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四十九章 輿論炒作政策的實施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四十九章輿論炒作政策的實施

六月十八日,僅僅一天的時間,生活在應天城中的百姓們忽然察覺到了某種異樣,他們驚訝的發現,原本歷來只粘貼于皇宮宮門外的朝廷邸報竟然生平第一次在民間大量發行了。

整座都城的大街小巷里到處充斥著邸報的蹤影,幾乎每步行百米,就可看見在某面牆上粘帖著一張邸報,三五成群的人們圍在粘帖著邸報的牆邊,指著邸報中的內容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紛紛。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顯得那麼驚奇、訝異和疑惑,甚至是不敢置信。

盡管烈日當空,燥熱難堪,空氣也顯得那麼干澀枯燥,卻絲毫抵擋不住人們對新鮮事物好奇的高漲熱情,就連平日熱鬧無比的茶樓上,那些常常靠講故事賺點小錢的說書先生們,也全部不約而同的把話題圍繞在了朝廷忽然大量發行的邸報與四處張貼著的榜文上。

「朕憂民之心,上天垂憐,昨夜于夢中得神明啟示︰是年六月中旬之後,將有水旱之災降于以下諸省之府、州、縣等,洪澇之害者有廣西西江、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和廣東北江等,干旱之災者則有山東東昌、河南南陽、山西汾州、陝西臨洮。雖非洪澇大旱之災,卻是人命攸關之所在。故朕今日特下此詔,由工、戶、兵三部共掌今年防災救民之事,以戶部為首,工、兵二部輔之,乃至全國各承宣布政使司……」

在昇平橋旁的一座名叫「松風閣」的茶樓上,一名年約四十,身穿一身儒衫的先生正站在茶樓二層的中央,一手捧著一張邸報,一手上下飛舞著將邸報上的內容用他那抑揚頓挫的語調大聲宣讀出來。在他的四周,早已被好奇心高漲的人流圍的水泄不通,就連端茶倒水的小二們也手提茶壺全神貫注的听著。

「各位看官,都听好咯,這是皇上在六天前,也就是六月十三日那一天給朝廷工部、戶部和兵部同時下的聖旨。聖旨上說,皇上一直在擔心著咱們老百姓,所以感動了上天。在六月十二日那天晚上,聖上睡覺的時候,天上的神仙們給皇上托了個夢,說是在六月十五號之後,在廣西西江、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和廣東北江會有洪澇之災,而在山東東昌、河南南陽、山西汾州、陝西臨洮則有干旱之災。」

說到這里,那說書先生頓了頓,拿起桌上的一杯茶大大喝了一口,然後目光在場上眾人的臉上都一一掃視了一遍,見他們個個都已瞪大雙眼直勾勾盯著自己,心里不由很是興奮激動,他活了這麼多年歲數,還從沒被這麼多人包圍過。因此他抖了抖手上的邸報,精神振奮的繼續給這些大部分不識字的老百姓翻譯解釋。

「皇上說,這些天災雖然都不會太嚴重,但卻關系著咱們老百姓的死活,所以皇上就下令,讓朝廷里的那些大官們派人去這些地方做好防災和救治災民的工作。」

「在這下面,皇上還特別注明了這些地方發生洪澇干旱的具體時間,你們都听清楚了啊︰六月十八日,江西鄱陽湖縣有水災;六月二十七日,廣西西江縣水災,六月二十八日湖南洞庭湖縣水災;七月十二日廣東北江縣水災。七月六日山東東昌縣旱災;七月十一日,河南南陽縣旱災;七月十二日山西汾州縣旱災;七月十六日陝西臨洮縣旱災。」

說書先生解釋到此,便又停了下來,似笑非笑的看著茶樓里的上百號听眾,笑眯眯的問道︰「諸位,你們說,皇上說的這些是真的還是假的?」

「哪能是真的呀?今天才六月十九呢,皇上都說到七月十六去了,那不是亂沓麼?」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起哄開來,愣是沒一人說相信的。很顯然,大家都認為這個扯的太玄乎了,想信都信不了。

「豁是滴!你少拿我們咂咪,我們要是知道了,還上你這听書干麼絲?別喳唬喳唬的,趕緊說。」一個穿著無袖粗布衫的中年漢子一拍桌案,揚著頭,語氣很不滿的催促道。

這是一口地地道道的南京方言,「豁是滴」語氣助詞,表示不滿;砸咪,開心;干麼絲,干什麼;喳唬,羅嗦。

那大漢子毛毛躁躁的一催促,大伙也立刻起哄附和。說書先生卻仍是一臉淡定的微笑著看熱鬧,還不緊不慢的又端起茶杯喝了口茶,

「瞧你那二五兮兮的洋盤樣!刷括點。」有人對說書先生顯擺吊胃口的樣子感到很不滿,便一邊拍桌子一邊嘰嘰喳喳的叫嚎道。這句話的意思︰瞧你那神經兮兮的得意樣!干脆利落點!後面一句加重語氣,意為催促。

