文化的傳播者」們。其間十余冬夏三千多日夜,人們真可謂歷盡驚濤駭浪,飽經滄桑。巧珍也不例外地在劫難逃,被打入「另冊」,其中世態炎涼,人生況味,多悲歡多愁,鮮為人知啊!平地一聲雷,風雲突變。公元一九六六年五月《五.一六通知》始,唉!在中國蔚蘭的天空陡起烏雲,颶風橫掃,平靜的楊子江掀起狂波巨瀾,大地一片迷迷茫茫。天性膽小溫順的巧珍,本欲趁豆蔻年華再接再勵大展拳腳之際,卻驚恐不安,四顧茫茫,不得不慌忙急剎住了剛要邁出的腳步。迅速轉變立場、投身「觸及靈魂」的革命洪流中去了。盡管她無限忠誠,大字報的汪洋大海還是浸透了衣履——成了「黑線紅人」,「資產階級的典型」,于是,陪斗、寫交待、沒完沒了。白天,每當那震天動地、刺耳欲聾的廣播一咆哮,總叫姑娘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形容日漸瘦損憔悴,心里更留下恐怖的陰影恆久揮之不去。每逢夜幕降臨,哪怕一聲犬吠,一次烏啼、甚至只小鼠嘻戲,都使她心驚膽顫。長夜難眠,多少日月惶惶然不可終日。盡管她「緊跟」不移,仍屢屢事與願違,人家並不領情。「造反」、「保守」兩派過激的所作所為,叫她無所適從,手足無措。大有「兩間余一卒,荷戟赤徬徨」之勢。後來,小將們動口變成動手,文斗變成武斗,提起筆作刀槍變成荷槍實彈上戰場。莫名奇妙槍聲冷嗖嗖的,直鬧得滿城烏煙瘴氣。使得巧珍魄散魂飛,度日如年,一不小心與「逍遙派」為伍了。這時,也許是政治直覺的呼喚,也許是生理的催促和警告,完成終身大事的任務是時候了,得趕快!姑妄為之吧!何況有詩為證︰「有花待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摘枝」喲。俗話說,一馬不行百馬憂,一家養女百家求。何況她呢?為此,得罪不少人。她曾多次不顧頭頭腦腦的暗示和指令。也曾無數次婉拒成群結隊才郎俊哥死乞白賴的追求。她心里有把算盤在嗒嗒作響︰決不能像命運多舛的母親、決不讓愛情悲劇重演、決不能穿黑衣裳!我的婚姻我作主,我一定要獲得真愛,我一定是喜劇,我一定要穿紅衣裳!她生命中如意的「那一半」早在夢中敲定。他必須︰像田玉川的俠肝義膽,又像梁山伯的憨厚儒雅,還像董永的勤勞孝道,再像賈寶玉似的****倜儻,又再像……可現實總叫她的不可勝數的黃粱美夢——一一破滅殆盡了。這時,一位支左的軍宣隊員大步走進她的內心,因為她急需一把為她遮風擋雨的大紅傘啊!想當年,人們對「金珠瑪咪」如宗教般狂熱地頂禮膜拜,且不說在婚姻上找(搶)「軍拐子」是股潮,就是找(搶)到一頂軍帽子也是股流,(搶)到軍帽子決不是搶,而是變相饋贈,因為又多了一個紅衛兵。(搶)到「軍拐子」決不是搶,則是變相擁軍,因為又多了一個革命戰友和伴侶。倘一成功,頓覺激情澎湃,豪情萬丈,便革革命命了,既光榮又管事。況且,此人高大英俊、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為人篤厚。又是部隊文工團伴奏員,又與她志同道合,又性格相投。又講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又彈得一手好琵琶——《高山流水》遇知音;恰好終圓了「小妹妹唱歌郎奏琴」悠悠遺夢;偷偷潤點洋泡子——「小資」情調和浪漫。何罪之有?何嘗不可?何樂而不為?高中彩球的幸運兒「賈寶玉」不是別個——他便是李——洪——鈞先生。于是乎,她們簡單地舉行了革命化的婚禮,喜結良緣了。難怪人艷羨不已地說︰「天生一對,地長一雙」,並衷心祝福他倆,才子佳人世間兩美,志同道合諧老白頭……花好月圓不久,李洪鈞同志摘下領章帽徽留在劇團工作了。這好!既免去牛郎織女銀河遠隔,地分居,而且大可婦倡夫隨、並肩作戰、並駕齊驅、展翅高飛了。于公于私,于事業于庭均有利,兩全其美,相得益彰。真可謂「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張家院’」了。二、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深愛他的偉大女人在支持他.;而一個成功的女人背後,常有一個深愛她的偉大男人在支持她」。