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遠航美洲之初步構想
「自二十七年六月,太祖高皇帝命遼東定遼等二十一衛軍士自二十八年起俱令屯田自食,以紓海運之勞,減輕江南的稅糧運輸後,我朝北邊衛軍已完成了自給自足的目標,甚至還有略余。」
「令翰林院擬旨,命五軍都督府移文全國各都司,令衛所屯田的洪武舊制,衛由指揮一人,所由千戶一人專職提調,由都指揮負責督察;年終向朝廷上報屯田所入之數,以稽怠考。同時正式定立科則︰每軍田一分,收正糧十二石,貯于屯倉,听本軍自支,余糧為本衛所官軍俸祿。並定屯田官軍賞罰條例︰以每年食糧十二石外余六石為率,多者賞鈔,缺者罰俸。凡屯軍年60以上及殘疾、年幼者,令耕種自食,不受此賞罰條例限制。」
李修遠在听取了戶部的最新工作匯報後,經過一番考慮,下達了最新的旨意,然後就立即離開東暖閣,前往自己在乾清宮偏殿中剛剛建立不久的個人秘密研究室。
建立個人秘密研究室的想法早在李修遠腦袋里存在了很久。隨著自己當皇帝的時間越久,為了這個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李修遠將來勢必要用到超腦里存儲的更多資料。而要將這些資料轉化為科技成果,僅依靠當前明朝的科技水平和落後的技術設備,肯定是沒辦法滿足自己要求的,自己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研究出什麼大成果,所以李修遠只能腳踏實地一步步慢慢來。
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大凡歷史以來的改革換代,基本都是由于百姓之「食」這個問題導致的。雄才偉略的朱元璋在尚未建國之時就已深刻認識到,要想鞏固政權,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溫飽問題。
本來李修遠還打算在全國找找看有沒有玉米、蕃薯、馬鈴薯等糧食等農作物,後來查了資料他才知道,原來歷史上的玉米原產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紀才傳入中國;蕃薯也是十六世紀1582年萬歷年間于西班牙殖民地呂宋才引進的;而馬鈴薯傳到中國的時間就更晚了,大約在十六世紀末才傳到中國的。
以上三者傳入中國的時間相隔不久,且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原產地都屬于美洲,皆由「哥倫布」航海至美洲後帶回歐洲,後再經西班牙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歷史上,玉米、蕃薯和馬鈴薯這三個無論是在十六世紀的明朝還是在二十一世紀,都是佔據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食物高份額的農作物,尤其是玉米,更是後世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這三種農作物適應性強、產量高、又不需要多麼肥沃的土地,能夠生長在很惡劣的環境中,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更是被中國老百姓稱為賴以活命的「救命糧」。
李修遠現在所處的年代是1398年,距離哥倫布出海遠航發現美洲大陸還有整整94年時間,距離鄭和下西洋還有7年。如果要等到將近一百年後的哥倫布去美洲並將玉米、蕃薯和馬鈴薯等農作物帶回來,再等西班牙人把它們傳播到世界各地,那時候李修遠估計早就已經身葬皇帝孝陵化為黃土爛泥了。
李修遠哪有那閑時間去等上一百年,後世毛太祖有一句話說的太對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食其力方是正道。與其靠哥倫布,還不如靠自己。
而且美洲那邊有大量黃金白銀及其他礦金屬等,如果自己能把它們帶回明朝,無疑對明朝整個國家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于是李修遠就產生了派人出征美洲的想法。加上李修遠有完整的世界地圖,還有比當前明朝更加先進的航海技術與航海設備,完全可以減少歷史上哥倫布發現美洲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曲折,大幅度減少航海時間。
不過現在鄭和自打1385年被朱棣看重並收留到燕王府後至今依然留在燕王府里。李修遠在權衡再三之後,已于三天前就命人帶著自己的旨意前往北平,宣召馬三寶進宮面聖。
不是說李修遠非得要鄭和才能派船隊去美洲,而是因為放眼整個明朝,唯有鄭和的航海資格最高。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第二,鄭和知識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第三,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識;
綜合以上種種條件,李修遠想來想去,也就只有鄭和才是出海的最佳人選。至于自己與朱棣之間的私仇,在明朝數千萬的國計民生面前,李修遠暫時可以無視,只要鄭和能辦好差事。而等他回來之後,直接把他軟禁在某個地方就是了,免得將來成為朱棣造反的開路先鋒。
至于明代的另兩位杰出航海家王景弘與侯顯,兩人都是歷史上鄭和船隊指揮部中的領導人員,王景弘地位排名第二,侯顯第三,僅次于鄭和,這兩人都為創造鄭和下西洋這一航海奇跡作出了杰出貢獻。
而且讓李修遠高興的是,侯顯此時正在自己的皇宮里當司禮監右監丞,職位不算高,因此李修遠還未見過他。史上關于王景弘的記載很少,尤其是永樂之前的,基本沒有。後來李修遠派人查了一下,才知道他在御馬監任右少監。
不過李修遠暫時並沒有打算去找他們兩個人,只是讓昌盛派人好好關注調查一下他們兩人的情況。
關于遠航美洲一事,李修遠已大致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等鄭和來了京城之後,他準備先教導這三個人更多的航海知識,並研究部分以目前明朝科技水平所能研制出的各種航海儀器。接著自然便是籌措一支比較龐大的軍事化航海部隊。
只是不管怎樣,遠航美洲雖然一定會成功,但花費時日太久,所以在這期間,李修遠把重心放在了研究雜交水稻一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