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火槍兵 第一部 抗倭援朝 第三十二章 折翼碧蹄館(一)

作者 ︰ 南郭無忌2

(求收藏、求推薦)

———————————————————————————————

碧蹄館位于漢城以北三十里處,坐落于一處低矮的山丘上,它的前面是一道較深溝壑,在溝壑中間建有一座石橋,叫做大石橋。碧蹄館以北是峰巒起伏的惠陰山區;以南則是地勢相對平坦的漢城沖積平原。這里都是開城至漢城的必經之路,又因為是山地過渡到平原地形的關口,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

查大壽撤退到碧蹄館後,將六百名火槍兵部署在大石橋北面,按著潘興漢的那套指揮辦法,排列成攻擊陣型,有效的射殺進攻石橋的倭寇,將這條通往漢城的捷徑死死守住。讓其余騎兵在碧蹄館前面的平緩山坡上悠閑的歇息,觀看火槍兵的射擊表演。

他在平壤攻城戰中表現不佳,被據守牡丹峰上的倭寇一個反擊打跑,事後卻沒受到李如松的處罰,相反還得到勉勵,這讓他對李如松感激泣憐。面對倭寇近萬人的進攻,他並沒意識到明軍處境的危險,為報答主子的知遇之恩,決心好好表現一把,守住碧蹄館這個戰略要地。以便為後續跟上來的部隊提供一處絕佳的進攻陣地,為擊敗倭寇奪取漢城建立首功。

李如松接到查大壽派人送來的錯誤消息,又分兵一千,留守高陽驛館,自己親率兩千直屬騎兵奔赴前方戰場。

就在李如松前進之時,倭寇主力第六軍軍團長小早川隆景率兩萬人,兵分兩路,繞過橫亙在碧蹄館前面的溝壑,從東西兩面向碧蹄館方向包抄。與此同時,倭寇統帥宇喜多秀家親率本部直屬兵馬一萬余人匯合黑田長政,從驛道正面向前運動。

至此,查大壽才如夢初醒,可倭寇距離太近,已來不及突圍,只得擰著頭皮指揮軍兵退到碧蹄館前面,頑強狙擊倭寇的進攻,固守待援。

李如松遠遠听到前方密集的槍炮聲,初步判斷戰場情況與前方匯報的情況有些不同,命令部隊加快進軍速度,馳援查大壽。待趕到戰場附近,看到戰場情形,不由的心驚,暗暗後悔自己的魯莽貪功。這哪是不堪一擊的敵人,根本就是傾巢出動的倭寇主力,眼下就有四萬多,還不知道陸續會來多少。

此時李如松尚未進入倭寇的大包圍圈,悄悄後撤,可以迅速月兌離陷阱。可要是這樣做,自己在遼東將領面前的威信也就一落千丈,以後甭想再指揮他們。同時被圍的那三千軍兵都是親自訓練培養起來的嫡系中的嫡系,精銳中的精銳,是賴以征戰的倚仗,很多愛將和一些親族兄弟都在其中,良心上也說不過去。

再說自從出道以後未曾一敗,今天總不能臨戰而退,壞了名頭。于是向來以少勝多的李如松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一面派人到坡州沿途搬取救兵,一面率領兩千精銳騎兵毅然殺入敵陣。

隨著兩千生力軍的參戰,倭寇以為大明軍主力到來,引起一陣混亂,包圍陣型被李如松帶隊趁勢沖破。

————————————————————————————————

由于大明軍身處險境,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不怕死的精神發揮到極致,頑強的抵擋進攻,再加上火槍犀利,不斷有效的射殺倭寇。又不知道其未到達的後續部隊還有多少,倭寇將領之間出現分歧,有的主張退守漢城;有的主張暫時對峙靜觀其變;有的主張立即進攻,消滅這股大明精銳騎兵。最後商議結果,還是立即消滅這股明軍的主張佔了上風。

李如松趁著倭寇混亂,根據戰場形勢,迅速做出最佳御敵部署。命令查大壽指揮六百火槍兵據于碧蹄館前面的戰場核心,利用隧發槍射程遠的優點進行頑強狙擊,其余騎兵分成四隊,往來馳騁沖殺,牽制倭寇縮的合圍戰術,固守待援。

雙方首領調兵遣將,調整新的作戰部署後,倭寇為了一口吞下這塊到嘴肥肉,利用群狼戰術,全體壓上,對大明軍發起瘋狂進攻。

倭寇裝備的武器主要是火繩槍和戰刀,兵種又以步兵為主,機動性相對較差。火繩槍的最遠射擊距離在百步左右,且發射速度在每分鐘一槍多一些。

遼東精銳騎兵裝備的主要是馬刀和強弓,還有少量三眼神銃,每個軍兵基本都是一騎雙轡。在靜止狀態下,強弓射程略低于火繩槍,但在運動狀態下,利用戰馬的沖擊速度,強弓射程可達二百步左右,如果采用拋射,要比這個距離還遠。若是近身搏殺,步兵對騎兵更無優勢。

