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三十章 削藩之爭(三)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三十章削藩之爭(三)

看著起了爭執互不相讓的黃子澄和卓敬兩人,李修遠在一陣瞠目結舌後,嘴角忽然微微一揚,雙手抱胸,安之若素的靠在龍椅上,目光不時在他們二人身上來回打轉,臉上始終掛著一抹不易察覺的笑容。

李修遠的反應完全出乎方孝孺等人的意料,兩名朝廷大員都爭執到這份上了,皇帝居然還會笑的出來。

「陛下,黃大人憂慮的是,若燕王果真以此為借口而不願徙封,陛下將或有所疑難,但陛下盡管放心,臣早有應對之策。」卓敬也發現了皇帝臉上似是而非的笑容,見皇帝對他的觀點一直笑而不語,原本信心十足的他心里不禁開始有些打鼓,但他想了想還是決定把自己的思路說出來。

「若燕王不從旨,陛下大可不必憂慮,只需將計就計,承燕王不願徙封之由,以衛戍邊疆之名將其旗下精兵調離北平,只余數千護衛跟隨左右,使燕王因己之故而失左膀右臂,此為一;再則,陛下可下旨詔告天下,所有地方軍隊均由朝廷節制,一應官員不受藩王差遣,朝廷可調派官員前赴北平總管北平所有軍事要務,再派兵屯守開平,悉簡燕王府護衛壯士以從;另兵屯臨清與山海關,與開平互為犄角,如此,則燕王之勢必減矣,一旦有變,陛下仍可掌控局勢。」卓敬昂首挺胸,慨然而言,滔滔不絕,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

「黃愛卿以為如何?」一直笑而不語的李修遠終于開口問道。

「陛下,若如卓大人所言,先壓燕王,再削其余諸王,看似布局穩妥,步步為營,實則隱有大患。一旦燕王被制,其余諸王必心生警惕,若諸王暗中聯手群起而鬧之,後果亦不堪設想。願陛下察之。」

黃子澄听了卓敬的話後,心里雖不喜卓敬在皇帝面前與自己公然爭執,但不得不承認卓敬說的確實有些道理。但燕王被削了,其他藩王肯定不會乖乖就範,甚至還會暗中聯手,一同對抗朝廷的削藩政策。因此他覺得卓敬的計劃看起來不錯,但卻忽略了其余藩王的存在,尤其是北方兵力強大的寧王。

「那假若朕在削藩之前先將諸王宣召進京朝覆呢?」李修遠微笑著反問道。

「這……」眾人聞言不由渾身一震,俱都無比詫異的望著李修遠。

卓敬與陳迪兩人微微錯愕之後,便立刻明白了皇帝話里的意思,心中不由一喜,臉上不約而同的露出了欣喜興奮的神色。

然而在場的方孝孺和齊、黃二人卻仍是一副震驚的模樣,看著李修遠的目光中充滿了不敢置信。

為啥?

卓敬與陳迪二人不明白其中緣由,但李修遠卻是知道在自己說了剛才那番話後,方孝孺三人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因為在先帝朱元璋駕崩之時,按照中國傳承千年的傳統和禮制,在外就藩的藩王們都應該進京吊唁的,否則便會被奉行「百善孝為先」思想的華夏子孫所唾棄。

可是當時的建文帝朱允炆還是皇太孫,尚未登基做皇帝,他最怕的就是這些藩王們齊聚京城,然後以他年紀尚幼、又無任何執政經驗為由,要求他讓諸王們共同輔佐他管理朝廷。

從政治地位來講,朱允炆與他叔叔們是君臣關系;但從血緣關系來說,諸王又都是建文帝的親叔叔,即使是15叔朱植以下的諸王個個年紀都比建文帝小,但他們都是建文帝的長輩,在心理上和倫理上就佔有了很大的優勢,這就使得建文朝叔佷君臣關系很難處理,尤其是對建文帝來說,他對別人可以「講政治」、「講原則」、「講大局」,但對于那些藩王叔叔們還得要講輩份啊。依照朱元璋留下的規矩,上朝時,這些叔叔要給他行君臣禮,可是一旦下了朝,朱允炆就得乖乖的給這些叔叔們行家人禮。

朱元璋留給皇太孫朱允炆的這個尷尬的政治難題,讓朱允炆著實糾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因此太祖駕崩之時,朱允炆最不希望的就是藩王們回到京城,免得他們月兌離自己的控制。

于是在朱元璋死後第六天,皇太孫朱允炆就匆匆即位當上了皇帝。

當初朱允炆因為不知道藩王們是否會強行回京,可謂焦慮不安,身為建文帝近臣的方孝孺等人對皇帝的心思自然極為清楚。後來建文帝朱允炆為此還特意秘密召見過他們商量對策,以防萬一。

現如今,雖說新皇順利登基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龍椅坐穩了,藩王們的問題一日不解決,皇帝的位子就必然存在著危險。因此,此時依然還是不適宜讓藩王們回京的。

可是曾經一直擔心藩王們會回京的皇帝,方才卻明明白白的跟他們說要讓全部藩王們回京朝覆。這怎能不讓方孝孺三人大吃一驚。

不過吃驚之余,他們也不得不佩服皇帝今日的膽魄,這個決定與當初那個性格柔弱、優柔寡斷的皇帝簡直可說是天壤之別。

「可是,陛下,若將諸王齊聚于京城,豈不等于更給了他們一個私下結盟的機會嗎?」黃子澄皺著眉頭,一臉擔憂之色的問道。

「那豈不是更好?」李修遠見自己終于讓大家取得了意見上的一致,那麼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當然,好辦是一回事,可也得看人吶,要不然再好辦的事交到了某些人手里,不僅不好辦了,反而會變得更糟糕。

「既然眾位卿家都覺得此計可行,那就不妨雙管齊下吧。」李修遠忽又說道。

「陛下的意思是,既要徙封,也要削藩,雙管齊下,以防不測?」方孝孺腦袋一轉,立即明白了李修遠的意思。

所謂雙管齊下,意思就是卓敬所提的徙封之策要實行,但同時也要架空朱棣在北平的勢力,派遣自己信的過的人到北平接收朱棣的一切軍權。如此,不管朱棣是否同意徙封,他都別無選擇,只能乖乖听從朝廷的安排。若是朱棣敢和其余藩王私下聯盟,那更好,直接給他們安上一個結黨營私預謀造反的罪名,到時候任憑朱棣有一千張嘴也說不清了。

對于方孝孺這些大臣們的聰明,李修遠並不怎麼懷疑,他們所欠缺的和自己一樣,都是缺乏實踐經驗,但兩者又有所不同。方孝孺他們欠缺的經驗會導致一場戰爭的發生,以及一個君主的下台和無數臣子被殺的下場,但李修遠欠缺的經驗卻可以由超腦二號來彌補,只要李修遠不放什麼錯誤,抓住朱棣等人,削藩之策順利實行,幾乎可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就是方孝孺和李修遠之間的差距。

而且李修遠是讀歷史的,他知道自己不能把全部雞蛋都同時放在一個籃子里,否則一旦籃子摔了,那全部雞蛋也就全沒了。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又說人算不如天算,凡事多做一手準備就等于是給自己多留了一條路。

畢竟自己的到來以及自己的決定,很可能已經開始悄然改變這個朝代的歷史走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誰也不敢百分百的預料。

但願一切都會按照自己所安排的走吧。李修遠心中默默的想著,他是第一次實行這麼大的計劃,所要對付的也不是易與之輩,心里終究還是有些沒底。

不出一萬,就怕萬一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