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火槍兵 第一部 抗倭援朝 第二十九章 看不見的戰線

作者 ︰ 南郭無忌2

注︰《看不見的戰線》為朝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一部經典諜報戰電影。

————————————————————————————————

明朝大軍攜攻克平壤的勝利之勢,四外出擊,收復朝鮮失地。正月初九,明朝軍進駐黃州,初十進駐鳳山、平山。到了正月十九日進駐開城。在這期間只有正月十一日明軍進駐白川時候,與倭酋黑田長政的第三軍團稍作接戰,一觸即分,在進駐其他地域時候,連倭寇的影子也沒看到。至此,平壤戰役結束。

這場平壤戰役,從萬歷二十年正月初六開始,至正月十九日結束,歷時不到半個月,從倭寇手中收復平安道、黃海道全部和京畿北道部分地區。

倭酋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在這次戰役中投入的總兵力是15000余人,在攻城戰中直接被明軍殺死1500余人,被大火燒死也有同樣數目,在突圍途中因大同江面冰層突然垮塌,溺斃約5000余名,只有不到7000人逃回漢城。

大明軍隊此戰損傷軍卒3000多名,其中戰死近1600名,負傷接近1500余人。這些人中,作為攻城主力的薊鎮軍兵損傷就佔2000余人。

扣除倭寇意外溺斃軍卒,李如松在兵力和火炮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和小西行長旗鼓相當,戰績相同。

薊鎮槍騎兵營在這次戰役中,減員近兩百人,其中負傷150余人,其余戰死。由他們直接斃殺的倭寇300余人,佔明軍直接殺傷總數的五分之一,可以說戰績輝煌,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真刀真槍的平壤戰役硝煙尚未散盡,早已存在的看不見的戰斗又開始上演。這看不見的戰斗分成三條戰線,一個戰線就是大明軍內部的利益爭奪戰;一個戰線是大明朝與倭國之間的外交戰,主角依然是錦衣衛密碟出身的游擊將軍沈唯敬和倭方的第一軍團長小西行長;另一個戰線就是大明和朝鮮之間的明暗博弈。

平壤戰役結束,就該論功行賞,該獎的獎,該罰的罰。援朝明軍最大的兩個利益集團,就是騎兵主力遼東軍和步兵主力薊鎮浙江兵。戰功分配與爭奪也主要在這兩家之間展開。至于從其他鎮抽調的軍隊,因為在戰斗中乏善可陳,又沒有影響力很大的知名將領出頭,只能作壁上觀。

援朝明軍中,除了遼東軍主力以外,薊鎮衛軍不是出兵最多的,卻是最有影響力和戰斗力的一支軍隊。它的影響力之廣,絕非近似李家私兵的遼東軍這個暴發戶所能相比。不論是朝廷大臣還是各地衛軍,對這支以戚家軍老底子為主的薊鎮衛軍都非常尊敬,給予很高評價。尤其嚴格的軍紀,就連朝鮮人都非常稱道,視其為子弟兵。

在這次戰役中,分散各個主要進攻地點的薊鎮軍兵出力最多、傷亡最大、立功最著,是取得攻城戰勝利的主力和關鍵。比如北門爭奪戰、含毬門攻城戰,都是因薊鎮將領身先士卒的奮戰才取得重大戰果。吳唯忠和駱尚志等薊鎮主要將領更是身先士卒,帶頭沖殺,並因此身負重傷。

尤其是大隊明軍被反擊出城後,薊鎮槍騎兵營固守城內,頑強抵抗,不但有效殺傷了倭寇的有生力量,還使小西行長等倭酋誤判斷失誤,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連夜從大同江倉皇突圍,造成倭寇溺斃無數,其作用更是無法估量。

按著薊鎮軍兵在平壤攻堅戰中的杰出表現和所取得的戰績,分配軍功理所當然應該佔有很大份額,這在所有參戰衛軍將領眼中已成共識,就連協助攻打平壤城的朝鮮軍隊都承認這一點。

但是,作為援朝明軍統帥的提督李如松卻無視薊鎮衛軍的赫赫戰功,趁著薊鎮幾個主要將領受傷治療,不能理事之際,偏袒嫡系遼東騎兵,對其他軍隊也是按著自己好惡隨意分配戰功。

李如松為補償弟弟手下一百個兵丁的額外損失,安撫自私霸道的李家私兵,把攻城的首功送給了李如柏和他的部下軍卒,大把的發銀子賞官職。對在戰場失利的查大壽不但沒做任何處罰,還勉勵有加,一力褒獎。

不僅如此,為遮掩自己借刀殺人、見死不救的過失,竟然抹殺薊鎮槍騎兵營孤軍困守城內的功績。同時為了給弟弟找補面子,給錢世禎按個不尊號令貪功冒進的罪責,加以申飭,來個功過相抵兩不相欠。潘興漢因在前期進攻牡丹峰的出色表現,送個安慰獎,授予都指揮僉事職務,成為名正言順領兵作戰的將官,協助錢世禎統領槍騎兵營。

李如松的這種不公平,引起了薊鎮軍兵的極大反彈。作為薊鎮軍兵臨時首領的王必迪將軍,甚至在分配軍功的軍議之時,當著全軍將領的面,指責李如松犯有不仁不信不智三大罪狀,歷數他在指揮過程中的過失和對于軍功分配的不公。