「大伙兒別急啊,待我慢慢說來,」說書先生也怕自己惹了眾怒,輕輕咳了兩聲,拿起邸報繼續念,

「大伙耳朵豎好咯,接下來我要說的可是江西鄱陽縣縣令李雲正給皇上的奏本。他是這麼說的︰我是江西鄱陽縣縣令李雲正,在六月十四日接到皇上的聖旨後,就立刻依照聖旨,命縣里百姓和百戶所的士兵們一起連夜重修水利、加築河堤、挖溝渠、清理河道。六月十日深夜,鄱陽縣境內開始下暴雨,水位迅速並持續漲高,直到六月十八日中午,暴雨停止,水位超過近十年來的最高記錄,但因為我們已經做好了工事,所以洪水並沒有對我們造成損失。我代表全縣百姓感謝皇上的聖恩。」

「剩下的就是這李雲正縣令對皇上的贊美之詞了。各位,這上面說的日期可是和皇上說的一模一樣啊。」說書先生將李雲正的奏本內容直接翻譯了出來,然後放下手中的邸報,安之若素的坐在椅子上,一邊品茶一邊看著眾人的反應。

「哪能呀,真這麼神乎?」先前那滿口粗話的大漢子傻愣愣的撓著腦門,結結巴巴的問道。

「真的假的?不是戲耍我們的吧?」每個人的臉上均是一副錯愕的表情,顯然還是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于是,一大伙人就那麼嘰嘰喳喳的鬧開來,你插一句,我揉一句,整座茶樓里鬧哄哄的。

「哎,哎,停停。我說各位啊,這都已經明明白白的貼出來了,天底下誰都能看的見呢,皇上他再那怎麼樣,總不敢騙全天下的老百姓吧。再說了,即使這個鄱陽縣縣令說的是假的,那聖旨上面還說了那麼多要發生洪旱之災的地方呢,到時候時間一到,皇上是不是真的騙人,咱們還能不知道嗎?」說書先生見場面混亂的有些不可收拾,連忙站起身安撫道。

「對,說的是這個理。那我們就等它十天半個月的,到時候就啥都明白了。」大漢一腳踩在板凳上,一手拍著自個的膝蓋,用他那特有的大嗓門吼道。

「如果都是真的呢?」說書先生眨眨眼,瞅著眾人的表情,反問道。

「呃……」大漢一時語塞,神情有些尷尬的左右瞧了瞧,見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臉色不由越發漲紅了些。

「照我說啊,皇上說的事肯定假不了。為什麼?因為皇上是真命天子啊,天子說的話哪有假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吧,《三國志》里鼎鼎有名的神算;當今皇上乃是天子,肯定要比諸葛亮還厲害,能未卜先知沒什麼好奇怪的。大伙再想想,咱們老百姓圖的是啥?不就是圖著能有一個賢明的皇上多關心一點咱們老百姓,再給咱們一口安穩飯吃嘛。現在皇上這麼關心咱們老百姓,又能算出來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旦有什麼天災**的,咱們肯定能保命。這麼好的皇上,我們上哪找去,大伙說是不是?」說書先生帶著一絲蠱惑的語氣向眾人循循誘導道。

「先生說的對,咱老百姓啥都不圖,就只求能安穩過日子。早听說現在的皇上在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很孝順又很善良,他當皇帝,肯定比其他誰都強。」說書先生話音一落,眾多听眾中就冒出一個略顯稚女敕卻中氣十足的聲音。

大伙回頭一看,見是一個年紀不過十四五歲的少年,便都不在意。反倒是那五大三粗的大漢子又用手撓了撓腦門,轉身面對著身後的一干人等,扯著嗓子吼道︰「先生說的都是大道理,咱是粗人,不識字,大道理懂的不多,但好歹還是個人,現在皇上對咱們老百姓這麼好,咱們肯定只讓他當皇上,誰要是敢不讓他當皇上,大伙就全他娘的跟他們拼了。」

不得不說,這大漢子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粗人,說話卻是挺有道理,加上性子直爽,他一發話,大伙立馬就跟著他吆喝起來。

只是當眾人在群情奮涌之時,卻誰都沒發現說書先生和那大漢子以及那個年紀十四五歲的少年早已悄悄離開了茶樓。

「做的不錯。」在茶樓後的一條巷子里,一個年約十九歲的少年看著站在自己跟前的說書先生、大漢子還有那個少年,微笑著說道。聲音有些尖細,臉色白皙的過份,若是仔細瞧清楚些,便可發現這人赫然竟是幾日前被皇帝趕出皇宮的吳亮。

「小意思,小意思。」說書先生一臉媚笑的點頭哈腰道。

「嗯,這些是賞錢。別忘了,以後也要說的像今天這麼好,什麼時候不說了,咱在告訴你。到時候還有額外的賞錢。」吳亮將手中一個錢袋丟到說書先生手上,頷首示意了一下,便領著那個少年轉身離開。