此時戰場兵力倭寇是四萬人左右,明軍五千左右,比例達到八比一,明軍兵力處于明顯劣勢。但倭寇兵分三面,各處部署的軍兵只有一萬左右,大明騎兵利用機動性強的特點,往來沖殺,飄忽不定,正面直接接觸的敵人最多也就兩倍于己,況且利用弓箭射程相對較遠的優勢,在保證己方犧牲較小的前提下,有效殺傷倭寇。

戰場對明軍另一個有利的因素就是地利。碧蹄館所在的小丘,東西兩面地勢相對平坦開闊,利于騎兵往來回旋沖殺,南面面臨一條深溝,背部臨淵御敵乃是大忌,不利于進攻倭寇擺開陣勢。北面陡峭,無法派遣部隊進行包抄,後邊漏風,倭寇總達不到四面合圍之勢。中心最緊要地域,又被查大壽的火槍兵牢牢控制,不斷策應四處沖殺的騎兵。

經過幾輪沖殺,倭寇在付出巨大傷亡後,並沒有效殺傷這支大明精銳,還因士兵傷亡較大,出現局部包圍圈崩潰之勢。

面對這種情況,倭寇首腦再次做出調整,停止使用群狼戰術全面進攻,而沿用傳統的戰陣對敵,在重兵包圍的前提下,由一個將領帶領部分精銳士卒和對方單挑,妄圖利用重點進攻沖破明軍陣型,從而達到近身搏殺,聚殲明軍的目的。

稍作調整,第一個帶隊出場單挑的是倭寇主力軍團第六軍軍團長小早川隆景手下愛將小早川秀包和他手下的三千兵馬。

————————————————————————————————

兩軍對壘,第一陣的勝負決定雙方的士氣強弱,對整個戰局影響極大。于是李如松決意折斷倭寇這把尖刀,親率一千親衛迎頭接戰,兩支精銳,兵對兵,將對將,廝殺到一起。

小早川秀包雖然武藝精湛,但需要在步戰中才能發揮作用,騎在馬上拼殺,哪能是成天長在馬背上的李如松對手。二人一個照面,小早川秀包就被李如松犀利的刀法劈砍的得手忙腳亂,為了活命,只好從馬上滾到馬下。

跟在提督身後的親衛,看到輕取倭寇主將的機會到了,紛紛將馬刀劈向這個落馬敗將。小早川秀包不慎掉落馬下反而救了自己一命,站在地上充分施展精湛的武士絕學,閃展騰挪,為自己搶得一線生機,隨即被身邊的家臣們七手八腳救了出去。主將就是一支軍隊的頭顱,秀包雖然幸免一死,狼狽逃命卻動搖了軍兵戰斗意志,向前沖鋒變成了跟在主將後邊逃命。李如松帶著親衛趁勢追殺,倭寇死傷慘重。

在一邊觀敵瞭陣的小早川隆景看到弟弟陷入困境,眼看性命不保,趕忙派出粟屋景雄帶領三千倭寇從西面進攻,井上景貞帶領三千倭寇從東面進攻,形成鉗形攻勢,左右夾擊明軍。

李如柏、張世爵兩位身經百戰的明軍大將早已洞悉小早川隆景的意圖,各帶一千明軍上前抵住這兩支策應進攻的倭寇。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如松擊退正面進攻的小早川秀包,不顧距離更近的張世爵,帶領本部馳援在西部與粟屋景雄交戰的弟弟李如柏。兄弟二人合伙打敗粟屋景雄後,才反身接應在東邊與井上景貞艱苦鏖戰的張世爵及其一千騎兵。

小早川隆景一看三路軍馬出戰接連失利,索性又改變戰術,仍沿用群狼戰法,將所有賭注一下子全押上,親自帶著其余倭寇全線壓上。小早川隆景自己居中進攻的查大壽的核心陣地,大將小早川秀包從西面進攻,築紫廣門和立花宗茂從東面進攻。

兩軍混戰在一起。明軍以五千多人,抵擋從三個方向攻來的倭寇,形勢十分嚴峻。明軍士兵舍生忘死,與八倍于己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從十一點一直殺到正午,片刻不得歇息。

明軍數量本來就少,再加回旋陣地被壓縮的越來越小,士卒傷亡越來越大,而且打了一上午幾乎力戰不支,就在行將崩潰的時候,留駐高陽驛館的一千明軍趕到,並迅速投入戰斗。雖然這支明軍數量不多,卻也起到了疑兵的作用,使時刻提防明軍主力到來的倭寇進攻節奏為之停頓。兩軍各自收攏兵馬,靜觀戰場局勢變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火槍兵最新章節 | 大明火槍兵全文閱讀 | 大明火槍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