這種不公正雖然在李如松一力主持下,強硬通過,由此引發的矛盾卻迅速延伸到大軍高層,成為高層之間爭權奪利的一個導火索,為後續戰斗埋下極大的隱患。致使李如松以後用兵之時,處處小心,提防各鎮兵馬使絆子打黑槍,不敢放手與倭寇全力作戰。

————————————————————————————————

朝鮮王朝雖然在將要亡國之際,向大明宗主國請求出兵援助。但他們請求援助的心思並不虔誠,既害怕倭寇完全侵佔朝鮮,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又害怕大明來個假道滅虢,出兵戰勝倭寇後趁勢吞並朝鮮。

有此矛盾心態,從大明出兵援朝,朝鮮君臣就存有戒心,明面全力支持,暗中采取不合作態度。想讓明軍立即和倭寇主力決戰,最好在戰爭中弄個兩敗俱傷,然後由他們自己出面,收拾舊山河。

這一心態,在平壤戰役前後,對待明軍表現出的截然相反態度,就可見一斑。平壤戰役之前,全力支持大明軍隊進攻;平壤戰役之後,看到明軍強大的攻擊力,就開始處處掣肘,想方設法減弱明軍實力,以便達到與倭寇戰斗力持平狀態,最後兩敗俱傷。直接用出的手段就是延緩後勤補給的運輸速度,使明軍不能得到及時的作戰器械和糧草補充。

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朝鮮李氏王朝軍隊主力,在協助明軍作戰中,從不積極配合明軍進攻,都是蜻蜓點水,稍觸即退,把正面戰場讓給大明軍隊,自己作壁上觀,以使兩支客軍死拼硬踫,彼此消耗實力。

朝鮮君臣對明軍統帥李如松尤其戒備。原因就是李如松也是朝鮮族人,祖上曾是朝鮮宮廷有記載的貴族(到現在,韓國仍有遼東李氏後人,且家譜俱全,是個有傳承的貴族姓氏),後因參與貴族高層爭權奪利失勢才移居遼東。有此血緣,李如松在戰勝倭寇以後,完全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為避免這種擔心變成現實,自李如松指揮明軍攻克平壤城,朝鮮君臣就開始用陽謀詆毀李如松在朝鮮普通民眾心目中解放者的英雄形象。具體做法就是以便于遼東騎兵行軍為名,聯合發布曉諭,告之朝鮮民眾,見到遼東騎兵要‘遁避’之。

缺乏政治頭腦的李如松以為這是抬舉自己,高高興興的和朝鮮國王李在公告上做了聯合簽名,將這個曉諭張貼在朝鮮各處。但接下來,李卻暗中派人散布謠言,說李如松及其部屬軍卒嗜殺成性,常以朝鮮百姓作為倭寇砍下頭顱邀功請賞,見到朝鮮女子更是不會放過。告誡平民見到遼東騎兵不要接近,趕快逃跑。使朝鮮民眾對這位解放者及其遼東軍畏之如虎。

面對朝鮮君臣這種非暴力不合作態度,作為領兵統帥,李如松采取保存實力,積極推進消極戰斗的作戰方略,不能說不正確。為了避免與倭寇拼死作戰,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是正面戰和外交戰交織在一起配合進行,甚至在後期,主要以談判為主作戰為輔,以避免不必要的戰斗發生。

既然談判,就有利益摻雜其中,否則就沒有坐下談的必要,誰都不會在戰場上閑著沒事嘮嗑磨牙。作為談判的利益籌碼毋庸置疑就是朝鮮半島。

大明朝在與倭寇交戰前,談判的調子由兵部尚書石星主持確定,談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拖延時間。談判的內容,作為談判代表的沈唯敬每次路過義州朝鮮臨時王庭,都向朝鮮國王李通報。

自從明朝大軍進入朝鮮並與倭寇開戰,談判的目的就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為了拖延時間,而是為了避免明朝和倭國之間的戰爭全面升級。至于能夠促使交戰雙方都能接受的內容,顯而易見,稍有整治頭腦的人就能猜測出來。

而這時,明朝的談判代表沈唯敬也由李如松秘密控制起來,談判的具體內容由李如松一手確定,並且不但對朝鮮保密,就是對大明內部也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只有李如松的幾個絕對親信略知一二。

為避免倭國與大明朝以犧牲朝鮮利益為籌碼達成秘密交易,朝鮮王朝處處設置談判障礙。甚至不惜給明軍提供虛假情報,促使明軍處處與倭寇交鋒,達到破壞談判的目的。在整個戰爭期間,朝鮮提供的情報,‘幾無一準’‘陷阱連連’。

作為主場的朝鮮王朝軍隊,除了提供情報以外,還負責協助後勤運輸保障工作。朝鮮王朝君臣,為了逼迫明軍繼續投入戰斗,采取拖延運送糧草的辦法,想促使陷入糧食危機的明軍主力,到倭寇佔領區搶奪補給,從而間接促使明軍與倭寇快速決戰。三條戰線作俑者之一的李如松,在接下來的作戰中,飲盡自己釀造的苦酒。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火槍兵最新章節 | 大明火槍兵全文閱讀 | 大明火槍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