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二十九章 削藩之爭(二)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二十九章削藩之爭(二)

「兩位大人所言均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削藩一事,事關重大,須慎之又慎,否則必將禍害無窮。因此臣以為,此事尚需再做斟酌。」方孝孺沉默了一會,才一手捋須,神色凝重的說道。

「臣也以為如此。」陳迪連忙躬身附和倒。

方孝孺避而不答,讓李修遠大為意外,畢竟方孝孺乃是天下儒生的榜樣,更是朱子理學的奉行者,對于皇室正統最為看重,對于燕王朱棣一事,他卻不發表意見,確實出人意料。而且歷史上方孝孺在針對削藩這一事上所持的態度是極為堅決的,甚至還明確指出,削藩一事宜早不宜遲,否則一旦燕王準備充足,朝廷再想要削藩,將更為艱難。

黃子澄和齊泰兩人對方孝孺的反應也頗為驚訝,沒想到一向無所不言的他在這關鍵時刻卻保持緘默,不由都詫異的望著方孝孺。

其實方孝孺心里怎麼會沒想法,只是他不願說出來罷了。

從下午皇帝對文武百官責而不罰,巧妙的進一步加強了皇帝自身在百官心目中的威望,及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因自己年紀尚輕且倉促上位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再加上今晚錦衣衛的事,都讓方孝孺隱隱意識到了皇帝在做這些事之前似乎都已布下先手,甚至很可能早有決斷。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他說不說又有何意義。

這個發現讓方孝孺很無奈。在新皇還是皇太孫及新皇登位後,由于沒有多少執政經驗,性子又比較仁厚柔弱,因此在一些大事上,往往很少有主見,基本上事無巨細都會跑來征詢自己的意見。

雖說他對皇帝絕對忠誠,但君弱臣強的局面在讓他在對皇帝有些哀其不爭之時,心里其實還隱藏著一種連他自己都未察覺到的前所未有的滿足感︰瞧瞧,皇帝咋滴了,這天下是皇帝的又如何,皇帝有事還不得什麼事照樣都來問我一個做臣子的麼,做臣子能做到這份上,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有這般成就。

正是這種隱藏著的完全出自于人性本能的滿足感,讓方孝孺在大明的舞台上淋灕盡致的發揮自己的才能時,也習慣了皇帝對他的依賴。可如今,皇帝突然有主見了,能思考了,很多大事也不再和自己商量了,這樣巨大的反差轉變讓方孝孺一時之間很難接受,有種從天上忽然掉到地下的感覺,心里很是失落和郁悶,好像一只受寵的小貓突然被主人給拋棄了一樣。

但君是君,臣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作為堅守君臣之道的朱子理學的奉行者,方孝孺哪怕自己心里再不好受,也絕對不會輕易表現出來。更何況皇帝若是真的大有長進了,那對于大明,對于天下百姓,以及對于自己而言,未嘗不是一個福音。

「咳咳,那也就是說,諸位卿家都不同意卓卿家的提議咯?」李修遠咳嗽一聲,將眾人分散的心思集中到自己身上,搓了搓鼻尖,假裝隨意的問道。

「陛下,臣等確以為如此。」黃子澄與齊泰二人不約而同的答道。

「陛下,既然卓大人對此事早有提議,不如讓卓大人也一同參詳一番吧。」方孝孺見齊黃二人說話時,皇帝眼神有些飄忽,似乎並不真正在意齊黃二人的觀點,心下微微一轉,想起皇帝以卓敬所奏奏本開篇,如今又再次提到了卓敬,難道說皇帝比較傾向于卓敬的提議?有了這想法,方孝孺便打算試探一下,以驗證自己心中的猜測,因而出聲提議道。

「嗯。方愛卿所言甚是。正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既然諸愛卿的意見產生了分歧,那就讓大家再一同商議,凡事當擇優而入嘛。」李修遠有些玩味的瞥了方孝孺一眼,有些好奇這個老家伙心里究竟在想什麼,居然能夠如此恰到好處的猜中自己的心思。

難道說我的所思所想都表露在這些官場老油條的眼皮底下了?李修遠腦子里忽然冒出一個想法,再次盯了方孝孺四人一眼,心中不由悚然一驚,暗道自己這個官場新女敕的道行終究還是太淺了些,才當了幾天皇帝,居然就敢妄想在這些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混了這麼多年的官場老手面前賣弄,實無異于班門弄斧,不自量力。

