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超腦回明朝 第五十八章 歷史難題之賦役

作者 ︰ 朱丹御筆

第五十八章歷史難題之賦役

「戶口普查一事,雖是官吏瀆職之過,但其內理卻是暴露出了當前我大明潛伏著的巨大問題。」李修遠望著王鈍,詢問道,「可知是何問題?」

「當是難民背井離鄉,以致流民增多,戶科在編造賦役黃冊時未能將他們登記入冊。」王鈍只是略微思考了片刻,便神色凝重的緩緩說道。

賦役黃冊與魚鱗圖冊,是洪武二十年在全國各州縣進行土地大普查後,所制定出來的兩種冊本。賦役黃冊︰以戶為主,詳列舊館、新政、開除、實在之數四項,主要負責人口登記方面,稱為緯;魚鱗圖冊︰以土田為主,全國官民田土以及各種田質之差別畢具其中,稱為經。經緯結合,明朝賦役之法由此而定。無論是買賣土地,稅糧科則,俱有籍可查。

兩冊的出現,使欺瞞戶口、土地,轉嫁賦役,產去稅存的現象,從此有所減少。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兩冊的制定,雖然不可能扭轉地主壟斷大量土地,農民少地或無地的根本局面。但是畢竟部分調節了封建生產關系,使農村中的土地佔有關系趨于相對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民的負擔,有利于農村經濟的恢復。並且通過兩冊,清出了一些漏、月兌、欺瞞的戶口與土地,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豪民大富轉嫁賦役的行為,使國家控制的人口數與土地有了增加,稅糧收入也隨之增長。

從原則上來說,黃冊與魚鱗冊是明代儉派賦役的法律依據。但在封建時代,法律與實際往往是互相月兌節的。換句話說,在朱元璋時期,打從兩冊頒定的第一天起壓根就沒有真正實行過。

原因很簡單,一共有四點︰一、制定兩冊的根本出發點,首先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統治者的利益,保證國家的賦役征發;二、由于皇權至高無上,因此皇帝的話就是法律,甚至凌駕于法律之上,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皇帝隨時都會因為自己處于某種需求而朝令夕改,隨意征發賦役,隨意性太過明顯;

三、兩冊中的部分規定觸犯到了官僚地主的切身利益,如禁止隱瞞戶口、田產,禁止轉嫁賦役等,由此,在兩冊施行的過程當中自然必定要遭到這些官僚地主的反抗與阻撓。比如在清查和造冊時,這一階級便買通造冊官吏︰在「戶則」方面,以高作下;在地產方面,以有為無,以多報少,千方百計的想要隱瞞真實情況。

四、明朝官員俸祿之低眾所周知,其導致了官吏貪墨屢禁不絕,雖經朱元璋不遺余力的打擊,但貪官怎會殺的干淨?因此賦役的經辦者往往利用機會從中通圖作弊,貪污勒索,甚至官紳勾結。

以朱元璋對貪官污吏及土豪的深惡痛絕的程度和殘酷的殺戮尚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由此可見,賦役不僅是當時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生命攸關的最敏感問題,而且其涉及面之廣,內容之龐雜,完全超出普通人想象。

李修遠雖然知道後世有明朝中葉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以及康熙與雍正年間的「地丁合一」等眾多賦役方法,但他在仔細研究過當前明朝的具體情況後發現,不管是「一條鞭法」還是「地丁合一」之法,都不適合當前明朝的社會狀況。

朱元璋費時二十年才制定出來的賦役黃冊與魚鱗圖冊賦役法是有其必然性的,也是符合當前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需求的。

只是由于各種條件因素的制約,加上賦役之法難免存在的弊病,使洪武中晚期已開始有了小規模的土地兼並現象,並導致少田或無田的貧農不得不四處流竄以逃避賦役。這是造成戶部多年來始終無法完整對全國人口進行普查的最主要原因。

說到賦役,就必須提到賦稅。在嘉靖初年實行一條鞭法之前,縱觀中國千年歷史,所有的賦稅都是以實物為稅的。明初時期,賦稅承襲前朝舊制,征收實物,夏稅交麥,秋糧納米,即實物地租。

但由于各地的土質、環境、氣候諸因素相差甚遠,種植的作物各有所別,所以會常常發生農民所產之物非朝廷所需的現象發生,而強其所無。如北方產麥,南方多種稻,而有的地方則種麥種稻都不合適。這樣一來,就導致朱元璋對賦稅做了第一次改革。

折色出現了。所謂的折色是相對而言的,朱元璋將原本用來賦稅的米麥稱為本色,而把其它可以替代米麥的實物稱為折色,折色包括布、絹、棉花、金、銀等物。

稅糧折色自然是有利有弊,它的弊病在于︰諸方賦入折銀,使倉糧之積減少,一旦發生饑荒,兵民苦于無食,不利于社會秩序安定;有些地方農民得銀甚難,為了繳納稅糧,必臨時輾轉易換,受中間剝削;糧谷貴賤無時,米銀折例混亂,常為民患。

但從全局來看,則利大于弊,用一句話來說︰折色與國不虧,與民方便,更有助于推動社會前進。是本末觀念的一大變化,順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潮流,刺激了硬金屬貨幣的生產與流通,促使鄉里小民為獲得折色所需的各種貨幣和手工業品,而逐漸改變一種田產糧的傳統習慣,增強商業意識,發展多種經營,逐步調整農村的經濟結構。

明後期之所以可以實行「一條鞭法」和「計畝征銀」,實際上就是因為折色的出現為它們創造了條件,也為由古代實物地租向近代貨幣地租的轉型開闢了道路。

「陛下是否在憂慮賦役之事?」戶部侍郎卓敬在一開始皇帝說起人口普查的事時,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此刻見皇帝眉宇緊皺,便越發確定自己心中所想。

「對。」李修遠深深吸了口氣,點頭道。

賦役之難難于上青天。

賦役,反應的是封建社會的戶口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最基本條件。李修遠想要施行新的賦役,就必須要考慮賦役的征發量與征發方式,還要考慮如何貫徹執行,如何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加以調整和改革,使生產關系比較適合于生產力的發展。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他暫時還找不到新的可以代替兩冊的賦役法,而賦役問題又刻不容緩。所以李修遠目前的打算就是修正完善兩冊賦役法中的弊病之處,同時加大中央力度,使兩冊賦役法能夠切實貫徹執行下去,將其效用最大化。

在場眾人雖然都是朝廷重臣,有的甚至是已經在官場里混了數十年的老油子,對于賦役所存在的問題雖然有考慮過,但很顯然的,限于他們所處時代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尤其是兩冊賦役法在大明施行不過幾十載,他們很難能夠考慮到李修遠所思考的深度,更別說是廣度了。

不過三個臭皮匠抵過一個諸葛亮,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李修遠將這麼多官員齊聚與此,目的就是想讓大家說說自己的意見,看看能不能得到一點啟發,亦或者是自己給他們一點提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著超腦回明朝最新章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文閱讀 | 帶著超腦回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