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燕王朱棣
殘陽如血,紅妝素素,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群山的折疊,恰如凝固了的海里的波濤,犀利瀟灑;湖泊上徜徉的波紋在夕陽余暉的籠罩下,渾似一盆熊熊燃燒的火焰,明澈綺麗;山林間偶爾飛掠而起的鳥的身影和那銳破雲空的驚鳴,仿若山水畫上點楮的一筆,詮釋動與靜的真諦。
「嗤!」
一聲尖銳的刺耳聲好似油從熱鍋里飛濺時發出的聲響,打破了黃昏下北平郊外香山的寧靜。
「駕,駕……」一陣中氣十足的渾厚聲音自稀稀落落的紅林間傳來,同時響起的還有一陣「得 得 」的馬蹄聲,然後只見曠野與樹林的交界地帶,一個高大的身影坐在一匹汗血寶馬上,以利箭般的速度噌的一聲自林中飛躍而出,踩著空氣自空過滑掠而過。
緊接著,又有十幾匹好馬彼此不甘落後的從林間沖出來,雜亂的馬蹄聲仿佛悶雷炸響般震耳欲聾。
當高大雄壯的身影駐馬而停,仰首遠眺著天邊美麗的晚霞,一直緊隨其後的十幾匹馬也悄然放慢速度,小心翼翼的緩緩停在為首馬匹之後,唯恐驚擾了為首之人的安靜。
「快,快,快,抓住獵物。」一陣急促的催促聲從山林間不斷傳出,接著便可看見一群手里拿著紅白兩種小旗子的士兵自山林中飛奔向曠野的個個方向。
「找到了,找到了。」跑到西面遠處的一名士兵舉起手中的紅色小旗一邊向眾人搖擺,一邊在口中大聲叫著,只是風太大,將他的聲音吹散成天地間不可聞的旋律。慌里慌張四處尋找著什麼的眾人們,雖然听不見那名士兵叫喊的聲音,卻看到了他手中揮舞著的紅色旗子,原本興奮的神情都立即變得一片沮喪。
如果仔細看,便會發現不斷從山林間飛奔而出的士兵們手上都拿著一紅一百兩面旗子。這紅白旗子分別代表一種意思,一般是在狩獵場上才會使用。當尋找獵物的士兵手里舉起紅色旗子時,表示狩獵之人射中獵物,並已經尋到了獵物,舉起白棋,則表示狩獵之人沒射中或者是射中獵物,但卻被跑了。
「王爺雄風更甚從前了。」為首之人左側的馬匹上坐著一名身披紅色袈裟,一身浩然正氣,眉宇之中卻若隱若現著幾分殺伐之氣,下巴留著長長白色胡須的老和尚,赫然正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永樂奇才道衍和尚。
「大師倒是越來越慈眉善目了。」為首之人一手按在腰間的劍柄上,用洪亮的聲音回答道。
「阿彌陀佛,王爺說話逾來逾風趣矣。」道衍和尚單手作了一禮,一手撫著頷下胡須,笑容滿面的說道。
「哈哈,朱某武人一個,怎會與風趣掛上鉤。」為首之人大笑,策馬走到懸崖邊,看似渾濁實則精光閃爍的雙眸炯炯有神的居高眺望著山腳下不遠處巍峨壯觀的北平城,英氣十足的粗狂臉龐上隱隱閃現出自豪之色。
「談笑間指點江山,方為蓋世之雄,王爺雄才偉略,豈能自謙為武人。」道衍和尚也拉了拉韁繩緩步行至那王爺一側,沉聲說道。
「江山,不易得啊。」被稱為王爺的人沉默半晌,慨然嘆了口氣,幽幽道。
「易與不易只一字之差罷了。以王爺之才,本當為人主,萬不可妄自菲薄。」道衍和尚微微一笑,神色坦然悠閑的說道。
「非是妄自菲薄,實是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如今皇帝之名如日中天,天下稱頌。朱某僅佔北平一地,孰優孰劣,一目了然。成敗之數無從可知也。」夕陽的余暉灑落在王爺剛毅的臉龐上,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卷起遍地紅葉,掀著衣角咧咧作響,英姿颯爽的燕王朱棣低頭俯視著北平城外緩緩流過的河水,眉毛粗濃的眉間浮起幾分憂慮之色。
「不舉,不成;舉,則五五之數。王爺戎馬一生,威震寰宇,北元余孽莫不聞之膽寒。新皇之名雖一日盛一日,終究不過一楞頭小青兒,空有其名而無其實,猶若塔高而地基不固,稍一侵蝕,便可輕而易舉毀之。王爺千萬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才是。」道衍的音調不高,語氣也似乎有些飄忽,但不知為何,卻總給人一種不得不心悅誠服的感覺。
「如今兩小兒已被皇帝困局京師,本王實不知該如何自處。不知大師能否指點一二。」朱棣轉頭望著身著一襲紅色袈裟的道衍,沉聲詢問道。
「百善孝為先。新皇既以孝稱天下,王爺也自可以孝召二子還。」道衍雙眼輕輕合上,兩手合十,滿是皺紋的老臉上浮起一抹笑意。
「大師意思是……」朱棣臉上閃過幾分疑惑之色,猶不確定的望著閉目沉思的道衍反問道。
