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明 第七十二章 大明臨時工

作者 ︰ 張吹水

就在張知秋糾結地于寒風瑟瑟中悲秋傷日、茫然于人性地善惡之際,從大同到太原、乃至于遠在北直隸地面上的京師,卻正是風起雲涌、暗流激蕩之時。

如今大同城的衙役、捕快們是最忙的了,一場大戰下來,數百草原馬匪和蠻族殘余竟然就此隱匿無蹤,匪首「半天雲」也是生死不明!.

大同總兵胡雲峰賭咒發誓地保證,大同防線固若金湯,絕對沒有一人、一馬從大同邊軍地防線上偷越過去;而他的這一說法不僅得到了大同軍鎮其他將佐們的背書,也還有山西行都司、乃至于大同巡撫和大同府等各方軍政部門的的附議。

在此次大戰發生之時,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鎮軍務地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魏雲中正在大同督軍,而他也采信了胡雲峰地這一說法。

雖然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並未行文上報京師,但大同周邊的幾個府、州、縣——尤其是輜重營役夫們所出的忻州,卻都是心知肚明、不約而同地開始了大規模的「緝匪捕盜」。

作為明朝軍事重鎮「九邊」之一的大同,各種軍、地衙門林立,與山西的關系也十分復雜,此外還有分封在此的代王,因此這幾天來大同街上卻是遍地都是各種制服出沒的,一時間到也宵小絕跡。

明朝基本是沿襲了元朝地行政區劃的,但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為防止地方權力過于集中,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改革,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

朱元璋將元朝地「行中書省」改稱為「承宣布政司」,但在習慣上還是會簡稱為「省」,每省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財政和民政;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法庭和監獄,長官為按察使;設都指揮使司掌軍政,長官為都指揮使。

布、按、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個派出機關,三司分別獨立,直接由朝廷指揮。

宣德以後,朝廷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到景泰朝之後逐漸成為各省常制。

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分短期與長期兩種,巡撫主理民政,每省皆有,但也有一巡撫轄兩布政使的特例,如正統年間的「山西河南巡撫」。

此外也有一省幾巡撫的情況,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

還有在幾省交界處設置一巡撫的,如弘治年間設置的「南贛韶汀巡撫」,就管轄有江西、廣東、福建三省。

在軍事方面,明代一共設置有十六個省級的都司、兩個留守司,此外還有五個次一級、但相對獨立的行都司。

山西行都司駐戍大同,與大同軍鎮是相互依存的表里關系︰山西行都司作為軍管型政區,其主要職能是管理大同府的軍戶與軍屯,為軍鎮提供主兵,而大同軍鎮專管軍事駐防,負責山西行都司轄區內的所有軍事防衛,尤其是北疆的邊防。

如果要與現代類比,山西行都司類似于軍分區,而大同軍鎮則是駐守地方的邊防野戰軍。

如此,大同府在行政區劃上來說隸屬于山西,設有大同知府,但卻還有與山西巡撫同級的大同巡撫;在軍事上則有山西行都司在此專營與山西都司基本無干,如此一來,山西方面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民政方面,對于大同的影響力都頗為有限的很。

有了這麼多的軍、政衙門,大同的情形反而更糟︰所謂「龍多不治水」,各種職能機關多了之後,各種顧慮與掣肘便也以幾何級數地增多,因此大同府的父母官並不好做,有功一定要被分潤,有過卻是只能獨抗!

在原大同知府霍福德戰死之後,由于此間戰事為了,新任知府的選任一托再拖,終于在兩月後得以通過任命,但這位祖籍南方的知府大人大約是因為不適應北方的氣候,在甫入山西境內後便中途病倒,至今也還未能就任履新。

不過,如今在大同地面有此大捷——輜重營當時已經進入到大同境內的朔州,那大同府地官員自然也是摩拳擦掌地要分潤一番的︰此次大捷不比尋常,並非是由大同軍鎮一家所戰之功,因此大家都也心動異常。

其他四下如何地勾心斗角姑且不論,但眼下卻是正有一場天大地富貴在等著大家去拿,那便是逃月兌之後、一直都還沒有被捕獲的馬匪半天雲,這廝的人頭如今已然是價值千金,因此各個衙門這幾天來俱都忙了個雞飛狗跳,就連一向都不參與地方事務的代王府也積極主動地為國分憂了。

雖然早已是見慣了街上的無數制服,但大同府的居民們,這些天來也還是忍不住地被街上眾多地捕快、衙役們所震驚了︰原來,在這座治安一向不是很好地城市中,竟然卻也是有著如此數量驚人地官差的啊!