還好,自己並不是真正的建文帝朱允炆,而自己所擁有的秘密底牌更是這些封建時代的大臣們想象不到的。思及此處,李修遠略微緊張的心才松了口氣。

可轉而心里又一想,這些老臣們應該沒那麼神吧,自己隱藏的挺好的呀,難道是自己多慮了?算了,不管是自己多慮還是多疑,總之能把自己的心思藏的越深越好,自己往後再多加修煉點道行就是。李修遠心中暗自胡思亂想著,已打定主意不能再像之前那般對這些老臣們掉以輕心。

「啟稟陛下,卓大人已在殿外候旨。」此時東暖閣門外響起了司禮監吳亮的聲音。

「讓他進來。」李修遠隨口應道。

黃子澄與齊泰兩人聞言不由一怔,相互對視一眼,從對方眼中都看出了幾分訝異和一絲疑惑,似是沒想到方孝孺才提議讓卓敬共參削藩之事,這卓敬就立馬出現了,速度未免也太快了。

方孝孺神色如常,一副了然于胸的淡然模樣,似乎對卓敬的出現沒有任何訝異。其他三人看了更覺奇怪,都不約而同的望了方孝孺一眼。方孝孺默不作神,心中卻是暗自嘆了口氣。

「臣卓敬參見陛下,躬請聖安。」東暖閣房門打開,一個年約三十余歲,身高將近一米七五的相貌頗為俊朗的青年邁步踏了進來,眼角余光掃視了一眼在場諸人,徑直走到李修遠跟前稽首叩拜。

「聖躬安。卓愛卿平身。」李修遠微微一笑,點頭說道。

「謝主隆恩。」卓敬謝恩起身,便站在一旁,靜候皇帝發話。

李修遠上下打量了一眼這個被史書認為「凡天官、輿地、律歷、兵刑諸家,無不博究」的天下奇才卓敬,見他年紀不過三十,卻是神態不卑不亢一身浩然正氣,心中不由對他多了幾分贊賞。難怪歷史上朱棣在殺死他後抄他家時,亦為之慨嘆︰「國家養士三十年,不負其君惟卓敬爾!」

「卓愛卿,當知朕今日召你前來所為何事吧。」李修遠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的問道。

「回陛下,微臣知道。」卓敬神情恭敬的答道。

「好,那就說說你的看法。」李修遠指了指站在一旁的齊、黃、方、陳四人說道。

「是,陛下。正如微臣在奏本中所言,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恐其對我大明造成大患,是以臣認為宜將其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卓敬應答了一聲,便一臉正色的對李修遠說道。

「陛下,微臣仍不同意卓大人的提議。正如卓大人所言,今燕王雄踞北平,大勢已成,對我大明終是大患,若執意要將他徙封南昌,不是不可,而是不易。若燕王以堅守戍邊抵抗北元為由而拒絕徙封,其難更上。」卓敬話音才落,黃子澄立即出言反駁,很顯然,他對卓敬這個提議是很不贊同的。

「陛下,高皇帝分封諸王,比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逆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而今陛下初登大寶,實不宜再起他亂,唯有徙封之策方能干戈不動的將燕王之大勢不削而自削,由此便可將大患消弭于無形矣。陛下,臣所言天下至計,願陛下察之。」卓敬似乎打開了話匣子,嘴巴一張,便滔滔不絕的說道,渾然不顧臉色略微漲紅的黃子澄等人,尤其是最後一句「天下至計」更無疑是等于直接狠狠扇了黃子澄等人一巴掌。

「卓大人,若真如你所言,那自然甚好。可若燕王以抵抗北元為由而執意不從呢?」黃子澄這回是真有些急上眼了,唯恐皇帝采納了卓敬的建議,那對于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可是一大打擊,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黃子澄直接把話頭轉到了卓敬身上。

一時間,原本應當群臣聚首心平氣和共商國事的東暖閣,因為黃子澄與卓敬兩人之間的據理辯駁而充滿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李修遠這個始作俑者眼見兩人就要掐架,不由瞠目結舌,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向穩重的黃子澄居然也會有跟人急上眼的時候,而卓敬的談吐自若和面不改色的淡定倒是讓李修遠心里對他更加贊賞。

方孝孺等人更是沒料到態勢竟會發展到這種地步,都不由目瞪口呆的看著臉色漲紅的黃子澄與一副氣定神閑模樣的卓敬,最後不約而同的把目光落在了東暖閣內唯一能制止事態嚴重化的皇帝李修遠身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