「正是如此。」道衍的眼楮仍然緊閉,卻好似能看到朱棣臉上疑惑的表情般,微微頷首道。
「哈哈。好!大師此計甚妙。」朱棣得到了肯定回答,眉頭一展,愁緒立時煙消雲散,朗聲大笑道。
「不,王爺此言差矣。」道衍沉思片刻後,卻又突然搖頭道。
「大師此話何意?」朱棣本以為解決了將自家兩個兒子救出京師的問題,沒想到道衍眨眼間卻又否決了這個提議,讓他有些錯愕。
「所謂天地君親師。侍君之道猶在親之前,王爺既能稱病召二子還,新皇當然也可稱病留二子于京師。是以此計雖佳,卻需防範新皇假以同樣的借口。」
「以那小兒之智,又怎會窺破大師之計。恐怕大師多慮了。」朱棣搖搖頭,臉上一片嘲諷之色,「那小兒怯懦無能,本王若要強行召回,諒他也不敢橫加阻攔。」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以貧僧之見,昔日皇太孫與當今新皇,似是而非,為人行事皆有所變化,沉穩老練,殺伐果斷,渾然不似初生牛犢。單從江南嘉興一案中動用軍隊捉拿僧道兩教徒眾便可窺其一。《天工開物》集大家之所成,功造社稷,造福蒼生,若非學究天人,亦難編撰。以新皇二十之齡卻能編出此書,其智不可小覷。貧僧雖不信新皇有此大才,但不排除他身旁有能人謀士輔助。然無論前後者,皆是王爺舉兵功成之絆腳石。王爺當除之。」
道衍驀然睜開雙眼,渾濁的雙眼中流露出一絲憂慮,緩緩說道。
「嗯,大師所言甚是。」朱棣收斂起臉上的嘲諷之色,默然半晌,神色凝重的望著遠方,「本王亦有所感。即位前後,那小兒像是忽然完全變了個人似得,行事如狂風暴雨,犀利無比。又不知怎的,竟有了未卜先知的鬼神莫測之能,預測出了各地天災,震驚天下,連北平之中亦有傳言。本王苦思數月,仍舊猜不透其中緣由。不知大師能否指點迷津?」
「貧僧也極為訝異此事。只是貧僧未曾親眼見過新皇,無法憑空猜測。」說到未卜先知那件事,道衍的眉頭立時深深的皺在了一起。
這件事是他迄今為止見過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為了此事,他還特意詢問過自己的至交好友即著名相士袁珙,但袁珙卻始終笑而不語。不久之後袁珙忽然請辭,沒有留下任何理由,搞的道衍和朱棣納悶了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臨行前,袁珙曾私底下留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斗轉星移。」
道衍苦思冥想良久,始終無法猜透其中意思所在。新皇未卜先知一事也就此不了了之,成了燕王朱棣與道衍心頭的一根肉刺,怎麼拔也拔不掉。
「此事著實詭異至極。奈何廷玉不曾就此事說與貧僧,貧僧實不敢妄言。」道衍一臉糾結模樣的說道。
「罷了。大師無需自責。本王既已決定起事,不管前面是荊棘叢生還是平坦大道,本王都要闖上一闖。且若那小兒真能未卜先知,只怕早就削了本王的藩,奪了軍權。豈會任由本王呆在安之若素的呆在北平?」燕王擺擺手,示意道衍無需自責,慷慨激昂的說道,「本王籌備已久,斷無就此息寧之理。只不過僅靠本王一人之力,恐難有所作為,當加快進度聯絡其余藩王,許以重利才是。只是本王的這些弟弟們個個狡猾無比,又怕擔干系,若不小心走漏了風聲,則危及本王,不得不萬分小心謹慎啊。」
「周王朱橚與本王一母同胞,當可聯盟;代王朱桂所行多為不法,被削為庶民只是時日早晚之事;遼王封地荊州,熟習軍旅,屢樹軍功,若能結盟,助本王一臂之力,則大有可為;谷王朱蕙年少有為,將來必擔當重任。至于寧王……」朱棣將自己的幾個弟弟都一一分析了一遍,說到寧王時卻頓了頓,抬眼看了看道衍,然後才接著道,「寧王朱權野心勃勃,陰險狡詐,城府頗深,若本王與他相商,許以重利或許可聯盟,卻不得不防他在背後捅上一刀。此亦為本王最為擔憂之事。」
「王爺所言甚是。聯盟一事雖勢在必行,卻不能不慎重以待。如今新皇未曾有削藩之舉,其余諸王怕是不肯輕易配合起事,聯盟一事當緩上一緩。」道衍點頭贊同道。
「呵。既然那小兒無削藩之舉,那就我們主動出擊,迫使其削藩便是。」朱棣忽然輕笑一聲,意味深長的說道。
「看來王爺胸中已有應對之計矣。」道衍與朱棣相視一眼,也微微笑道。
「報!」
就在兩人相談甚歡之時,突然遠處一匹快馬急急向兩人的方向奔來,待到近前之時,那名俊卒從快馬上翻身而下,單膝跪在地上,氣喘吁吁的稟報道︰「啟稟王爺,皇上聖旨到。」
「聖旨?」朱棣與道衍二人聞言,不由一愣,皺著眉頭反問道。