在大明的政府體制中,衙役們處于最底層,雖然普通老百姓如今已是把他們看做是「官老爺」,但實際上,他們卻是根本就不入流地「役」,根本就不屬于政府官員序列。

換句話說,這些衙役們,用現代的說法,都屬于是政府部門編制外的臨時工。

一般而言,在大明每個級別的政府機構中,通常的日常工作,基本都是歸于各個吏員來處理的,他們雖然也算不上是官、沒有品級,但好賴還算是官府承認地官方人員。

而衙役則根本沒有官方身份,只屬于為衙門地服役性質,這些人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征糧、解押等事務,即所謂的「三班衙役」。

一般而言,大明地各級政府對于衙役的正式編制也是有規定的,但這些如今都早已被流于形式︰一個上等縣的編制,按規定只有寥寥數十人,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夠的。

許多人以史書為憑,認為古代官衙機構簡練,並據此來認為現代官員太多,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是只看那些正式編制、而不計算超編吏員和衙役所造成的結果。

許多人以史書為憑,認為古代官衙機構簡練,並據此來認為現代官員太多,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是只看那些正式編制、而不計算超編吏員和衙役所造成的結果。

實際上,從京師地各大衙門到地方上的各級政府,其衙役數量都是大大地超過了編制的,但這些超編人員,理論上就都要由用人地部門、以及當地的官府來解決他們的薪水問題了。

據清代曾任四川巴縣知縣的劉衡記載,在他到巴縣上任時,該縣在編衙役竟有七千人之多!

一個通常常住人口只有數萬人口的縣城,有數百名吏員,上千名衙役,怎麼也不能說成是「小政府」的了,只不過這些人的開支,到確實是不走國庫的。

這個問題,在現代也還是一個頑疾︰各級政府所承擔地人頭費用越來越多,而干活的人卻是臨時工越來越多,即便如此,國內的公務員數量也仍是世界第一,無論是絕對數還是平均數。

不過,在薪資來源方面,大明與現代還是有著明顯地不同的,在這個時代,這個問題卻完全都是由衙役們自己來解決的。

事實上,這些衙役們也不靠工資過活,他們地主要收入是來源于各種「規費」,也就是那些所謂地「手續費」、「保護費」之類的半公開隱形收入。

不過,最奇怪的卻是這些衙役們的「身份」問題——就如同在現代剛剛改革開放時的商人們一樣,他們的實際生活高,但是社會地位低,而且還被一般人所「看不起」。

這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相背離的時代︰理論上,商人們的社會地位低于農民,作為「準公務員」的衙役社會地位低于平民。

而事實證明,這基本上全都是在扯淡。

大明衙役的身份分兩種︰相對沒什麼「實權」的民壯、庫丁、鋪兵為良民,反而那些手握重權的皂、快、捕、仵、禁卒、門子,卻是「賤民」。

在明朝,這些「賤民」地社會地位與倡優奴婢同列,而其中作為「公安人員」地捕役,其社會地位又在其中位列最低。

所有「賤民」衙役,包括其三代子孫都不能參加科舉,也不準捐納買官,向來為士紳所不齒,而有些平民家庭,則根本就嚴禁子孫從事衙役。

換句話說,如今那些在大街上可以隨意被衙役們所欺凌地農民和小市民們,在理論上他們的社會地位卻是要比衙役們高的。

不過,對于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在這些看起來恥高氣揚、橫行無忌的人中,其實絕大多數根本就連這政府部門地臨時工都不是!

一般來說,大明一名正式衙役,手下往往還有著三四名地「白役」,就是白干活沒工資的臨時工,完全地就是為國家「盡義務」。

其實,在現代這種情形也還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大的機構內——如央視,就有許多此類地閑人,每日里跟著某個正式員工、甚至是資深臨時工廝混,掛個虛名招搖撞騙,並樂此不疲。

事實上,如果沒有繁榮地市面,那只靠「打官司」地那些錢是養活不了多少衙役的,而作為邊關重鎮地大同,卻正是在這個時代屈指可數地不多幾個極具經濟活力的城市之一!

其實在這個時代,這些經濟發達地方的衙役們固然可以是富得流油;但在一些貧瘠、落後的地區,衙役們照樣也是會窮到三餐不繼、窮困潦倒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麼都靠不上的,也就只有去吃風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客明最新章節 | 客明全文閱讀 | 客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