十年來與她風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李洪鈞為了在工作上支持她,不惜放棄自己專業和抱負,不辭勞苦地堅守後勤,保證了前線戰斗勝利,甘當幕後人物。他雖身兼數職,卻默默無聞,在單位,他是獨當一面的伴奏員、圖書管理員,很受大家的尊重。在家里是一專多能的一把手,又是秘書、又是保姆、又是保健師,不愧人稱「模範丈夫」。如果說巧珍是楚劇俯首甘為的孺子牛,那麼,他是巧珍俯首甘為的孺子牛。沒有後者,前者何成乎?所以,她倆恰如《十五的月亮》里唱的「軍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只是洪鈞先生看得淡,從未想過而已。這里,僅舉一例︰有幾回,我去圖書室借書,見他在忙完工作後拿出一小菜筐精心擇菜,便打趣道︰呀!老賈(寶玉)同志,怎的成了焦大?他道︰作家,別,巧珍又累病了,弄點青菜為她改善改善生活。嘿嘿嘿……接著憨厚地笑了。我听出那笑聲里分明洋溢出夫妻十戰友的濃濃深情。使我這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丈夫感動良久,以至生出幾許愧疚。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涼亭雖好非久留之地,‘張家院’波折來了!那一年,開始是丈夫患了痔瘡,她扶他多次去住院,開刀治療,當第三次手術後,發現他另外的毛病。這毛病意味著什麼啊?她不寒而栗,暗自垂淚。為此,她除百般安慰丈夫,並盡量陪他四處尋醫求藥,甚至不遠千里托人買回鹿鞭,精心調養,剛見好轉。孰料,在一次演出中舞台瞬間崩塌,經省楚領導和同志們全力搶救、多方設法醫治化險為夷,身體尚無大礙。但是,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一幕,從此他扮演了不該扮演的角色——「查泰萊男爵」。又從此,使情感豐富,身體健康而僅35歲的她心靈上出現了一望無涯荒漠。當年編織的愛情神話,已成傳說。這場原本好端端花好月圓的愛情喜劇,卻因為主角的黯然缺失,情節的翻變,將面臨月缺花殘,曲終人散。有「觀察家」暗暗預測著。世上一切善良的痴男怨女,情天恨海,殊不知,情會變、會斷;夢會破,會醒。變後依然會是傷春悲秋;醒後依然還是漫漫黑夜。說**吧,在那「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的日子里,大紅傘也許瞬息之間變成大黑帽,一旦遭遇狂風暴雨,也會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傘月兌骨散架,片甲不留了,豈能保護人?君不見,那父子反目、手足仇敵、骨肉相殘乃司空見慣?君不聞,「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的事兒家常便飯多老鼻子了?要不,歷史何苦評說它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更不說天災、生老病死了。所以說,那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執子之人手,與子偕老」、永恆不變的愛情大多與那個**漂亮口號一樣,幾乎純粹是個的烏托邦,世上哪有不散的宴席?怎有百日不敗的鮮花?沒有,沒有的!在日後漫長的「冷宮」歲月里,在不經意間冒出個「柳夢梅」,貿然闖入她內心塵封已久的禁地,猶如平靜的池水落下一片石頭,掀起陣陣漣漪、波瀾起伏。攪得人砰砰然、惶惶然,意亂情迷,六神無主。雖說朝夕相望,對唱共舞,欲借他人的酒杯,澆自我心中的塊壘,焉知以酒澆愁愁更愁;雖說同看日出日落,雲卷雲舒;同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卻近在咫尺遠在天涯。流言的迷霧隔斷了前路,理智的風雪冰封了心湖,只剩一片死寂,一片霧茫茫。