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火槍兵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徐光啟來訪

作者 ︰ 南郭無忌2

(求推薦、求收藏)

———————————————————————————————

潘興漢急急忙忙趕回潘家口,除了收獲試種的玉米和馬鈴薯以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辦。∣我∣搜小|說網前些時日得到弟弟潘興臣從京師書院捎來的口信,有一個叫做徐光啟的舉人老爺要來拜會自己,探討農耕稼穡之事,考察玉米馬鈴薯兩種農作物收獲情況。這是刻印《促農新紀》以來,第一個讀書人注意自己並主動前來探討交流農學方面的問題。

作為現代理科畢業的大學生,潘興漢不知道那些大明歷史上出名的政客,對徐光啟這位明末科學家的鼎鼎大名卻記憶深刻。徐光啟字子先,別號玄扈先生,南直隸省上海縣人,通曉天文歷法、數學、農學、火器制造等多方面的自然科學知識,主要科學著作有《幾何原本》、《農政全書》、《崇禎歷書》等科學著作。為了學習西洋自然科學,曾拜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為師,並加入天主教。

現在,潘興漢身邊最缺的就是文化人,對于徐光啟這個經世致用、崇尚實學的舉人老爺,絕不會失之交臂。得知他前來拜會自己,潘興漢產生了將他吸引到火槍兵這個新陣營的想法。而留住他的梧桐樹,就是自己滿腦袋的現代自然科學知識。

潘興漢自從來到大明朝這個世界,雖然盡量適應,但由于深植骨子里的那份執著,總覺得與大明朝那些執掌權柄的人格格不入,沖突不斷。壓抑幾年,他逐漸生出不能融入這個社會,就用自己的能力改變這個社會發展軌跡的想法。可是,想憑借一人之力,撥動大明朝這個慣性非常大的龐然大物,無異于螳臂當車,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不能影響整個大明朝,但潘興漢堅信可以改變個別值得改變的人的生存軌跡。自已有滿腦袋的自然科學知識,何必還任憑徐光啟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按著原來的生存軌跡低聲下氣請教西洋人。一定要憑一己之力將這位崇尚實用科學的讀書人栽培成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然後讓在他原來的老師利瑪竇面前洋洋灑灑解說各種天文、幾何等知識,並讓利瑪竇將大明朝燦爛的自然科學,用基督徒貫有的虔誠傳播到西方,使大明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中心。[蟲不知小說網]

回到潘家口的第二天,在潘興漢的企盼之中,弟弟潘興臣依著約定的時間領著徐光啟從京師趕了回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迎接這位後世著名人士,潘興漢特意在潘家口村外等候。徐光啟約有三十余歲,長著一副典型江南才子的清秀面貌,中等身材,雖不魁梧卻很結實,步伐矯健,一看就是學過幾手的練家子。

二人見面寒暄過後,徐光啟舍棄趕路的馬車,在兄弟二人的陪同下步行向潘興漢的家里走去。三人進入書房落座,潘興漢首先開口︰「興漢素聞玄扈先生大名,今日造訪,使我陋室蓬蓽生輝,真是五百年的緣分」潘興漢一激動差點說成五百年的情緣。

徐光啟雖是讀書人,卻沒普通儒生那種拖泥帶水的虛假,微微一笑,在客氣的同時直接說明來意,「光啟素喜探討稼穡之術,偶得潘將軍所著《促農新紀》,就著這次上京會試空閑,又趕上莊稼收獲季節,就過來看看實效。」意思很明顯︰我不是沖你來的,而是驗證一下你書里說的是否正確。

與務實的人打交道就是簡單,潘興漢就著徐光啟的話說道︰「初步估算一下,玉米每畝可產三石,馬鈴薯每畝可產兩千多斤。有此收成幸不辱命,否則沒法向看到此書的人交代。」北方普通雜糧每畝也就出產一石多,馬鈴薯作為替代品,也比普通蔬菜產量高出很多,潘興漢才敢在這位行家面前大言不慚。

「哦!真有此效?」徐光啟是個直率人,揚起眉毛,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疑問,「可否方便到田里實地踏查一番?」耳听為虛,眼見為實,是一心追求科學真理的人的執著。徐光啟沒有顧及潘興漢的面子,直率提出自己的要求。

