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四十七章 科學巨作《天工開物》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四十七章科學巨作《天工開物》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一眨眼,已過去了五天。這也是李修遠來到大明王朝的第九天了。

五天的時間,李修遠除了每天早上向皇太後請安以及必須要上的早、午朝之外,基本都把自己關在了冬暖閣里,伴駕的還有翰林院和內閣的大臣。

在以農為本的封建時代,尤其是重農抑商的明朝,農業就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主干,而糧食生產又是基礎中的基礎。所以這幾天時間,李修遠一邊極力吸收和消化從超腦二號資料庫中所獲取的關于農業方面的資料,並將這些資料進行了整合和修正。

若直接純粹單一的把後世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術照搬到明朝,顯然是完全不可行的。先不說科技水平會不會跟的上,單單是明朝絕大部分老百姓的文盲問題就無法解決;再加上同一個事物,明朝有明朝的叫法,後世有後世的稱呼,甚至有時明明是同一個詞,其實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因此這個方案在第一時間就被李修遠否決了。

對于明朝整個社會體系的革新,李修遠決定采取循序漸進、更新換代的思路。循序漸進,就是一步步慢慢來,先從底層打好基礎,再來築建新的高層建築;而更新換代這個思想的靈感則是李修遠借鑒于後世手機和電腦的不斷更新換代,從最低版本,逐步向高端版本發展更新。這樣就可以防止出現類似中國在建國後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導致的「大躍進」現象。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李修遠決定先把中晚明時期較之當前明初狀況相對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提前在全國進行傳播和推廣,等到一定的時機和條件都成熟後,再用更加先進的知識和技術進行全面更新覆蓋。如此不斷的逐步對舊事物進行更新換代,不僅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也有利于國家的發展,更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

《天工開物》原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科學巨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1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一共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更是有詳細的記述。

李修遠這次的重點就是把《天工開物》抄錄出來,對其部分不足和錯誤的內容進行改進,並做了大量的補充。同時,為了能夠讓《天工開物》更加通俗易懂,降低推廣難度,李修遠特意讓翰林院和內閣兩個機構的人員對其進行釋義。

所謂釋義就是把《天工開物》原著里的書面語全部用民間的白話解釋出來,並對一些要點進行注釋說明。

對《天工開物》進行抄錄、修正、改進以及大量補充,工程勢必內容繁瑣,篇幅很大,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是巨大的。如果仍用毛筆來進行這項工作的話,其進度和效率無疑要被降低許多。

因此李修遠依照後世鋼筆的模型和鋼筆吸墨的原理,特意命人制作出了一支原始鋼筆。但限于明朝的技術水平,無法研制出能夠抵抗墨水中存有的少量腐蝕性硫酸的合金體,所以原始鋼筆的筆尖只好采用鋼鐵代替,使用壽命十分有限。

整個浩大的工程就這樣在乾清宮的東暖閣中轟轟烈烈而又悄無聲息的展開。

對于一直伴駕呆在東暖閣中的翰林院和內閣的官員們來說,這短短的五天時間,簡直就跟做夢一般。

看著太監昌盛源源不斷的從皇帝的龍案上拿來一張又一張用新制造出的硬筆洋洋灑灑寫滿了上千字的稿子,再看看自己每個人桌子上整整齊齊擺放著的稿件原稿和釋義後的新稿,翰林院與內閣眾位自詡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文人們早已目瞪口呆。

從他們五天前被一道奇怪的聖旨全部召集到東暖閣開始,他們就目睹了這一幕幕匪夷所思完全超乎想象的事情,甚至稱為神奇的奇跡也毫不為過。

皇帝就好像是下筆如有神般,用一支新奇的硬筆在紙張上揮灑自如的寫下了讓所有人都無比震驚的文字,而這被皇帝命名為《天工開物》的書卷上記載的竟是涉及農業、手工業、工業等幾乎涵蓋了一個國家社會民生方方面面的事情。

他們是文人,是讀著四書五經長大的尊崇儒學的文人,對于這些所謂「旁門左道的雜學」向來不屑一顧。只是作為皇帝制定國家政策的專屬顧問,他們還是必須要對這些方面有所了解的,只是並不熟悉罷了。

因此,當他們看到這些文字出來時,便驚訝的發現,這本《天工開物》上所提到的各個方面的技術居然都要比當前民間所使用的技術更發達一些,比如上卷中提出的谷物豆麻新品種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中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以及下卷記述的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和珠玉的采集加工等等。

