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火槍兵 第一部 抗倭援朝 第四十四章 違制失儀(求推薦、求收藏)

作者 ︰ 南郭無忌2

大明朝為了強化‘主尊臣卑’的君臣關系,對于禮儀非常看重,上朝面聖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禮儀規矩。文臣武將等不同級別的官員,上朝時候所穿的服裝、所處的位置、所行的禮節、面聖奏對‘答旨’所使用的言辭,都有細微的差別。為了維護皇權的尊嚴,所有大臣在第一次參加朝會,或者面聖之前,都要通過司禮訓練。

司禮太監陳矩三天前得到皇上的諭旨,就已通知侯在京城的李如松轉告自己的下屬潘興漢,沒想到等到皇上召見的時候,這位小小將官還完全沒有做好面聖的準備。這要惹得神宗皇上發怒,就連他自己都要受責罰。潘興漢這種不尊規矩的作為,無疑是給主管內廷禮儀的司禮太監陳矩上眼藥,當然就不會給好臉色。要不是皇上等著召見,肯定會給予潘興漢嚴厲處罰。

陳矩給潘興漢找一件不合身的武將朝服,急急忙忙帶著這位年輕的將官,穿過乾清門向乾清宮旁邊的弘德殿走去。

潘興漢侯在殿外少待片刻,得到值日太監宣示,進入弘德殿,一眼瞥見在龍椅上端坐的神宗皇帝朱翊鈞。

潘興漢自來到這個世界,就一直在軍營生活,除了軍規,對別的禮儀很少接觸,面見聖上的禮節更是一無所知。但他也不十分慌張,從電影電視沒少看到滿清大臣拜見皇上的鏡頭,覺得用那些禮節行禮,總不會有大錯。

于是潘興漢低眉順眼的緊走兩步,在龍椅前停住,彎下腰,雖然不是馬蹄袖,仍然左右甩了兩下袖子,單膝跪倒在地,雖然穿的不是馬褂,仍然將朝服的前擺撩了撩,完全跪到地上,口稱︰「臣潘興漢拜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行了三跪九叩之禮,然後雙手伏地,低著腦袋,等待皇上發下諭旨平身免禮。

神宗皇帝朱翊鈞自小住在深宮,所見的都是冠冕堂皇、穿戴體統、禮節規矩的臣子,乍一看到潘興漢,雖然年輕魁梧、相貌堂堂,但穿在身上的衣服,短小皺巴,袖子剛剛蓋過小臂,朝服下擺剛剛沒過膝蓋。對這種滑稽打扮感到扎眼別扭。

特別是潘興漢既不行舉行朝會所用的五拜三叩頭禮儀,也沒行大臣到內廷面君的一拜三叩頭禮儀,而行了一個明朝來沒有定制的三跪九叩頭之禮。雖然這種從來沒有見過的禮節,看不出任何不敬之處,卻明顯違制。

潘興漢再特立獨行不尊長官調度,也不能在禮節上稍有逾越,尤其是在九五至尊的皇帝面前。最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稍有忤逆的朱翊鈞,非常生氣,顧不得理會趴在地上的潘興漢,回頭看了站在旁邊侍奉自己的陳矩一眼,「這廝連基本的臣子禮節也不遵循,兵部有司是如何約束將領的?」

司禮太監陳矩在潘興漢行叩拜之禮的時候,心里就像被對方踢了一腳,疼的一哆嗦,听到皇上的問話,臉色都嚇白了,趕忙跪倒在地磕頭行禮,「回稟皇上,臣自三天前,就奉旨知會提督李如松,督促潘興漢前來京師,做好隨時面聖見的準備。沒想他今日才從通州趕來,可見其目無法度,罪不容恕。」

依然趴在地上的潘興漢听了這二位君臣的對話,才明白個大概,知道拜見皇上的禮節已經違制,並且弄明白了時間如此急促,讓自己毫無準備的緣由,暗恨陰了自己的李如松。要是栽在這微不足道的禮儀上面,也忒窩囊。須在皇上處罰自己之前解說清楚。

于是待司禮太監陳矩剛把話說完,潘興漢就趕緊接過話茬,「啟稟皇上,罪臣事先根本不知皇上召見,今日上午才得到兵部曉諭,匆忙趕到京師朝。還請皇上明察。」

神宗皇帝朱翊鈞聰明無比,通過陳矩和潘興漢二人的話,就猜測出大概情由,明白了有人從中作梗,但對潘興漢不問自答,仍心存惱怒,「此事朕自有明斷,何須佞臣置啄,可見在軍中漫無尊長之說也是不虛。」

