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火槍兵 第一部 抗倭援朝 第四十二章 李如松的勝利

作者 ︰ 南郭無忌2

本來按秩序退出漢城的倭寇,在劉綎統帥大軍的追擊下打亂原來的部署。為了避免被明軍各個殲滅,倭寇被迫全部收縮到釜山,並以釜山為中心,從蔚山、西生浦到東萊、金海、熊川、巨濟島之間修了一連串的城堡。這些城堡都修在險要之處,而且十分堅固,彼此呼應,構建了條完整的堡壘防御圈。

至此,除了慶尚南道沿海地區,朝鮮半島基本光復。薊鎮槍騎兵營奉命進攻開慶城,以控制洛東江水道。從川軍手里要過已經被累瘦一圈的戰馬,槍騎兵營又向開慶進發。到達開慶城的時候,倭寇已經聞風而逃,槍騎兵營順利進駐。

宋應昌命令劉綎率軍進擊退出漢城的倭寇,徹底打亂倭國對朝鮮南部各道的控制計劃,同時也擾亂了李如松和小西行長之間達成的初步協議,使倭寇對李如松的談判誠意產生懷疑,派遣談判代表進行質詢。

李如松為了向倭寇表達自己的歉意和真誠,默許倭寇進攻朝鮮軍隊控制的晉州城,而不實施援助。

晉州位于慶尚道與全羅道交界處,背靠南江與普陽湖,是全羅道的大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距離釜山只有約一百二十余里,都是相對寬闊的平原地區,方便大軍進退。

守衛晉州的將領,是朝鮮倡義使金千鎰及其部下慶尚道右兵使崔慶會、忠清兵使黃進等所屬八千人的守軍。

六月二十一日,倭寇糾集全部主力,全力進攻晉州。朝鮮軍隊和五萬倭寇激戰九天九夜,最終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金千鎰及其全家投江而死。倭寇為了報復,將城里六萬居民屠戮一空。

倭寇不顧虎視眈眈陳兵正面的明軍,暴露出胸膛,全力進攻側翼的晉州,正是明軍進攻的大好時機。從漢城匆忙趕到大邱的李如松,不但不采取圍魏救趙的進攻策略,而且嚴禁劉綎率軍增援。

倭寇屠城以後找回心里平衡,終于又消停下來,和李如松的談判代表沈唯敬繼續進行和談。

————————————————————————————————

雖然宋應昌和李如松都同意與倭寇進行談判,但二人出發點卻完全不一樣。李如松是為了保存自己遼東軍的實力,不想與倭寇死拼;同時,也是為了使出老子李成梁慣用的伎倆,不徹底驅逐倭寇,使半島時刻處于倭寇與朝鮮的敵對狀態。這樣,朝廷就只有繼續重用遼東軍作為兩國之間的制衡力量,而不敢輕易觸動遼東李家的切身利益。

宋應昌同意和談,目的只是為了拖延時間,等待朝廷援軍到來,和倭寇做最後決戰。為此他在大後方已經調集四萬後備兵馬,並已經陸續開往遼東。

二人意見相左,就看背後之人支持誰。兵部尚書石星,最初是堅定的主戰派。

過多半年的征戰,糜耗軍費一百多萬兩,相當于明朝一年的歲賦收入,為本來就捉襟見肘的朝廷財賦雪上加霜。借著這個問題,朝廷保守派主和的呼聲已經抬頭,並且受到越來越多的大臣支持。

為了在明軍已經取得很大戰果的前提下,平衡朝廷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關系,確保自己在兩派之間都能站住腳,石星支持了李如松的意見,同意議和罷兵,至于朝鮮王庭的利益,他才不會考慮。

此時明朝萬歷皇帝親自擬定的談判條件是︰倭寇全部撤回倭國;明朝冊封豐臣秀吉為倭國國王,兩國不許通商;倭寇發誓再不許侵犯朝鮮。

既然是談判,剃頭挑子一頭熱辦不成事,總不能大明朝一方說了算,需要倭國方面認可才行。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將十幾萬大軍派到朝鮮,雖然遇到和明朝同樣的財政困難,但貪心沒有絲毫減少,想從談判當中獲取巨大的利益。

豐臣秀吉提出的談判條件是︰明朝效仿大唐上嫁一位公主給倭國天皇陛下做妃子;大明對倭國開放寧波港,恢復堪合貿易;明朝永誓與倭國盟好;漢城與西四道歸還朝鮮,東四道割讓給倭國;朝鮮送一位王子到倭國當人質;倭國釋放兩位王子與陪臣;朝鮮對倭稱臣,發誓永遠不背叛。這無疑是將自己置于大明之上,並且將朝鮮由大明朝附屬國變成倭國附屬國的不平等條件。

作為議和談判代表的沈唯敬,由于自己一家老小都在石星的秘密掌控之中,只能按照李如松的授意,擰著頭皮和倭寇進行談判。可兩國提出的條件難住了作為談判代表的沈唯敬。兩國最高決策者提出的條件相差太遠,根本達不成協議。

作為倭國談判代表的小西行長此刻的情形不比沈唯敬強多少。倭國雖然被豐臣秀吉統一,但嚴格來說,還是一個軍閥割據的局面,誰的實力強,誰的封地和地位就高。小西行長通過平壤戰役,已經嚴重損耗自己的實力,在倭國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和談不成,不但自己在豐臣秀吉面前失去信任,而且,與明軍繼續交戰,會進一步損耗有限的力量。

兩個同命相憐的談判代表,一個為了活命,一個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萬般無奈之下上了同一條破船,心有靈犀一致對外,采取偷梁換柱滿天過海的辦法,擺月兌自己的困境。沈唯敬對朝廷謊稱倭國已經答應大明朝的條件,小西行長欺騙豐臣秀吉,說大明已經低頭同意倭國的條件。兩人還攜手偽造各自國書。一個子虛烏有的兩國議和協議終于初步擬定。

交戰雙方實際上的指揮者不可能按照各自君主的意思辦理,私下達成一項秘密協議︰倭寇保留在半島南部實際控制現狀,部分軍隊撤回國內,交還被扣押的朝鮮王子,駐軍所需糧草由朝鮮提供;明朝主力大軍撤回國內,在朝鮮保留部分軍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明朝和倭國得到的是兩張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且成為笑柄的空頭支票。朝鮮王朝沒有完全光復自己的王國,依然受到倭寇的直接威脅。

只有李如松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既可以將疲憊的遼東軍撤回國內休整,保存實力;又可借著倭寇造成朝鮮半島事實上的軍事存在,並以此為借口,肆意擴充遼東騎兵,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時又以監視倭寇之名在朝鮮留駐少量軍隊,為自己隨時進軍朝鮮提供借口,借此成為朝鮮王朝命運的實際掌控者。

萬歷二十一年九月,出國征戰九個月的援朝明軍,踏上返回故土之旅。針對盤踞半島南部的倭寇威脅,朝鮮國王請求留駐一支明朝軍隊,並特意邀請軍紀最嚴明的薊鎮浙江籍衛軍。

兵部尚書石星按著李如松的意見,同意了李的請求,留下劉綎、吳唯忠、駱尚志、王必迪等人統領留朝明軍一萬余人。但害怕一向不肯听從命令的薊鎮槍騎兵營,重新挑起與倭寇的戰爭,勒令這支部隊隨同大軍班師還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火槍兵最新章節 | 大明火槍兵全文閱讀 | 大明火槍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