《天工開物》涉及範圍之廣,覆蓋面之大,技術之新穎都讓這些飽讀詩書的學子文人們瞠目結舌。若不是親眼目睹這本《天工開物》是完完全全的出自皇帝之手,他們實難相信一個人居然能有如此淵博的知識。

而事實上最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天工開物》的作者竟然還是一個久居皇宮大內年僅二十二歲的皇帝。在他們看來,即便一個人窮盡一生精力去進行鑽研,也未必能完成如此巨作。至少,他們自認沒這個能力。

翰林侍講方孝孺呆了,翰林修撰王淑英傻眼了,內閣大學士盧植已經麻木了,所有在場的人心中除了波濤洶涌般一浪高過一浪的震撼之外,剩下的便是對擁有如此學識的皇帝的敬服與好奇。每個人心中都不由自主的涌起一股強烈的沖動,恨不得沖上去拽住皇帝的衣領大聲質問「你一個年紀小不伶仃的皇帝,究竟什麼時候淵博至斯了?」,奈何他們雖然有這心卻沒這個膽,只好不甘願的把這撓癢癢的好奇心強行壓制在心底。

李修遠現在根本沒有時間去猜想這些官員們心中的想法,《天工開物》耗費了他大多的精力,導致整個人的精神狀態有些疲倦。這本書的內容基本已經出來了,剩下的只是後續的校正和完善。

「呼呼。」李湘修遠停下手中的動作,從龍椅上站起來,長長的打了個哈欠,接過昌盛慌忙遞來的一杯剛剛泡好的新茶,輕輕呡了一口。將茶杯放回昌盛手里,李修遠從龍案後頭走出來,依次將房里各個官員桌上釋義好的內容都粗略瀏覽了一遍,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這些筆桿子的筆力確實相當厲害,換做是以前的自己,還真不知道夠不夠格給他們提鞋。李修遠莫名的感嘆道。

「眾愛卿辛苦了。待《天工開物》一書編撰完畢,朕親自設宴犒勞眾卿。」李修遠掃視了一眼依舊埋頭苦干的官員們,笑呵呵的說道。雖然自己竊取了宋應星和後人的著作,但這是對國家和人民都大有好處的事,自己又做了大量的修補,李修遠心中的成就感還是蠻大的。

「臣等不敢,為陛下分憂,乃臣等份內之事。」方孝孺等人慌忙起身答道。

「好好,那眾卿加把勁,盡量在今日戌時之前完工。」李修遠虛按雙手示意官員們坐下,笑呵呵的說道,「哦,方愛卿,標點符號推廣一事如何了?」李修遠看著方孝孺,想起幾天前他跟自己說的準備在全國推廣句讀的事,便問道。只不過當初李修遠把「句讀」這個叫法改成了「標點符號」。

「回陛下,臣已著人將標點符號的各種符號和使用方法都刻印成冊。明日早晨將在國子監開始教學,隨後會在全國廣而推之。」方孝孺躬身答道。

「嗯,不錯。標點符號得以推廣,當屬方愛卿之功啊。」李修遠點點頭,贊賞道。

「微臣不敢,實乃陛下滿月復經綸卓爾不凡,臣等望塵莫及。」方孝孺一臉惶恐的答道,語氣變得愈發尊敬。

對于皇帝,方孝孺心中其實感覺相當復雜。隨著接觸時間越來越久,他覺得自己已經越來越看不透這個皇帝了。以前他一直為自己的學識足以立于所有學子之上而引以為傲,但經過了這九天來皇帝所帶給的驚訝和真好後,尤其是標點符號和《天工開物》的出現,進一步打擊了他的自信與驕傲。

可是,皇帝如此淵博的知識究竟是從哪來的?這是一直縈繞在方孝孺心中最大的疑問。他敢百分之百確定,在這之前,皇帝絕對極少接觸這些與之相關的書籍,更別說是對如此廣泛範圍的學術性知識這麼精通了。

「陛下,戶部尚書王鈍、兵部尚書茹和工部尚書嚴震直求見。」昌盛走到皇帝身後輕聲說道。

「嗯,到正殿吧。」李修遠眉頭微微一揚,點了點頭,和方孝孺繼續隨便聊了幾句便轉身向東暖閣外走去。

今日是六月十八了吧?方孝孺听到昌盛說茹等人求見,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五天前皇帝特意下發的那道聖旨上似乎曾提到過這個日期。看著皇帝離去的背影,方孝孺不禁微微有些失神,他清晰的感覺到那道曾經熟悉的背影已經越來越模糊,仿佛披上了一層朦朧的神秘面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