違制失儀之事,說大就大,說小就小,抓住此事做文章顯得自己過于小氣,再加上這里邊有自己愛將李如松的影子,朱翊鈞也不好太過追究。

————————————————————————————————

神宗皇帝數說陳矩和潘興漢二人幾句,暫時將怒氣壓在肚子里,準備從正事上找潘興漢的小腳,然後一並處罰,「潘興漢,有人參劾你在朝鮮不尊號令,擅自行事,可有此事?」

「啟稟皇上,兩軍對壘,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總會出現與長官命令不和的情形,此時就該隨機應變,抓住戰機取得勝利。切不可因循命令坐失良機。另外,領兵在外,遇到戰機就要主動出擊,總不能層層上報,等待命令。如此帶兵,若說微臣有不尊號令擅自行事之事,也是有的。」潘興漢沒有直接反駁對自己的無端指控,而是將簡單的作戰道理摻雜其中,一並說出。

朱翊鈞雖沒親自領兵,但平時涉獵甚廣,對兵書戰冊尤其喜愛,曾做過較深的研讀。听了潘興漢的話,也覺沒有毛病可挑。決意對這個年輕將領好好考校一番。

「就你所見,我大明軍兵在朝鮮戰場得失若何?」神宗皇帝問起在朝中議論最多的話題,想從大局方面考校潘興漢的見識。

「回皇上,微臣因職責所限,對于大局所知不多。但就微臣本身統領的軍卒而言,糧草補給接濟不上,致使想戰而不得力。另外,各部分屬不同衛軍,號令、獎懲不得統一也是束縛戰力發揮的一大頑疾。」

所說的這兩個問題,是明面上的,所有將領都清楚,皇上心里也明鏡,並不能從中看出潘興漢有何長處,于是朱翊鈞就著這兩個問題繼續問道︰「那你說說,如何化解這兩大頑疾。

這兩個問題,雖然是擺在援朝明軍面前的最大問題,可誰都不想真正解決,因為這牽扯了大明朝的軍制。為了預防將領擁兵自重,軍隊所需糧草都由朝廷委派地方供給,本身沒有權利自籌糧餉。對不同地域的軍隊,朝廷也相應的規定了有不同的規矩。這都是敏感問題,弄不好就會獲不臣之罪。

潘興漢初生牛犢不怕虎,他雖然稍微知道這些忌諱,但從提高軍隊獨立作戰能力角度出發,早就考慮過如何解決糧草問題的辦法。听了神宗皇上的問話,稍一思索,知道這是表現自己的機會,還是說出心里話,「遠征大軍的糧草問題,是重中之重,稍有貽誤,就會造成軍心不穩。另外我們的火炮也跟不上大軍行進速度,不能抓住最有力的時機,給予倭寇致命打擊。

為解決這兩個難題,微臣以為,應該設置一個專門的輜重軍,以保證糧草火炮能夠跟隨大軍一同行進,這樣就保持軍隊戰力不減。這個難題不但在援朝大軍中存在,就是屯駐邊塞的衛軍也同樣受其困擾。微臣曾屯駐薊鎮,每次北越邊塞圍剿犯邊的韃靼人,都因糧草攜帶有限,稍事北進就得退回。」

朱翊鈞沒想到隨便問問,這位地位低下的武將竟敢直抒己見,說出了很多人都認識到卻不敢明說的明軍存在的弊病。這些話要是被那些陳腐的文臣听到,就會參劾潘興漢別有用心。神宗皇帝就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束縛,潘興漢不避忌諱,在自己面前都敢說出這番話,其不肯老實听命于李如松也就順理成章。

倭寇侵佔朝鮮問題雖然處理的不太如意,但朱翊鈞認為這是縴芥之疾不足為慮,反倒是大明朝自開國以來就存在的韃靼人每每犯邊的問題,讓他撓頭不已。听到潘興漢話中提到了這個難題,不覺興趣更濃,決意與這個年輕將領好好探討一番。「來啊,賜座。」神宗皇帝吩咐侍奉的太監,然後又對依然趴在地上的潘興漢說道︰「潘興漢免禮平身。」

一直惴惴不安心驚膽戰的司禮太監陳矩,深知朱翊鈞喜怒無常的性格,看到剛才還震怒不已的皇帝,和潘興漢說了一會話,就變得和藹可親,知道這場失儀風波已經煙消雲散,趁著小太監搬動椅子的機會,暗暗舒了一口氣,偷偷抹去額頭上的冷汗。

待潘興漢謝恩落座,神宗皇帝接著問道︰「你出身屯軍,長期戍守邊塞,與朕說說,該如何有效遏制韃靼人犯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火槍兵最新章節 | 大明火槍兵全文閱讀 | 大明火槍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