為什麼在台上忠貞不渝,做鬼也要並翅飛?大獲喝彩?為什麼在台下卻麻木不仁,不敢越雷池半步?反大受非議?為什麼紅氍天空歷盡悲歡終是大團圓,盡皆喜(劇)?為什麼滾滾紅塵屢遭波折總有北燕南勞兩離分?盡皆悲(劇)?!有人勸她,人生如夢,名人也是人,何必呢……「紅顏零落歲暮,寒光宛轉時將沉」這道理,她不是不明白。「唉!假如,沒有那一縷微弱的電光射進冷宮,黑暗早就噬了宮女,也未可知……」。一老者嘆道。這里,請允許我借用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一詞,對她的內心作個描述︰「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人生是個千古之謎,永無止境也永無謎底。她為不讓傷害的洪水猛獸,泛濫成災,殃及池魚。她毅然揮刀,痛斬柔情,冷宮,依然還是宮女最好的港灣和最後的歸宿。她只得暗暗下這杯自釀的苦酒——黑衣母親的幽靈在她的天空盤桓、追蹤、糾纏,怎麼也揮之不去了。難怪著名記者基泰「從內心深處直往外冒冷氣」地撰文道︰「情感死亡的國家一級演員。經歷太多的死亡,父母、丈夫、兒子、有有形的—生命的載體︰軀體;無形的︰感情、溫情、戀情、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她對死亡的習慣和順從,對死亡的期待和寧靜!」潮起潮落,花開花謝。公元2008年嚴冬,最後一場雪,李洪鈞突發心肌梗塞,巧珍大驚失色,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呼來120救護車,飛速地送往醫院搶救。恨天公作祟,途中竟因無情冰山雪海的阻塞,她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欲喊無聲,欲哭無淚。眼睜睜地望著自己的丈夫在離起死回生的武漢現代化大醫院,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的地方,痛心疾首地與生神擦肩而過——他不幸不知不覺、不由自主、不容分說地閉上了慈祥的雙眼,再也不復睜開!亦如他默默地來,默默地去,不帶走一片雲彩。悲哉復痛哉!痛哉復悲哉!漫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仿佛西天派來翩翩飛舞的仙女前來夾道歡迎、為他迎來送往,並簇擁他一路走好……楚劇歷史的功勞簿上,應該不可或缺地帶上一筆︰一位可親可敬、平平凡凡的好人;一位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賢夫良父,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無名英雄——李洪鈞同志永志不忘。他生于1939年3月20日,卒于2008年1月24日上午12︰30分,享年69歲。劉菊英、張巧珍母女倆,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不同身份、不同地位,卻走了相同的一條路……每當李洪鈞先生忌日,巧珍在懸掛他著軍裝儒雅的遺像下,擺上潔白的鮮花,點上大紅的蠟燭,以示祭奠懷念。一陣風吹過,仿佛故人魂兮歸來。她似聞他演奏的經典琵琶曲《高山流水》耳畔猶響,響徹雲霄;不由心底涌起「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搖曳中的蠟燭噴薄涌出、默默地流下帶血的淚,點點滴滴,滴滴點點,長流不斷,不斷長流……誰說張巧珍是幸福的?非也!她是不幸的。現代著名文化大師巴金先生年輕時說過︰「幾十年前我流著眼淚讀完了托爾斯泰的《復活》,曾經在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搜讀閣小說閱讀網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