「可以,玄扈先生若是不嫌鞍馬勞頓,吃過便飯咱們就到田里走上一遭,隨便選取一塊田地驗證一下。」潘興漢明白徐光啟對自己剛才所說的話有些不相信,也不解釋,只是委婉的提醒對方不要著急。對徐光啟這樣不顧及對方顏面一切以實效說話的人,潘興漢並不反感,反而覺得好相處,直來直去不用轉彎抹角耍心機。

「呵呵,光啟太急躁了,潘將軍不要見怪。」畢竟是見過世面的讀書人,徐光啟听到潘興漢的話,立刻發覺自己的不妥,歉疚的笑了笑,然後才開始正視這個京城文人口中粗俗不堪的衛軍暴發戶。

徐光啟打量片刻,覺得潘興漢並不是傳言中那般對人毫無禮貌沒有教養,相反,覺得在英武的後邊隱藏著一股文人特有的高雅書卷氣。徐光啟原本的那種高傲姿態在打量對方的過程中消減不少,承認潘興漢有與自己交流的資格,于是說道︰「我曾認真拜讀過《促農新紀》,覺得書中所述與我所見到過的農書完全不同,很多見解不甚了了,不知潘將軍能否解惑?」隨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本書中記載的都是經過後世多少代農學家反復試驗總結出來的兩種作物種植管理技術的精華,在大明朝根本沒有農人這樣試用過,人們不理解也是當然。就以玉米種植的株距和行距來說,要求間隔不能太過密集,要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對這個問題徐光啟就明確提出疑問,認為是白糟蹋浪費土地,還是植株密集為好。

潘興漢針對徐光啟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結合兩種農作物的整個種植管理過程,利用自己上高中時候所掌握的簡單植物學基礎知識逐條進行解說,什麼葉片的光合作用、有機肥料的化合作用、發達根系的生長作用等等都改頭換面給用上了。

一番解說,讓徐光啟耳目一新,很多過去研究稼穡之術時感覺到卻說不清的問題都迎刃而解,思路也隨之豁然開朗。在來之前以為這本書是貼粉的捉刀之作,至此才完全相信確是出自本人手筆,對潘興漢的態度又進一步改觀,放在了與自己同等地位,自然表現出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消失的無影無蹤。

徐光啟放段,真正進入了與潘興漢進行交流與溝通的狀態,態度也變得嚴肅起來,深入交流探討一會,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直言不諱指出了潘興漢所著的《促農新紀》里邊致命傷,「興漢,雖然你種植的馬鈴薯和玉米兩種農作物獲得初步成功,但是,寫的書局限性太大,並不適合用來廣泛推介這兩種優良作物。」隨著對潘興漢印象進一步改變,連稱呼變得都親近隨意起來。

「哦~?玄扈先生請講!」本想依靠這本書籍揚名立萬的潘興漢听了徐光啟的評述有些愕然,急切的想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你寫的書籍只簡單列舉了選種、種植、田間管理、後期收獲儲存等方面的內容,所羅列的各種勞作時間只適合冀州一地推廣。要是其他不同于這里氣候的地域按照你書中描寫的時節進行耕作,可就耽誤大事,誤人不淺。」

听了這番話,潘興漢頓時有一種負罪感,沁出冷汗,「玄扈先生認為此書失誤該如何補救?」寫這部書的時候,根本就是剽竊,只是依著潘家口的耕作農時來寫的,對于在不同地區什麼時節進行耕作根本沒有想過,即使想過也沒機會去實地驗證。听了徐光啟這番話,不由得有些擔心,萬一這部書真的流行起來,得誤導多少農人,那結果和現代賣假種子造成的惡果也差不多。

「不瞞興漢,我也對這兩種作物做過較細致的探究,對于農時的了解比你強,不過你所說的選種育種和耕作方法要比我掌握的強出太多。所以我要在你這本書的基礎上做一個較細致的探究,並把你的書中缺漏做一注腳補充,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甘薯玉米疏》,不知興漢以為然否!」

「怎麼不行!興漢求之不得。」此時潘興漢那還管的上徐光啟是否侵犯自己的知識產權,只要能及時更正書中的失誤就阿彌陀佛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火槍兵最新章節 | 大明火槍兵全文閱讀 | 大明火槍兵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