「好家伙,沒想到這年頭夸一下皇帝也能賺這麼多錢。」說書先生一臉激動的打開錢袋,掏出一串一串銅錢仔細數起來,大漢子則在一邊眼放精光的盯著。

其實這說書先生壓根就不是說書的,雖然小時候上過私塾,但長大後卻一直不務正業,整天在京城里無所事事的瞎混,如今都好幾十的人了,依舊游手好閑。

幾日前,不知怎麼的,突然天降橫財,一個年紀不大的少年找上了自己,說是只要他找個地說書就有錢拿,說的內容也簡單,就是使勁的夸皇帝,夸的越好,賞錢越多。

開始他還以為是假的,但見那少年出手相當闊綽,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說了,沒想到書一說完就真的拿到錢了,心里別提多興奮。

「走,三兔子,哥帶你去瀟灑去,今兒個非得讓優香閣的幽香仙子給咱倆唱上一曲。」說書先生拋了拋手中的錢袋,大手一揮,昂首挺胸的邁著大步子向秦淮河的方向行去。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樣了?」站在昇平橋橋上,看著已經融入人流中的三兔子兩人,吳亮呼了口氣,喃喃自語。

當初皇帝交給他的秘密任務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把京城里的混混都用錢搜羅到一起,讓他們到處去耍嘴皮子,見人就夸皇帝好,稱贊皇帝聖明;識字的則讓他們去說書,雖然說話粗糙了點,卻更容易和那些不識字的百姓們打成一片,重要的是要慢慢的在百姓心里頭灌注當今天子是個最好皇帝的思想。

如今第一個任務已經正式開始,吳亮需要做的就只是最後核查一下。

讓吳亮難辦的是第二個任務︰皇帝要他秘密前往北平。

去北平做的事很簡單,跟在京城里做的一樣。但吳亮心里明白,自己此去北平,必定是危險重重,否則皇帝也不會這般慎重其事的派自己秘密前往。

朝野的士大夫知識分子是社會輿論的最主要組成群體,也是社會輿論的喉舌,李修遠想通過他們來掌控社會輿論,顯然是不可行的。因此李修遠索性繞過這道坎直接在民間制造輿論。

封建時代與後世在民間的一個很大區別在于,封建時代民間有說書這個特殊行業的存在,而大部分不識字的平民百姓們則都是通過听書來了解社會狀況的,因此李修遠打算控制說書這個行業來主導社會最底層的民間輿論。

同時,李修遠還打算在最短時間內組建一個由皇帝和朝廷同時控制的專設機構——新聞總署,全國大量發行「官報」,其內容包括︰皇帝起居言行,中央大員起居言行,朝廷的政策法令、全國省府級政府每兩月一次的政績通報、官吏的升黜任免以及優秀官員和**官員的全國通報、還有每月一次的民間專版。

如此一來,便可將中央到各級政府以及民間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套相對完整完善的新聞監督機制,促使整個大明朝廷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半透明化,同時整個社會也可以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而且皇帝和朝廷在對「官報」的控制權上采取1︰1的分配比例原則,既讓朝廷可對皇帝形成監督,又不至于使皇帝完全失去對社會輿論的控制。

而在創辦中央「官報」的同時,也在省、府、州、縣開辦由新聞總署垂直管理的各級報社,並允許民間自設報房,在朝廷專設機構的監督下,除不實報道及敏感問題不許刊登外,允許民間一定的言論自由。

「新聞監督,說來容易做來難啊。」李修遠放下筆,看著桌上滿滿寫了一頁的關于報紙的一系列初步構思,神色凝重的說道。

一時的控制容易,難就難在長久維持這樣的機制。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萬年不變的真理,哪怕李修遠現在規定的各種制度能使朱家朝廷維持千年,終究會有被取代的一天。尤其是李修遠本身就後來人,清楚的知道封建制度必定要被新的更先進的制度所取締。

「走一步看一步吧。」李修遠頹然的嘆了口氣,對未來思考的越長遠,他就越感覺到自己個人在面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時的無力和挫敗感,「只要能長久的讓中國處于世界超級帝國的地位,永不受外國欺凌,我李修遠就算的上是沒白來明朝一趟了,也不辜負我身體里流淌著的炎黃子孫的血液。」

「啟奏陛下,《天工開物》已經校正完畢,正式印刷成本了。」方孝孺手中捧著兩本還散發著淡淡墨味的嶄新新書走到李修遠跟前,黑眼圈的雙眸中跳動著熾熱的火焰,下巴胡茬也一抖一抖的顫動著。,

他雖自幼讀聖賢書,卻不似一般儒生的迂腐和頑固不化,對于政教養民這一政策極為看重,因此歷史上朱允炆執政的四年時間里,各項改革措施基本都是由方孝孺掌握和控制,並且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今方孝孺親眼見證了一部偉大巨作的產生,心中興奮喜悅之情自是毫不掩飾的表達在臉上,因此第一本剛印刷成冊,他就立馬帶著書趕過來啟奏了,與平日里雲淡風輕淡定自如的方孝孺相比可謂差之甚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